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八)精進修行佛法乃大孝行徑

  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八)精進修行佛法乃大孝行徑

  孝道乃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亦是華夏文明的精髓。從“首孝悌”的啓蒙教育,到“百善孝爲先”的傳統,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孝文化的重視。

  但傳統文化對孝的理解,僅限于世間的孝順,如承歡父母膝下,令父母頤養天年,含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等。不可否認,這種孝順在某種程度上是爲人子女者報答父母恩德的一種方法,能夠讓父母獲得暫時的安樂,但因無法令父母超越輪回苦海、獲得永恒的快樂,故非究竟。這種世間的孝道稱之爲小孝。

  需知,令一切父母感受痛苦、不能獲得快樂的最大因素是貪嗔癡煩惱,而能徹底消盡貪嗔癡煩惱的唯一妙藥即爲佛法。故爲叁界六趣一切衆生消盡煩惱、獲證佛果而精進修行佛法,將一切有情父母置于永恒安樂之地,乃爲大孝。

  往昔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因目睹衆生生、老、病、死之苦而生起追求究竟解脫之心,毅然舍棄世間一切榮華富貴,獨自前往幽靜山林探尋解脫痛苦的真谛,最終證悟萬法實相,獲得永恒快樂。從世間角度而言,釋迦牟尼佛並未在父母面前晨昏定省,侍奉盡孝,似乎並未盡到人子之儀。但釋迦牟尼佛所想的是,即便自己沒有在父母身邊承侍,父母依靠自己的福報,仍能豐衣足食,樂享生活。但父母總有一天會面對人世間最痛苦的一幕——臨終,那時如何能讓父母內心喜悅地坦然面對?細致觀待,僅憑世間的方法無法消盡死亡帶來的巨大痛苦,因爲不斷除衆生的貪嗔癡煩惱,永遠得不得快樂。所以,唯有通過精進修法,消盡衆生的煩惱,才能真正利益一切父母衆生。這也是我們將釋迦牟尼佛的大丈夫行爲稱爲大孝的原因。

  同樣,當我們現前爲了叁界六趣一切父母離苦得樂而依靠修行來對治貪嗔癡一切煩惱時,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是大孝的行爲,因爲我們在爲天下一切父母盡孝道。但是,我們絕不能將修行作爲自己懶惰懈怠、不盡世間孝道的借口,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遠離父母。當然,若真能做到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都在幽靜山林中精進修法,即便不能在父母身邊,我相信你也是一個大孝子。但是平常若放逸懈怠,則不如在父母面前盡一些世間孝道,這也是很必要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隨順自己的見解,隨順自己的條件。在密宗很多教言中,從因地到果位之間,僅僅行爲就講解二十一種。對應孝道,也可以支分爲二十一種盡孝行爲。當你不具備見解的時候,可能需要依世間的方式去盡孝,逐漸再以修行來盡孝。它有一系列之過程。

  總之,若能做到如理如法精進修行,則爲大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