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辦解脫之四精要

  成辦解脫之四精要

  普巴紮西仁波切

  修行上師瑜伽的整個過程都要具足四個要點:傳承法脈清淨、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我們應該時時反觀自己的修行是否具備這四個特點,因爲這四個特點彰顯了顯宗和密宗的區別。我們知道,顯宗修法需要修學叁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密宗卻可以在短短的數月、數年、一生、最長七世之中成辦解脫,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何處呢?

  對此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說,顯宗念誦阿彌陀佛,所以成就慢;密宗念誦金剛薩埵,所以成就快一些。但細致觀待,同樣是依止本尊,同樣是口中念誦,阿彌陀佛和金剛薩埵有什麼不同?如果把顯密之差異安立在本尊和口中念誦不同之上,未免庸俗。

  如《叁相燈論》所言:“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秘密乘。”此中從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爲無辛勞、根機爲上等根機四個角度來講解顯密之差異。上師瑜伽四精要法與此四個方面相契合而突顯出密宗的殊勝性。因此,我們首先站在外相上師瑜伽的立場上講解四精要法。

  一、傳承法脈清淨

  導師所傳之法和弟子所修之法完全符合曆代傳承祖師之教言,導師與弟子之間如純金未被違背誓言之鏽染汙,即爲傳承清淨。傳承清淨既保證我等所修之法真實可靠,亦令我等能夠迅速獲得曆代傳承祖師不曾間斷之清淨加持,故極其重要。

  將傳承加持納入相續的前提是信心,而獲得加持的大小則取決于信心是否普遍。欲得傳承之圓滿加持,普遍之信心不可或缺。

  從調伏煩惱的角度來說,小乘的方法是斷絕煩惱,大乘的方法是轉變煩惱,密宗的方法是運用煩惱成辦解脫。大乘和小乘在調伏煩惱之上,除有粗細區分之外,都具有舍棄一邊而另外尋找清淨刹土的特點。而密法則遠離破立,當下所見即爲西方極樂世界,是“煩惱即菩提、叁毒即叁身”的真實境界。但對于初次修學密宗的弟子而言,由于見解不圓滿的緣故,不可能當下看見淨土,所以運用煩惱的方式主要在于淨觀。通過淨觀,強力改變衆生不淨之顯現。所以作爲一個密宗的弟子,淨觀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信心也在于此上。

  不管是面對諸佛菩薩還是所有導師、所有法門,都要以平等心對待。這一點不僅下乘派要具有,上乘派更應該具備。修學密宗的弟子根機更高一些,那麼就要在信心之上突顯出來。

  二、通達方便

  所謂“通達方便”指善巧圓滿攝持一切方便,而非僅僅行持個別方便之道。上師瑜伽導修含攝了衆多殊勝之方便教授,包括五道十地,叁十七菩提分法,密法的實相以及所有一切一切方便道,乃至調伏內心的整個次第道。我們先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現前從此處到某一個目的地,有坐飛機去的,有坐小車的,有大車的,有騎摩托車的,有騎自行車的,有步行的,都是爲了到達終點。當你已坐上一輛最快的車在跑,其他所有的一切方便都已經包含,你不需要再汽車坐五分鍾,又騎五分鍾自行車,又再坐卡車走五分鍾等等。其他一切方便都在一個方便當中圓融,就是這個意思。就修行上師瑜伽而論: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誦儀軌、“叁不動搖修習”、“持風”以及回向、後得、供修護法等均爲方便,于一座間或者時刻圓滿行持此等方便才能稱爲通達方便。

  密宗不僅見解超勝顯宗,我們現前還要從修行與行爲上面體現出殊勝。故我們首當反觀自心,密宗在修行上的殊勝體現在何處呢?是否已經按照自宗通達方便的要求如理行持呢?從前行之前行直至座下的護持做得如何?比如有者僅僅能夠做到入座前行的身要、語要和氣要,然共同前行修法尚未到量——未生起真實出離心,則行道方便之力量未臻圓滿。

  ⑴前行之前行;從基道果上是否認識到本基本具有的功德。叁清淨(地處清淨、身清淨與心清淨)是否做得圓滿?發誓如何?

  ⑵入座前行;方便七支坐法注重強製,解脫七坐法注重方便,更爲殊勝;氣要排除九節佛風,此乃密宗特有的殊勝方便;

  意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分爲共同發菩提心與智慧發菩提心兩種,共同發菩提心即我們平常所願:願所有衆生都能往生到一個據點¬¬——西方極樂世界。而密宗並非將清淨刹土安立在自相續以外的他方,而是樹立于清淨自心之中,心的本性就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壇城。兩者所觀想的方式、所緣的對境不同,顯宗往外,密宗往內。因此,解脫路途迥然不同。

  反觀自己的入座前行能否體現密宗之殊勝呢?

