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要如何學佛

  要如何學佛

  海雲繼夢法師

    認識佛教與其他宗教

  

  我們進入佛門學佛,必先了解佛法與其他宗教有何不同。若只是尋求心靈寄托、求平安保佑,那就與民間信仰沒有差別了。

  事實上,佛法與其他宗教是截然不同的。舉例來說,關于「信」,全世界的宗教都有這種特色,要求教徒絕對的相信,但是不能問爲什麼?例如:基督教中沒有人問上帝爲什麼要創造天地萬物?上帝要不要吃飯?爲什麼要按照他的形狀來製造人類?這些問題根本不能問,即使有人問了也無法得到解答。總之只要相信主就對了。所以說:「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這其實是一種暴力的情形。

  佛教與其他宗教還有另一個主要的差別,全世界所有宗教都告訴信徒,要相信教主是萬能而且是高高在上的,任何人都無法比得上。信徒必須爲教堂、爲道場,做一種永無止盡的付出與奉獻。大多用宗教儀式來祈禱,頂多滿足了一些願望,以致于不管如何用功的信徒,都只能夠到上帝的身邊,成爲天國的子民而已。

  佛教教導我們要覺悟真理來解決實質的問題,不會給我們一種虛幻的安慰。佛教告訴我們,只要完全按照佛陀的教法,去親身體驗與實踐,就可改造自己,成就與佛陀一樣的殊勝境界。

  佛法的教育不是迷信,也不是給人虛無的幻境,而是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心靈工程與生命改造,這才是我們真正所要追求的目標。

    清淨自性心

  人與人之間彼此要是不了解,就會出現很多的隔閡,所以才會有「溝通」這種方法。在溝通之後你只是用識性,用大腦去了解人與人之間、你跟他之間的部份。當你跟他是結善緣的時候,你就會用大腦去了解、接納對方,可是當你跟他是惡因緣的時候,你的大腦根本無法去接納對方與他相處,只會排斥、抹黑對方。

  所以,你會發現,人類在這世間爲了生存只有叁種現象:不是一再的把他「美化」,就是一再的「醜化」,另一個就是「無記」,就是對他不熟悉、始終不認識,這就是大腦取向的作用。要是能夠真正了解對方,用生命去感受及體會,這就是生命取向的升華。

  每一個人都有這麼一個珍貴、真實的清淨自性心,我們之所以尊重他、了解他、愛惜他,就是因爲這一個清淨自性心,那麼你的生命品質將會非常高。如果感受不到自己的清淨自性心,更感受不到衆生本具的清淨自性心,那麼,人與人之間就只是擦肩而過、互無交集、視同陌生人而已。

  即使因爲交談、表現,而讓你感受到,他跟你相應而得到認同,那麼這都只是識性的作用,而你的大腦運用也只有這麼一點點,不能夠真正的進入生命核心,也沒有辦法去體會真實存在的重點,這樣的話,你在這個世間再怎麼修,都只是有漏的福報。

    意識形態

  以前是過新年才會穿新衣、戴新帽,如果平時買新衣戴新帽,人家就覺得奇怪,是不是有特別的事?可是現在幾乎天天穿新衣戴新帽,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我們依賴的是社會標准,以往物質缺乏的時代是那樣子,現在物質文明發達是這樣子,所以不以爲意。

  依賴社會習慣而無法改變,這是落入慣性,慣性來自于我們的意識形態。遵循著意識形態而産生的慣性,會想當然爾地認爲凡事就是這樣。一旦如此,就無法超越、無法突破。用慣性的人是用大腦思惟,用生命思惟的人不會落入慣性。

  我們的生活往往: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吃飯、八點上班,中午休息時邀你:「走吧!吃飯。」就先拿個表看:「喔!十二點了,吃飯。」奇怪!吃飯跟看表有什麼關系?因爲活在意識形態裏,因爲十二點到了,所以該吃飯,即使不餓也吃,而不是因爲餓了想吃。所以當:「我不餓,喝個咖啡就好。」人家就覺得很奇怪。這奇怪嗎?不餓爲什麼一定要吃?早上可能多吃了,現在還不餓,所以暫時不吃;但既然是休息時間,就陪大家喝杯咖啡,這樣不好嗎?可是人家就「是不是情緒不好?發生什麼事?」這叫作「慣性」!

