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手腕要不要動?還是保持與手臂直?
答:保持與手臂直。
問:動作快,想慢都慢不下來。
答:如果覺得太快,重新做起,把動作放慢些。
問:動作快慢。
答:要調到適中,不快不慢就好。若爲了去昏沈,可以調節快慢。
問:看到有的法師做得快,有的法師做得比較慢,自己感覺慢還是比較清晰些。
答:要自己調,不能看別人,可能他爲了去昏沈他快些。自己調到適中。當自己覺知跟不上時,就調慢些。
問:禅堂裏有的人速度快,有的人速度慢。
答:若要求大家動作完全一樣會比較難,大家都在調。只要隨動覺知,清清楚楚就可以了,重點在這裏。要每個人百分之百相同是不可能的,重點是調自己,自己覺得適中就可以,輕松、明了地覺知動作。
問:這是第2次禅修,痛苦還是很多,每天在家練多久比較合適,什麼時間練比較合適?早上,中午,晚上?
答:修行其實很簡易,要輕松地修,在家有多少時間就練多少時間,沒有時間就在日常生活中覺知動作,時時刻刻要覺知。不要著急,也不要要求什麼時候怎樣怎樣,不要盼望,很自然地練習。
問:在日常生活中做小動作,達到的效果和做大動作的效果是一樣嗎?
答:一樣的。無論是大動作,還是小動作,只要在當下,處于覺,效果是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覺得哪個動作最合適就用哪個動作,如果是共修就用統一的動作,重點是隨動覺知。
問:請問動作的准確性與效果的關系,是不是准確些效果會好些?
答:和學開車一樣,如果按規定來做會學得快,按規律動作去培養覺性會比較好。
問:單盤、雙盤會不會影響效果?
答:不會,效果一樣。
問:盤腿坐比其他姿勢坐效果會不會好些?
答:覺性上效果是一樣的。
問:如果條件允許,坐禅多些,行禅少些,有沒有什麼影響?
答:沒有影響,可以多坐些。有的人坐禅做得好,就多坐些;有的人行禅好,就多行禅。共修時按規定來。
問:經行時,覺知腳跟地面接觸,還是覺知整個腳?
答:開始時覺知腳跟地面接觸,覺性強大了,覺知整體。
問:動與停之間這些停頓很重要?
答:動與停有它的含義,停頓有力,但有關聯。
問:只是單純地知道動與停嗎?
答:要清楚地知道動與停。
問:呼吸與手部動作一致了,出現這種現象要不要調?
答:不用去管呼吸,也不用刻意去調整。
問:低著頭看我的動作可不可以?
答: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不看動作而能覺得清楚更好。
問:做手部動作時,要注意手摩擦衣服的感受嗎?
答:以覺知主要動作爲主。
問:做手部動作時,覺知動與停,覺知停會差一些。這樣情況,可不可以先覺知動,等覺性提高後,再自然覺知得到停,或者現在刻意覺知停,將來會自然地覺知到停,選哪一種?
答:選第一種。現在覺知停還不清楚,沒有關系。等覺性強了,自然覺知到停。
問:如果動作次序亂了,是重頭開始,還是接著做?
答:不用重新開始。
問:僅僅覺知動與停,其他的不要刻意感覺?
答:是的。從覺知粗的動作開始,細微的那些它自然會覺知到的。
問:目光放遠了就散亂,近了就昏沈。
答:要調到剛剛好。
問:回家後每天練多少小時合適?
答:有多少時間就練多少時間,時間多就多練。在家裏,如果是單身,有時間多練功;如果有家庭,不能光顧自己修而已,要盡家庭責任,不能讓別人認爲修行人不負責任。修行人要越修越負責任,這樣才能影響到周圍的人。
問:請問專門抽出時間來做手部動作或經行,會不會比在日常生活中覺知動作培養覺性更快?
答:有時間專修,很好。如果沒有時間專修,能做多少就多少。
問:什麼時段練較好?早上、中午、晚上?
答:時時刻刻,什麼時間都好,每個當下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