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的開發▪P3

  ..續本文上一頁候,經常在他講完話後,許多人會立刻達到不同階段的解脫,因此內觀是源於正見而非努力或深定。

  注意姿勢以體會苦的本質

  現在讓我們回到前面我所談到的內容。爲什麼要注意姿勢呢?因爲我們這麼做才能體會苦的本質;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姿勢,那麼姿勢如何能告訴我們苦的真相呢?再者,如果我們對正念的方法沒有正確的了解,我們也不會體會苦。當改變姿勢時,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舊的姿勢是苦的,那麼新的姿勢可能蒙蔽了苦的真相。因此,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很機警地發現我們改變姿勢的原因。如果我們在改變姿勢之前能看到原因,那麼新的姿勢就無法掩蓋苦的真相。當我們隨時都察覺姿勢,會發現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苦必然産生,而且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想要改變姿勢。當某個姿勢有了苦,我們便不喜歡那個姿勢,而當某個姿勢因爲不再令人舒服而不喜歡它時,任何對那個姿勢的欲望將會消失;當對那個姿勢的欲望消失時,對那個姿勢的厭惡會取代原有的黏著,厭惡的情緒跟隨苦受而産生。

  就變換姿勢而言,雖然我們曾經喜歡舊的姿勢,而現在卻希望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厭惡;當厭惡進入心中,因爲新姿勢比較舒服,欲望即黏著至新姿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任何姿勢都會有黏著與厭離,然而,修行者經常沒有認識到這點。爲了察覺到姿勢,練習者必須了解到,改變姿勢之前,他應該隨時都清楚爲何要改變姿勢,如果我們不知道何以改變姿勢,我們就無法也不會視苦爲苦。我曾經問一個修行者是否知道他改變身體姿勢的原因,其中一個回答是他坐太久了,只不過「要」換姿勢而已。這樣的回答當然是不正確的,他的這個原因至少沒有把苦的真相顯露出來。因此,我進一步問他,爲什麼坐久了就必須改變姿勢,其中必然另有原因或理由。坐久了而令人「要」換姿勢並非真正的原因,修行者必須找到更精確的理由,例如,是什麼理由迫使一個人「要」改變姿勢?如果他是以這種方式追問,會發現自己因受到苦的影響,而被迫改變姿勢。任何時刻都是苦在逼迫一個人改變姿勢。

  現在,讓我提出反面的問題。一個人可以保持一個姿勢而絲毫不動或不改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使我們不想變換姿勢,不也是被迫去改變姿勢,完全不依循我們的願望嗎?我們在前面提到,有人認爲是因爲自己想坐,所以坐下,自己想站,所以站立,現在是否也可以說,因爲想要坐下或改變姿勢,所以這麼做?就如剛才說的,我們是因爲痛或苦,是因爲不舒服,所以改變姿勢。這就是爲什麼修行內觀的人,必須找到每次改變姿勢的原因;他必須了解到,每次改變姿勢都是出於痛或苦,如果任何時刻都能以這種方式理解姿勢的改變,而對當下的事物念念分明,我們將體會存在的基本特性。

  現在,當我們體認到我們是因爲苦而被迫改變姿勢,我們應更進一步質疑,找出是否另有別的理由,如果回答是爲了舒服所以改變姿勢,這是不正確的,因爲這是對快樂的扭曲。正確的答案是我們爲了治痛才改變姿勢,不是爲了追求快樂而改變姿勢。錯誤的回答是出於誤解,如果對改變姿勢的原因沒有正確的認識,煩惱會因而孳長。

  變換姿勢以對治痛苦的現象,顯示我們隨時都必須治療它們,既然隨時治痛的情形與不斷吃藥的情形類似,我們不應該誤以爲變換姿勢的理由是爲了求得快樂。這就像慢性疾病的療養一樣,我們一點也不該視療病與治痛爲快樂的事。

  舊姿勢的苦容易理解,新姿勢的苦則不易理解;一個人有了智慧可以看穿新姿勢的苦,如果沒有智慧,貪必然生起,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設法找出新姿勢的苦在哪裏,有什麼方法呢?方法就是要了解爲什麼我們會改變姿勢。當我們理解到,我們是因爲有苦受所以改變姿勢,我們還必須更進一步理解,事實上,任何姿勢都是有苦的。坐會成爲苦,站會成爲苦,因此我們才會改變姿勢;所有姿勢都會變成苦,所以必須不斷改變姿勢,我們躺下一會兒,苦就會産生,剛開始時,我們認爲躺下是快樂的,所以我們要躺下,但經曆了一會兒,我們注意到它也是苦的,因此我們了解,苦這個事實是可以在任何姿勢發現的。以這個方法去理解各種姿勢,那麼以爲他們是快樂的錯覺必將消失,只要我們以爲任何姿勢都是快樂的,錯覺即生起,我們將無法消除它們。

  正如前述,理解舊姿勢的苦是容易的,因爲苦受較明顯,但是要理解新姿勢是苦的就不容易。我們必須辨認出不同形態的苦,體會隨時都要改變姿勢或治苦的必要。能理解所有形成、身與心的本質是苦,就是智慧。