  生命的本質不是這樣,不餓就不要吃,餓了再吃嘛!可是意識形態告訴我們要定時定量。生命真的如此嗎?什麼讓時間把你架住呢?這就是慣性。慣性是大腦運作的標准,離開慣性,大腦就不會運作,能不能將它放下,重新來,過一個非常活潑、自在、不受慣性牽製、沒有意識的陰影籠罩、沒有任何幹擾,完全自在解脫的人生呢?這就是真實的生命,也是全方位的人生。

    幸福的魔法

  一個人如果能感受到家人的愛,那麼對于外面的毀譽、榮寵,就能抛開,否則就只會向外尋求寄托,求得掌聲和關懷。

  所以,人應該要時常的去深思與反省,常常反問自己:我這一生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提出來與人分享的?而不是只停留在物質的享受上,要多去感受人性中那份溫暖、關愛,以及那份自然的體貼。

  譬如,有空的時候,和家人坐在一起泡茶聊天、閑話家常,互相的去欣賞對方,享受在一起的感覺,這種的體貼和關心,正是生命中最真實的存在。

  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先生回到家裏只想當老太爺,漠不關心,太太就會把家事,視爲例行公事交差。夫妻之間看不到彼此的辛勞,只看見晚回來的時間、按時交出的薪水袋。如果婚姻、家庭成爲這樣的關系,那人生豈不是太可憐乏味了。

  因此,作先生的人,有沒有特別去感受,家裏的飯比餐廳的好吃呢?因爲菜裏面添加了太太的愛和關懷,吃飯時要用感恩、贊美的眼神,回看太太一眼;當洗完澡換上幹淨的衣服時,要特別去感受那份溫暖,這就是幸福的標記。

  佛法告訴我們要覺醒,不要把家變成只有人住,看不到人性的光輝,沒有內涵的空殼子,這會是一個很苦悶的人生,這種鍾擺式的生活,毫無意義。

  家人之間彼此的互動是相互依存的,唯有將人性從家庭生活中先落實,而當我們走進社會時,必然就會把這份關懷展開,運用在別人身上。這種光芒的展露、照耀,很自然就會讓這個世界充滿美妙、祥和的氣氛。

  由此可知,美好的生活一定要先從家裏培養。佛法就在生活中,它不是稀奇古怪的,它教我們感受、覺悟生活中的一切,要把原來執著于外在的物質給予破除掉,真正去面對生命中真實的人性面,確實感受生命的悸動,這份感動才是純真的。

    家庭華藏工程

  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大家一定要能夠圓融,也要適時的讓家人能夠一起參與在其中,會發現家裏的人,都會是很好的護法。千萬不要一直跟家人灌輸佛法的道理,以及要求大家跟你一起做功課,這對沒有學佛的人來說會很排斥。佛教的道理要在適當的時機,讓家人知道及了解,但是在修行上面是自己要精進用功的。

  你在家裏可以發起,一個禮拜一次的家庭聚會,就是「家庭華藏工程」,把家裏的人集合起來,不接電話,不做個人事情,就只有聊天、泡茶,與家人分享這個禮拜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享受幸福家庭的溫馨及天倫之樂。

  所以不一定要求家人一起做功課、誦經、念佛號,要是這樣,恐怕會有問題也會有障礙。假如因緣還沒有具足,也不一定要做功課,大家可以先在佛堂前面上香供佛、種種福田。在泡茶、喝果汁、飲料前,先倒一杯供佛,帶領著家人懂得如何恭敬供養叁寶,這都是很好的身教,不但使家人可以學佛,也能逐漸深入經藏,同時又可以享受人間的親情之樂。

  學佛,家庭是不會發生問題的,現在學佛了,假如還是一個人在那邊忙的團團轉,不與家人互動,人家吃飯你不吃,做事情你不參與,動不動就說是業障鬼、業障深,要不然就說菩薩加持、菩薩保佑,要是這樣,會使家人覺得怪異。

  我們希望每一個人能夠在很正常,很健全的生活環境中,過一個幸福、圓滿的自在生活,這樣人生才真的有意義,否則,會變成奇形怪狀的人,這樣就喪失進入佛門的意義了。好好的去因應自己的生活環境,做最圓滿的調整,達到最殊勝的目標。

    如何用心

  

  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就是要自己把握時間,不斷的自我鍛煉,在過程裏,會有很多的心得及感受,這些心得跟感受,一定要反複不斷的訓練。在整個訓練及體驗中,就是要自己嘗試去投入,要能夠這樣不斷的反複練習,才可以說是「完全投入」修行。

  當完全投入的時候,會看到生命成長的火花,是怎麼綻放,那個體驗才是我們的目標,不能用世間的大腦邏輯,去推算所獲得的數字和利益,所以有製度的逼迫,是福報,沒有製度逼迫,就要運用因緣、善根來完成訓練,如果有因緣跟福報,又不能好好掌握,那是我們的不幸。

  在工作領域裏,所領的工作執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互動、應對進退,這些都是行法、都是修行。要是不會這樣想,既使拼命的誦經、念佛或打坐,未必都是真正、殊勝的行法。

  修行訓練的本身,它是忙碌、嚴格的,這當中它只要求一半,另一半是自己要求自己,不能逃避。

  工作交待你做,不能在那邊蹉跎、退縮及猶豫不決,要有責任的把工作承擔起來,不僅要完成,還要把它做到盡善盡美,不能說那就做做看,不是這樣子。要懂得「修行」是什麼?修行不是推拖,是一種承擔,而且還要完全的投入。

