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門票與佛國門票(本性法師)
教務原因,勤走于省內佛教活動場所。一次,要到某景區內的佛寺,路過景區入門口,被攔了下來,司機下車說明,門口守衛還是不讓進入,說非得寺院負責人給他打電話才可,否則,必須買門票。
這事,令我感慨良深。由此景區門票,想到寺院的門票與佛國的門票。
景區,建設起來的目的,是爲了讓景區更美,讓民衆由此可以欣賞到景區的美景。可是,價格動不動就是一般工作人員每月1/10工資的門票,猶如擋路虎,斷了許多生活水平尚在小康之下的民衆欣來前往的路。本來,美景應該有更多人得以親見,以達其存在的價值,但因高昂門票,美景的價值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令人引爲憾事。
因爲各方面的原因,寺院也賣門票了,他也如擋路虎,擋掉了諸多信仰者的信仰之路。
中國並不富裕,多數人尚沒有辦法經常性地買門票而進入寺院去禮佛聞法親近僧伽。即便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每番入寺,皆需買上門票方可入內,此中滋味,也未必好受,必將影響其對叁寶的好感與信心。我們可以說,買票也是爲了修寺供僧,但是,這非出自他們自願呀。佛教說,不與不取,取之爲盜也。如果是自願的捐獻,多多益善,本質與此各有不同啊。根據經濟學與因果的道理,寺院由信衆無償捐贈修起,因此,必須爲信衆無償受用。信衆是奉獻者,也應是受益者,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也。如買門票才可入寺,寺院的公益性質就發生了改變,被強加進了商業的內容。這樣,捐建寺院的奉獻者,其身份也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再是無償布施者,而應是有償投資人,或者說是寺院的股東,寺院的門票收入也應當有捐資者的一份利潤在其中。否則,便不公平。而事實上,這是不切實際的。那麼,怎樣才能公平呢?惟一的辦法,就是寺院取消門票,無論門票的價位是多是少。
爲了糾正寺院入門憑票製的弊端,近年,佛教界也在盡一些努力。比如,不少寺院憑皈依證便可免費入內,這是一個不錯的解決辦法。但是,這也非徹底究竟的方法。因爲,一來,在有些地方並不有效;二者,誰會天天帶著皈依證在身上,難道臨時想起拜佛時,還得先回去取皈依證不成;叁者,並非信徒都有皈依證。況且,還有許多佛教的好感者正要准備入佛門成爲信徒呢,而他們,尚未成爲信徒,哪來的皈依證。這些人,正要發起菩提心,也許,一張入門票,就把他們剛剛亮起的菩提心之燈給熄滅了。
許多寺院在景區,要入寺禮佛,得買雙重門票,先景區,再寺院。佛教說,人人有佛性,皆可成佛。要成佛,首先得學佛,實踐佛道。沒有機會接近寺院,難于聞法敬僧,如何學佛。可見,小小一張寺院的入門票,斷了不少衆生的學佛路,也撕毀了他們進入佛國的入門券。那麼,由此導致的罪過,誰去承擔呢,是貧困的無錢買票的窮人?是富有但心有不爽而不願買票的富人?還是寺院的管理者或製定寺院買門票規製的相關者。
我以爲,鑒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寺院售門票,雖情有可原,但于佛法于世法,皆不合理,應漸而消除之。畢竟,佛教就是佛教,不是販賣佛法僧叁寶的集團公司。人心的取得,應靠信衆對佛教由衷的崇敬與信仰,財富的添加,應靠信衆對佛教由衷的自願奉獻,這才是佛教健康延續與壯大發展的真正之道。
願天下寺院,廣開大門,直通佛國淨土,使蒼生,自由出入,永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