  ⑶共同外前行: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之因果之要義的觀想是僅僅走了一個過程,還是完全納入心相續,已成爲精進修法的動力?

  ⑷念誦儀軌:大家對儀軌中一句一詞的含義都要理解,在念誦過程中要做到依文明觀。文字上如何講解,應該如是淨觀。否則口裏雖然在念誦,但是內心仍舊在散亂之中,這不叫修法。成辦解脫要具備叁清淨法,正行若不清淨的話,當時一切惡緣很容易摧毀你的善根,所以還是要提起正念。

  ⑸在念誦蓮師心咒、觀想皈依境時是否初步以觀誦爲主要、安住爲次要;隨著禅定逐步進展,念誦爲次要,還是寂止爲主要?特別當從世間禅定趨入出世間禅定之時,寂止與明了逐步趨向一如,能否做到念誦(明了)本身就是一種寂止?

  ⑹回向:回向分爲有毒回向和無毒回向,無毒回向分爲真實回向和隨順回向。在《如意寶藏——上師瑜伽圓滿引導》中,回向講得非常細致。應該如是做回向爲妙。

  ⑺座下:以正念護持行爲以及持戒等做得如何?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前叁條,乃至十四條根本誓言,平常守持的如何?無上竅訣大圓滿依上師叁門而支分的二十七條誓言,對照《顯密甘露心滴念誦集》與《上師心滴》當中的忏悔頌,自己做得怎麼樣?

  以上所述都非常重要,要經常檢查對照自己的修行以糾正偏差。以下詳細闡述通達方便。

  叁、認識智慧

  在上師瑜伽實修中,認識智慧即爲認識禅定,並應精通一切禅定之分類與辨析。

  認識智慧的重要性在于確立禅定最終目標——究竟圓滿的出世間禅定,同時辨析禅定之行道次第。作爲初行者,初步通過聞思了解修行禅定的方法等意趣,此乃禅定之基礎。將身心投入實修的過程中,對于初步入門修禅者而言,世間禅定乃必經之過程,不可一味排斥爲過失;但相對修行所追求的究竟境界——勝觀而言,世間禅定仍處于輪回之中,故不可將世間禅定與出世間禅定混爲一談,當辨別世出世間禅定之差異,善巧調伏,逐步趣入真實見解。

  認識智慧乃上師瑜伽精要之核心,依清淨傳承之法脈,針對禅定次第及座上所處的狀態善巧運用密乘之殊勝方便,以智慧辨析行道之見解,最終證悟真實圓滿之智慧。

  四、善巧運用

  我們知道,初步修行時的有相定和無相定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是我們成辦更高境界的基礎。猶如上樓,必須拾階而上,前面的臺階是後面的基礎。但如何從初次修行的世間禅定進入出世間禅定呢?我們所依靠的就是善巧運用。善巧運用的作用在于把有相定轉變爲無相定,把迷惑無相定轉變爲清明無相定,把不了義之清明無相定轉變爲了義之清明無相定。所以善巧運用非常非常重要。

  在實際修行中,上述種種方便不可缺少,但在通達方便的基礎上,如何善巧運用卻是把前面的禅定轉變爲更高境界的關鍵。我們平常打坐期間,妄念起現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今天可能昏沈很重,明天可能掉舉很多。或者一座期間,前面一段時間昏沈很重,後面一段時間掉舉很多,這時候,我們調順煩惱之方便必須善巧,不能僅僅拿著一種方法去調伏。很多弟子在修行過程中,就是因爲不具善巧,死死抱持一種方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導致見解久久不能增上。

  總之,作爲大圓滿修法的上師瑜伽導修,于傳承清淨(根機爲上等)、通達方便(修行方便多)、認識智慧(見解不迷惑)和善巧運用(行爲無辛勞)四精要義中圓滿顯密差異之四要素,若能于修行中學以致用,于欠缺處痛下功夫,圓滿上師瑜伽四精要義,如是即生成就毋庸置疑!

  作爲密宗弟子,首當對密法生起真實而堅定的信心,切實體會到密宗殊勝之要義,如是方能圓滿行持上師瑜伽修法之關要。否則若未具真實信心,口稱殊勝,心存疑惑,以凡夫之見博覽諸法門而東拼西湊爲一己之法,依此而修,則解脫遙遙無期。因此,爲令行者深入體會上師瑜伽四精要之殊勝要義,在此略述顯密之差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