    修行法門的認知

  

  在選擇法門時,不管是出離道、菩提道或菩薩道,只要相應就好,因爲根器上的不同,在衆多的法門之中不見得都適合你去修。聽說出離道比菩提道好,這些也都是诤論者在做比較與爭論標題而已,我們不用去理會,在這些方法中只要選擇自己適合的一個法門就可以。

  很多修行者常常受到外界幹擾無法堅持,一下打坐,一下子持咒,聽說打坐會著魔,持咒可以鎮魔,就換持咒;又聽說持咒不如念佛,念佛保證可以往生,又改念佛,念了幾十年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又改誦經。如此一番折騰,請問有那一個部份成熟?就像鑽木取火一樣,鑽了好幾個洞,就是鑽不出火來,那些洞都是沒有用的,這不是精進修行,這只能叫忙碌。

  所以一定要設定方法,在法門上來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假如不能在法門上來提升生命品質,就代表有問題了。大家要在這裏認識清楚,我們可以聽聽別人的修法,但是千萬不要被迷而輕易更換法門。

    佛法是什麼

  

  在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叁大系統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顯然,我們對佛法要有正確的了解及認識。很多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都把佛菩薩當作是一般神明在拜,而這種學佛與信佛的拜拜,都只能算是民間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教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對生命要有正確的認識,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人生來到這個世界到底是要做什麼?我們看到很多西方人的工作態度,斯文的心態出門一趟完成一件事,有空就渡假,我們則是到處鑽,很認真地工作,一出門要完成好幾件事,說是有效率不如稱之爲有業力啊!

  我們可以看到憨厚、反應慢的人大概都比較好命;能幹、反應快的人真的是屬于業力重者。我們可以去觀察,西方人示現的,對生命與人生觀的定義,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重新來過呢?

  學佛就是要我們面對自己的生命價值,並去體驗、認知生命的意義、體會感受人生的價值在哪裏?要是能掌握到,並從生活中確實去培養欣賞的能力,肯定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生命的覺醒,而不是成爲萬能的機器人。

    什麼是佛教

  

  我們對佛教的認識,不要以一般的宗教來定義,佛教本身是一種覺悟的教育,翻譯爲佛陀或菩提,都是覺悟的意思。

  佛是指覺悟者,教就是教育,所以「佛教」是覺悟、覺醒、覺性的教育,訓練我們如何醒過來,啓發我們內在的潛力,與自性覺悟的能力,讓我們從生死輪回的大海中覺醒過來,所以與一般的宗教有所不同。

  佛教告訴我們的是,要清楚了解,人人都有覺悟的能力,並要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及生活的目標在哪裏?不管你的人生是無奈、逼迫,或者是歡樂,這都是因緣福報顯現的結果。所以佛教是一種覺悟的教育,甚至可以說,佛教根本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教育。

    人生旅途的四大現象

  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物理、社會、心理、生理這四種現象。

  一般宗教徒,在遇到挫折、困難後,沒有信心,通常都會到宗教裏,尋找安慰跟寄托,如果宗教涉及處理生理現象的部份,就是密醫行爲,要有正確的認知。生理現象應該要找醫生處理,而修行本身所要進行是生命的改造,跟那個部份完全無關。從全方位的生命角度看這些,固然都可以處理,但是觀念要能調整過來。

  進入生命的領域後,才會自然調整。現在還不是在生命領域中,而是在大腦的取向裏,所遭遇的情況,包括:妄想猜測、恐懼害怕、精明能幹、或者是糊塗,這些都是心理現象。因爲我們的生命,都限製在很小很小的大腦活動空間裏,完全沒有辦法展開,所以物理現象、社會現象沒有辦法克服,心理現象更是無奈,身體的病痛更不用說了。

  修行,就是要離開大腦運作,將大腦所産生的狀況加以轉化,進入到生命現象的領域裏,自然而然,就會改變,變成滿意的狀況。對于煩惱、挫折、無能爲力、沒有辦法處理的時候,最好交給護法,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修行。

  誦經、拜佛、念佛這些都可以做,再不行,乖乖坐在那裏算數,由一算到十或由十算到一,總可以吧!要是能夠這樣做,好好的修行,自然就能改變,自然會有很大的變化,會由大腦現象轉入生命現象。

  當進入生命領域的時候,護法,就不一樣了,不要把它看成人。護法,會使生命現象發揮全功能的作用,這個時候,什麼物理現象、生命現象等等,將會全部轉化,會應著生命而進入順利、圓滿的狀態,這個是真正的修行效果,絕對有效。但是,怎麼進行呢?這個就是修行了!

  

《要如何學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