  不要黏著於任何特定狀態

  當我們練習內觀時,我們不應黏著於任何特定狀態,欲了解此點,我們再次以姿勢來說明。如果我們問一個正在禅修的人,他最喜歡什麼姿勢,他可能說他最喜歡坐、立或行,我們會進一步問他,爲什麼他以那種姿勢禅修的時間比別種姿勢長,他可能回答,他喜歡那種姿勢。因此我們必須問他爲什麼,他可能回答喜歡某個姿勢的原因是該姿勢容易使他專注,心比較不會徘徊不定;有些人會說,當他們坐下時,心念徘徊得很嚴重,由於他們「想要」心專注而定於一境,因此必須走動。所有這些動機都是受到貪的影響。爲了心念能夠專注而走路是錯的,如果我們有這種想法,就是有了錯誤的觀念,以爲走路是好的或有用的,走路能帶來快樂及我們想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因爲我們相信專注的心能夠帶來智慧。如果我們爲了這些理由而走路是錯的。因爲貪欲而走路是無法同時又擁有智慧。如果我們在走路的時候黏著於專注,貪欲將生起而掩蓋了走路姿勢的真相;因爲我們誤以爲走路的姿勢是好的、有用的,我們會期待做那種動作。

  面對諸如爲什麼不能先專注然後再內觀的問題,我會回答,如果專注時有一個內觀的對象(心與身),那麼就沒有問題,相反地,如果專注是出於欲望或因爲你創造一個對象,那麼你將無法對那個對象做內觀;一個建構出來的東西不能成爲內觀的對象。因爲直接的經驗被掩蓋了,我們無法在一個建構出來的東西發現真相。內觀智慧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現實活動中體會,不會在任何與現實的日常活動無關的、被創造出來的對象上出現。

  當一個人在培養內觀的時候,有時他會知道他應該要體會叁特性,知道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無常、苦或無我,他會在腦中反覆出現這種念頭,但卻沒有直接去注意當下的狀態;而體認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無常則源於念念分明的實際練習。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種體會如何産生,只會思考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特性,而不是當下明覺現時狀態,這表示我們只是想到概念而已,而且我們相信,只要以這種方式思考,一直到內觀智慧産生,就是練習內觀的禅修了。然而,這是錯誤的認識,因爲經由思考而非經驗的認知並不是獲取內觀的方法,我們必須培養正確的因,正確的果才會産生。此後我們會親自看到苦、無常與無我之間是如何相互關聯,我們將看到任何無常的事物終究是苦與無我的,不是我們能控製的。

  練習正念最重要的一點是留意當下的事物,而不要對未來期待任何事物,如此可以於任何姿勢免除煩惱的生起。如果我們是爲了使心平靜而坐,或爲了使心甯靜而站,我們就不是在發展內觀,貪欲不會因此消除。對平靜的欲望也是黏著。無論我們留意的是什麼姿勢,我們必須隨時小心地察覺煩惱是否生起,如此清楚地認識心理狀態與肉體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不要強迫自己坐很長的時間,或固定長的時間,如果像這樣練習,是錯誤的方法。我們不要強迫自己。如果我們強迫自己,這些練習都與「自我」的迷惑有關,而且這種迷惑也會跟隨所有姿勢。企圖以這種方法控製動作不會帶來內觀的智慧。爲了要獲得內觀智慧,不能有任何控製欲望或時間表(如於預定的一段時間內保持某種姿勢,或預約一個時間做特定活動),只要留意那些迫使你改變姿勢的正確原因即可。

  如果我們認真地想想,將體會到我們必須不斷地改變姿勢,而這件事一點也不是快樂的。當我們考慮了所有姿勢而體會這個事實,就會摧毀掩蔽苦的迷惑;迷惑摧毀了,以苦爲樂的錯誤見解隨即摧毀,智慧因而生起。要體會這點必須要有正確的了解。苦是四聖谛之首,體會苦的人可以說就是看到了存在的真相,摧毀認識苦的障礙是體會真理的方法之一。

  更進一步,我們要了解留意任何姿勢的另一個理由,就是要認識無我的真理。當我們沒有留意坐姿或臥姿,我們就不會知道是什麼在坐、是什麼在臥,如果不知道什麼在坐、什麼在臥,必定會以爲是「我」在坐或臥,因此,當苦於任何姿勢生起時,我們會認爲是「我們」在受苦,這是因爲我們仍然相信,受苦的是「我」。如果我們仍然感覺「我們」在苦或苦中有「我們」,我們就仍未消除「我」的觀念。是誰在受苦呢?是肉體?或心理狀態在受苦?如果檢查心理狀態與肉體仍看不到事情的真實面貌,表示我們仍然黏著於「自我」的迷惑。當我們留意姿勢時,應小心觀察是否有肉體與心理之外的東西存在,它們是否就是永恒或「自我」,這一點很重要,必須要牢記,否則我們不能消除「自我」或「我」的迷惑。

  對所有肉體與心理狀態保持念念分明,是注意身體姿勢的基本練習。對所有看、聽、嗅、嘗與觸保持無間的留意也是必要的,當我們經由眼睛認知一個對象時,我們必須留意到,這是看的心理狀態;當我們經由耳朵認知一個對象時,我們要留意這是聽的心理狀態;不必去留意聲音,要留意的是聽覺。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正確的認識,可能告訴練習者,留意聲音或聽覺都可以,因此,這個老師可能會建議學生,如果聲音比較明顯或清楚,就去留意聲音,如果我們是用這種方式練習正念,就是錯誤的練習方法。

  留意顔色或聲音無法通向內觀,因爲我們愈是留意顔色或聲音,我們只會愈專注,而不是內觀。正如前述,這不…

《內觀的開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