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止觀禅修入門
總說
禅的修行方法,中國佛教的天臺宗有調五事之要素,即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尤其以後面調身、調息、調心最爲重要。其目的在于調理身心,關鍵則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爲了方便禅修者快速入門,以下我便就這叁要素,來談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這個方法是本人根據諸多資料整理出天臺止觀禅修入門,此法僅供禅修入門者使用,如果你對禅修有進一步的需求,或者想通過禅修達到精神的升華,還需深入經藏了解佛教的教義。
在調身方面,爲使浮動的身心安定下來,盤腿是最好的選擇,一般來說,盤腿可分爲雙盤、單盤、散盤,所謂的雙盤,就是把左腿放到右腿上,再將右腿放到左腿上,相反亦可,佛教將此方法稱之爲全跏趺坐;單盤,則是將右腿放在左腿上或左腿放在右腿上,佛教稱爲半跏趺坐,對于無法雙盤或單盤的人,則可以雙腳交叉而坐,這叫散盤。選擇好盤坐的坐姿後,將兩手掌相疊,大拇指輕輕相抵置放于雙腿之上,之後脊背豎直,可以讓我們的五髒六腑運行暢通,兩肩放松,可消除我們平時的緊張,收下巴、舌邸上颚、兩眼微閉,大抵上,調身的階段就完成了,調身是影響靜坐的第一個部分,身體調的好,才能繼而調息、調心。我們一般把這樣的禅坐方法稱爲七支坐法。
一般而言,人的呼吸,與我們的身、心有很大的關系,氣息反應出我們的身心狀況,所以平穩的呼吸,是讓身體、心靈平靜的關鍵之一。調息,便是要讓我們的呼吸,由粗重轉爲和緩細微。
所謂的調心,是靜坐的主要目的之一。現代人面對快速的生活節奏,心也變得混雜,所以要將這個雜亂的思緒安定下來,靜坐方能見功。通常調心的方法很多,不過解決快速的生活節奏,數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數息的方法是由一至十,每次數出息或數入息,一呼一吸爲之一,如此漸次的數,心自能專注。
調身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是指打坐的坐姿。可是,除了坐姿之外,應該尚有行走、站立、躺臥等方法;在坐前與坐後,也當有運動及按摩的方法,乃至吃飯、解手。身體缺少運動,機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是使生理機能,由緊張以後的松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因爲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和靜相結合,運動和按摩是爲使血液循環暢通,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松弛,才能是身體舒坦,即所謂的調氣和而後心平。禅者的運動方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禅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
暖身運動
我所教的運動方法,做的時候,都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能容身坐下及起立的一小塊空間,就夠了,而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練習。
每次坐禅之前,不論有否有過經行或者行香等暖身運動,均需作下述的頭部運動。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于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①頭向下低,再往後仰;②頭向右傾,再往左傾;③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④頭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松,各做叁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甯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叁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叁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叁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2、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禅了。正統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于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爲如意吉祥坐。
②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于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于左大腿上,稱爲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于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爲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只腳置于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下颚內收,颔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兩肩──將兩肩肌肉放松,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門牙上龈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于身前二、叁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沈。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二、調息
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心情與呼吸的關系是極爲密切的,並且,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因爲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關系,就原則的定義而言,“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種十六到十八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漸漸地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爲“息”。由于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産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爲“氣”。當修行者感受到由氣所産生的作用時,稱爲“覺受”,有了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禅對于他們,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1)、呼吸的方式 呼吸的方式,大致上可分成四類:
1、風——在激烈的運動之時,或者剛剛做完激烈的運動,如打籃球、踢足球等時,呼吸的速度及強度如刮風,均不宜打坐。
2、喘——在感到恐懼、病痛、虛弱、興奮、疲倦之時,心定情緒低落,心神昏暗,也不宜打坐,要躺下或坐下休息而至平靜舒暢之後,始可打坐。
3、氣——是指普通人的平常呼吸,每分鍾十六至十八次呼吸,而自己可以聽到呼吸聲,此爲初心打坐者最低的要求,也是安全的呼吸速度。
4、息——此又可分爲四等:
①鼻息:打坐時用鼻孔呼吸,是基本的方法,最初的速度也是每分鍾十六至十八次。與氣不同者,是聽不到呼吸聲,呼吸是平常的速度,所以吸氣及呼氣,主要是靠肺的自然的律動,不得以注意來控製它,否則速度快了,會頭暈,慢了會胸悶。如發覺呼吸有困難,例如頭暈或胸悶之時,當注意調息,宜以四秒鍾左右作爲一呼一吸的時間長度,最有效。
②腹息:仍用息孔呼吸,但其呼吸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初學時不宜勉強用控製及壓氣的方法,把吸入的空氣逼入丹田(小腹部)。通常學打坐的人,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呼吸氣必然自動地通過橫膈膜而到達丹田,那時,修行者的身心,會突然感到輕松舒軟起來,呼吸也越來越慢、越來越長、越來越深、越來越充足,不僅感到肺部充足,丹田充足,乃至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感到充足,漸漸地呼吸的自然律動,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但那不是把小腹隆起,而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③胎息:胎兒在母胎內時,不用鼻孔呼吸,是以與母體相連的循環系統來呼吸,修行禅定的人,由于腹息的更進一步,便不用息孔呼吸,每一個毛孔,都可能成爲呼吸器官。此時脈搏,若有若無,但其仍須仰賴體外的氧氣來補給身體的所需。此時以大宇宙作母胎,自己的身體即是胎胞中的嬰兒。
④龜息:動物之中,有的烏龜,壽命極長,甚至將其理入地下數百年,無飲食,無空氣,也能繼續活下去,打坐而至第四禅的程度,自然不需呼吸空氣,甚至心髒也停止跳動,不同于已死的屍體之處,乃在于不腐臭爛壞,其生理組織仍是活著的人,此便介于胎息與龜息之間,定力愈深,則愈近于龜息乃至住于龜息的狀態,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自行形成了一個個別的小宇宙,以其體內的氣或能的運行,自給自足,不必再從體外吸取氧氣來供給體能的消耗了。
當然,初學打坐的人,不可好高鹜遠,操之過急,應該先把鼻息練好,再能到達腹息,已不錯了。
(2)、調息的方法
調息的目的,在于調心,心即調伏之時,有沒有呼吸的方法,便無關緊要了。
我所教的調息法有兩類:
1、數息--數息也有數種不同的方法:
①順數:又有兩種,一是數出息,這是通常用的一種,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反覆連續地數下去,數到心無雜念之時,身心便有異常愉悅的感受出現了,二是數入息,方法與數出息相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入息的數目上。由于通常人的呼氣較慢,所以數出息,較易阻止雜念的入侵。
②倒數:當修行者,用順數之時,漸漸變成機械化,心中把數數目變成了無意識的或下意識的行爲之時,雜念便乘機活躍起來,所以不妨把數目倒過來,從十、九、八……而至一。 ③隔數:倒數又成了機械化時,不妨順著數單數或雙數,單數數到第十九,雙數數到二十。也可以倒著由第二十起數雙數或由第十九起數單數。
2、隨息——當以數息的方法,修行到了雜念頭漸漸減少之後,便可把數目省掉,但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出與入上面,對于每一呼吸的出與入都明明白白,此亦可分兩種:
①隨鼻息:注意力在鼻端,感受呼吸的出入,不用注意呼吸到達的部位及處所,但要你達到呼吸與心相契相忘的程度就好。
②隨息想:每吸一口氣,便想:“一口吸盡千江水”,每呼一口氣,便想:“一…
《天臺止觀禅修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