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基礎▪P17

  ..續本文上一頁離結合的結果,他顯得提不起勁。不過他不能就不再觀照了,這好比一個人走在泥濘骯髒的小徑,每走一步都令他討厭,但他也不能就此停止不走。這時,他視人間爲必然敗壞之處,不會再欣樂又投生人間,當男人、女人,國王或億萬富翁。他有像天界般的感受。

  

   有此體認之後,他對一切觀察到的身心現象起厭離,或想從中解脫出來。無論看、聽、觸、思惟、站立、坐著、彎曲、伸直、注意等動作──他只想全部舍離這些的造作。這時,應注意起「在期望」。他思惟:「每一次觀照,這一切的造作都不斷在重複著,實在是很糟的事。應停止觀察它們」。這時要注意這樣的思惟。

  

   有些禅修者,雖然如此思惟之後停止觀照,但身心的現象,像「起」、「伏」、「伸」、「屈」、「意圖」仍照常地進行著。因此他感到喜悅:「雖停止觀照身心,它們的變化造作仍照常進行著,而且意識也隨著自動去察覺。所以,解脫並不由于只是停止去觀照就可達到的,身心的變化不會因不去觀照它就沒有了,只須如同往常,繼續看著它的生滅就能徹底體悟到叁法印,然後舍離,進入寂靜,諸行止息、體驗涅槃、平靜、喜悅。」因這樣的喜悅,他持續觀照。有些禅修者若無法做這樣的思惟,一旦經老師的解釋後而感到滿意,仍會繼續地觀照下去。

  

   持續觀察進入順境後,有些人的情形會在那時生起疼痛的感受。這時不必氣餒,它只是純大苦聚所具有的特性,如經上所說:「觀五蘊是苦,如病、如癰、如刺、如患、如惱等等。」即使沒有疼痛的感受,也會在每次的觀照中,清楚地見到無常、苦、無我其中一項。禅修者雖如法觀察,仍覺未臻完善,以爲能觀之識與所觀之境並未緊緊相隨,這是太迫切的緣故,反而無法完整地體會到叁法印。對他的觀察不滿意,就常變換姿勢,靜坐時,他想著可經行得更好;經行時,又想回到靜坐,坐下後又想調整手腳,想換個地方,又想躺下,每換一個姿勢以後又無法持續太久,變得焦躁不安。但不用感到失望。這是他尚未了解身心緣起的真相,也未體會到緣起的寂靜。他做得很好,但感覺背道而馳,他應該堅守某個姿勢,隨後就會發現能安住于那個姿勢上面。持續精勤看著身心現象的變化,心會逐漸專注和明覺,焦躁的感覺終會完全消失。

  

   一旦能平靜地面對身心的變化,心變得清晰且能敏銳地觀其生滅,好象不用作意就很流暢的觀著,即使微細的身心現象,也不用費任何力氣。無常、苦、無我的真相,不須透過思惟就明顯地呈現。無論身體某處生起感覺,注意力即落于該處,不過那觸受有如羊毛般柔順。有時全身出現的觀察點太多了,必須加速觀照,身心好象要往上拉拔,接著感覺它們變得稀稀落落,禅修者能平靜地、輕易地觀察到。有時生理的反應完全消失,只剩心的變化,喜樂生起,如淋細水般,令人陶醉,並且甯靜充盈,或看見到如晴空般的光明。不過這些特別的體驗不會使人動搖,讓喜悅沖昏了頭,但他仍可享受著。此時應警覺在享受這種體驗,應注意有喜樂、甯靜、光明,這些現象若未消失,就不須去理會,轉而注意其他生起的現象。

  

   進入這一階段,他對無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知道一切只是身心緣起的造作,一個身心現起去辨識另一個身心的現象而已。對一一生起的現象他喜悅地觀察,不因時間長久而感到疲倦,他可長時間采某一姿勢而沒有疼痛,無論坐或臥,皆可持續觀察兩叁小時而沒有任何的不舒服,在結束時,姿勢仍安穩如初。

  

   有時身心變化迅速,他觀照地很好,因此迫切想面對接下來即將發生的。這時應注意「迫切」,他感覺做得很好,對這樣的感覺也要注意察覺它。他期盼內觀進步,這時應注意「期盼」。無論什麼現象生起了,都要穩穩地觀照,不要想做特別的功夫也不要松懈,有時候由于迫切、喜樂、執取或期盼的緣故使觀照退失、松弛。有些人認爲目標已近在咫尺了,所以特別精進努力,一旦這麼做反而退鈍下來。因爲不安的心就無法恰到好處地專注在身心現象上。所以當觀照進入順境時只須穩紮穩打地持續下去,既不可松懈也不要做特別功夫,他將很快生起直探身心現象源頭的內觀智慧,體證涅槃。在這階段,有些禅修者的狀況或許會起起落落,不要讓失望有可乘之機,反而要堅定不舍,注意六根的覺受。不過,若不能平穩、甯靜地覺照,是不可能遍觀一切的。

