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七)憶念父母恩德而發無上菩提心
【3、欲求無上正等菩提果:欲令一切無量有情衆生,獲證二利任運自成佛果之廣大意樂】
上士道之發心也稱爲菩提心,是指爲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獲證佛果而行持善法。爲什麼我們要發菩提心呢?
依據大乘教法,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無一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他們在做我們父母期間,從我們入胎直到出生,從出生直到長大成人,在養育我們的整個過程中,父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細致想想,如果沒有父母,會有我們嗎?如果沒有父母,出生時沒有生存能力的我們,能活下來嗎?如果沒有父母,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吃什麼、穿什麼?如果沒有父母,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的我們,又能懂什麼?我們當今擁有的一切,無不來源于父母的恩德,所以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無量無邊。無論是今生的父母,還是前世的父母;無論我們是人還是旁生,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都無法言喻。往昔爲了養育我們,父母造下了無邊罪業,如今還在輪回中漂泊。無論造作的罪業多深重,感受的痛苦多劇烈,父母都要自己獨自承擔。
由于宿世因緣和今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們值遇了與佛陀無二的上師,聽聞了可以即生解脫的妙法,解脫痛苦、超越輪回指日可待!念及于我們有無量恩德的父母尚在輪回中感受痛苦,我們又怎能袖手旁觀?所以現在就要回報我們的父母。
回報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世間提倡的孝道,我們可以親自到自己的父母面前,承歡膝下;經常和父母聊聊天,以免父母孤獨寂寞;父母生病的時候,陪伴左右,端水遞藥……這種孝順的確可以讓父母獲得暫時的歡喜,但是在父母去世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解救他內心的痛苦呢?我們怎樣做才能讓父母內心獲得永恒的快樂呢?
需知,父母所做一切,都是爲了追求幸福快樂,但是由于父母業力沈重、福報淺薄的緣故,他們至今無緣值遇善知識、聽聞佛法;即便能夠遇到善知識、聽聞一些佛法道理,也生不起信心;或者雖然生起稍許信心,卻無法安定身心,投入修法……如是衆生,雖然心中欲求快樂,但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無不在造作罪業。看看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有多少爲了追求健康長壽而啖食鮮活水産,他們不知救生護生才是健康長壽的因,殺生啖肉只會讓自己疾病纏身、壽命縮短;有多少爲了追求財富而不擇手段,節衣縮食積累財富,他們不知布施才是財富的因,而貪心吝啬只能令自己越發貧困……這些衆生由于愚癡無明,所作所爲與追求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誠如寂天菩薩于《入行論》中所言:“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但因果法則不會因造業者的愚癡無知而不作爲,也不會因謗無因果者的誹謗而消失,如頌雲:“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想到于我們有無比深恩的父母將承受的巨大痛苦,我們怎麼忍心追求獨自解脫?
所以,我們一定要爲叁界六趣一切有情父母的究竟快樂而行持善法。這就是廣大意樂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