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科院院士 朱清時 佛法解釋物理學 語驚四座——《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 佛法解釋物理學 語驚四座——《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

  

  3月8日下午3時開始,朱清時院士發表了精彩的講演:《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引到了聽衆的的極大興趣,對這一驚世駭俗的論點,報以熱烈的掌聲。

  主題講演完了後,著名曆史學家李學勤、著名經濟學家王連洲、著名美學家韓玉濤,和松竹書院主持劉正成等與會學者,進行高端對話。

  朱清時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叁世界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國際書協顧問。他作爲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現代物理學後最新成果,與佛教哲學相結合,探討了物質與意識的本質意義。

  他以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和霍金的“弦論”,與佛學經典《成唯識論》的“藏識海”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爲是相通的。物質世界,是無數宇宙弦的交響樂,與眼前世界是藏識上因風緣而起的波浪,是極其相似的。

  他不無幽默地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這一論點,可以說,徹底動搖了二十世紀以來作爲主流認識論——“唯物主義”的基礎。

  著名曆史學家、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對朱清時院士的講演給予了高度評價。

  李學勤教授說,人類已習慣于用一種思維方式來認識世界,而今天科學的進步,有可能讓我用多科思他途經去認識這個世界。他還說,其實,從二十世紀中期已有學者提出了一時切關認識。今天,朱清時先生讓這一問題,推到了哲學的高度。

  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證券法》起草組組長王連洲教授也十分贊賞朱清時院士的講演,他結合國際經濟學界“重回馬克思”現狀,談到了金融海嘯已經遠遠超出經濟學範疇,它實際上已是一個經濟、政治、社會、哲學等跨學科的問題。

  松竹書院主持劉正成先生,結合余英時先生最近圍繞“李約瑟問題”著文,討論西方科學淵源,並認爲西方科學是建立在天文學和數學這個核心基礎上,向朱清時院士提出問題:“蝴蝶效應能不能運用數學模式來表述?如果可能的話,就能馬上找到應對金融海嘯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斷然說:“不行。”他說:“高級計算機也只能處理小數點以後9位數的計算,如果9位數以後的數無限放大,計算機的結論就是錯誤的。”

  李學勤、韓玉濤和參加今天松竹書院講壇活動的學者,均十分贊賞,認爲這種跨學科對話既新穎又有重大的學術意義,並希望今後能定期舉行。

  

  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前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清時

  序言

  二十世紀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面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 核能、激光、電子技術,等等,一面卻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這些觀念有大量嚴謹的科學根據,不過真正懂得它們的人太少,因此沒有被人們重視和接受。

  下面這則消息,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中新網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報告過程中只贏得了兩叁次掌聲,全場幾乎沒有會心的笑——他的理論太玄奧,以至于大多數來自北大、清華的學子都說沒太聽懂。

  據北京晨報報導,昨天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排起數百米的長隊。門口有人私下兜售門票--最少500元一張。詢問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著一睹霍金風采。但兩個小時的公衆科普報告尚未結束,已有人提前退場——實在聽不懂。

  霍金這次講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礎是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弦論。真正懂得這個理論的人,都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感。本文嘗試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大致解說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讓讀者體會些敬畏和震撼,並一窺宇宙的奧秘。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

  他寫道:“未來世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 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麼呢

   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說:在二十世紀, 一方面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爲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 也常常處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這就是說,一方面以“唯物主義”爲標記的哲學廣爲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質”究竟是什麼

  卻又說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這裏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

  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物質

  它爲什麼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恒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複歸于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一的起點和終點。物質作爲普遍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于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爲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爲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質點概念本來是對作整體運動的固體的一種抽象,但它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

  對于所有這些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物理學稱之爲實物。在當時的自然哲學中.又稱之爲實體。把物質歸結爲物體,進而把物質看成實體,這同質量在牛頓力學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關。

  牛頓之所以把質量定義爲“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爲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質量始終如一。質量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以牛頓力學爲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爲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于支配地位的哲學,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講的。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質量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于不同的參考系,其質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個人在推一輛沒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車,只要持續推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質量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了木柴,然後好像是裝著鋼鐵,最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當小板車達到光速時,整個宇宙好像都裝在了它上面——它的質量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運動得再快一些。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不斷地對物體施加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難,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爲了質量。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質量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現在知道原子彈的人,都相信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

  既然質量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爲質量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也迅速深入發展。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爲: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磚塊”。1932年,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

  以後,科學家們把比原子核次一級的小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質微觀結構的第叁個層次,統稱爲基本粒子。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馬雷。蓋爾曼大膽地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並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誇克構成的。

  爲了尋找誇克,全世界優秀的物理學家奮鬥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象證實了誇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誇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

  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誇克是極不穩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縛態內穩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

  例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余種。其中,π±介子的壽命大致爲2.6×10-8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就衰變成了其它粒子。

  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壽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來,它們的壽命竟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

  壽命最短的,則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它們的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致于人們很難用確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而只能用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 即壽命大致是 10-28秒。

  爲什麼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

  在二十世紀的後期,物理學的一個前沿領域-弦論的發展又使我們對物質的看法更進了一步。

  什麼是“弦…

《中科院院士 朱清時 佛法解釋物理學 語驚四座——《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