  

   禅修者無論從腹部的起伏,或以任何其他身、心的目標開始觀察,都會發現産生一種延續的動力,接著,觀力平靜、流暢,不須靠作意就綿綿不絕。他甯靜、清晰地看著諸行的息滅,心無雜染,不論外境怎麼吸引人都不爲所動,或者怎麼惱人也不因此而苦。他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嘗只是嘗,觸只是觸,識只是識,他具足經上所記載的六種定力,觀照諸法的生滅,在禅定中時間感消失了。一旦五力──信、進、念、定、慧平衡具足了,他將體證涅槃(注:馬哈希在此詳細描述體證涅槃的情形,不過這對多數禅修者來說並沒有幫助,知道太多並産生期待,而不去清楚地觀照當下身心的變化,這樣是有危險的。)。

  

   一個人體證涅槃以後,察覺他的性情和心態大爲改變,整個生命脫胎換骨。對佛、法、僧堅信不移。由于信心增強,他獲得喜悅和甯靜,喜樂澎湃湧現。初證涅槃,由于極喜的緣故,盡管怎麼努力也無法清楚觀照(編按:隨各人的經驗而異)。不過幾小時或幾天後這樣的體驗會逐漸退散,他又可以清楚地觀照了。有些禅修者的情況是,在體驗到涅槃之後,如釋重擔,輕松、自在,不想再觀照了,他們已達成目標,內心的滿足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可能繼續往更高層次的階段修行。

  

  --------------------------------------------------------------------------------※特別說明

  

  本文簡述的內觀禅修方法,對一般資質的人已綽綽有余,閱讀之後,只要信心堅定,向道心切,精進不懈,按部就班照著練習,必然有所進展。不過必須在此說明的是,內觀經驗及進階次第的細節不是這短短篇幅能全部交代清楚的。仍有許多值得介紹說明的。另一方面,不見得每一位禅修者的體驗,都是照著本文所描述的。由于個人根器和業力不同,勢必有所差異,還有,信心、願力和精進心也不盡然相同。更進一步說,只靠閱讀書本而沒有老師在旁指導的禅修者,有如初次踏上陌生旅途的行者,勢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遲疑不決。因此,他若繼續努力但缺乏老師指引和鼓勵,想要證入涅槃的道路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于這個困難,真有心修行,不證涅槃誓不罷休,一定要找一位老師,其個人的修證成就足以勝任,全程帶領學生,從最基礎的階段走到最高層的內觀智慧、體證涅槃。這個建議是相當吻合經典所說的:「求明師于真正了生脫死者。」

  

  (譯自Mahasi Sayadaw:Insight Meditation: Basic and Progresssive Stages)

  

  

  

  

  --------------------------------------------------------------------------------

  

  

  

  肆、七淨門與禅觀諸境 /  馬哈希法師 著智如比丘  譯

  

  唯依佛法正修,方能取證道、果、涅槃(nibbana ),清除我見、疑使,免淪惡道,息諸煩惱,脫離諸苦,而得究竟常樂。茲簡介七淨門及禅觀諸境,使正修法門者知循道智(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趣向涅槃。

  

  --------------------------------------------------------------------------------一、戒清淨門

  

  欲入戒清淨門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衆則須依奉波羅提木叉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實在說來,僧衆須守持波羅提木叉律儀戒以獲得「戒清淨」(sila-visuddhi)。

  

  --------------------------------------------------------------------------------二、心清淨門

  

  持戒清淨者如恒修定(samatha kammatthana ),諸如觀息出入,則其心不會散亂,能定于一境,曆近分定(upacara samadhi)及根本定(appana samadhi )而成就心清淨。心清淨謂以定故,不爲六根境界所障。由觀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或任何其余現行身心諸法而心得清淨時,沿十六觀智進修,即得曆道及果智而證涅槃。此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禅修中由奢摩他(samatha)證得涅槃之法。

  

   唯習毗婆舍那內觀而不習奢摩他者名「唯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此禅法之修法爲:具戒清淨者于六根門頭所現境界如眼見、耳聞等隨起隨觀。初用功時,觀照一一眼見耳聞殆無可能。惟可從粗顯的任何身體特征練習。入手可從觀腹部脹癟開始,其鼓脹情況及運動,屬色之風大,觀這類明顯的色,心不再散亂而念遂攝歸一境。由如此這般,每瞬間觀照所生之剎那定(khanika samadhi )成就「心清淨門」(citta-visuddhi)。

  

   1.色心辨別智

  

  觀照順暢心不散亂時,辨別色心二法之智慧─…

《內觀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