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叫覺知覺性?
答:翻掌看看,知道嗎?知道自己在翻手嗎?清楚嗎?這個就是覺知,跟得上嗎?覺知得到嗎?這就是覺知。以覺知來喚醒覺性,覺知得清清楚楚,完全沒有煩惱,這就是覺性。
問:覺知是什麼?
答:手動,知道嗎?就是這個。手動時,心不知手在動,就是失去了覺知,這時候要拉回來。有時候動作做得很快,是心著急,被心拉走了。如果是爲了去掉昏沈而加快速度,那是可以的。要適中,練習時要輕松,不要繃緊。
問:什麼是覺性?是不是對一件事物的敏感程度?
答:能時時刻刻有正念,清楚知道每一個當下。真正深的覺性是根塵相觸時不會隨境轉,淺的覺性是維持每個當下清楚了知,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問:對覺知動作、念頭、覺性這叁個不清楚,它們是什麼關系?
答:覺知動作當中,如果完全沒有煩惱,完全空掉貪嗔癡,那個時刻,就是覺性。貪嗔癡、五蓋都是不斷冒出來,就是念頭。
問:保持覺性很難
答:因爲覺知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覺性比較弱,覺力不足,慧力不強就會被攻擊,最主要的是培養覺知力。
問:多久才有所覺,有所覺悟?
答:在于人的根器,不能說多久,不是絕對的東西,佛陀的弟子都有不同,每個人根器不同。
問:每個動作都清楚,才叫覺知嗎?要注意才行。
答:是的。要適中地注意,不要太專注。
問:爲了覺知清楚,加重動作,可以嗎?
答:偶爾可以,加大力度以覺知,覺知不到時可以用力一些,清楚了時要調回來,若一直這樣做會很累。
問:正念是“八正道”,先做好正念,其他如“慈心”“正語”等自然來,這樣理解對嗎?
答:縮略地講,如果能培養覺性,保持正念就好。培養覺性就是保護心,能保護心其它是具足的。難保護的是心,心保護好了,其它的就自然會有的。
問:覺知,是不是可以理解爲“輕輕地挂著”?好象汽車挂檔一樣?
答:要培養“覺知”與“動作”好象是一體的,沒有練時也是這樣,行住坐臥,不練也能覺知,現在隨動覺知,清清楚楚。
問:不生不滅的那個,自然會出現,還是覺性增強時,另外一些修法?
答:如果達至究竟,覺性圓滿,智自然生。
問:練習手部動作,心就是能緣,手部動作就是所緣,就這樣一直知道?
答:要覺知、有正念于行住坐臥。以規律動作培養覺性是方法,也是一種技巧,以這個技巧來喚醒覺性,覺性的本質會自然去明了內在。
問:覺性與自性是不是一回事?
答:覺悟性是每個人本有的,自性、覺悟性、覺性是每個人本有的。
問:當蠍子掉下來時,隆波田見名色,他怎樣用覺性滅貪嗔癡的?
答:當下覺性圓滿時就會斬斷貪嗔癡,當下滅盡苦。佛陀時代,有些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聽完就開悟了。
問:培養覺性、了知,這個“知”是不是我們的本性?
答:“知”,可以叫它“自性”、“覺悟性”。像佛陀他第一個開悟,他未成佛前,在世間學了十幾個科目,跟外道修了很久,他所做所學都不是,而他所開悟到的,才是“覺悟性”。
問:請隆波開示“漸修”、“頓悟”,蠍子掉下來,隆波田開悟,這是頓悟,而我們不開悟,是不是要漸修?
答:我們的根器與隆波田不一樣,蠍子掉下來也不會開悟,只能一步步漸修,培養覺性。
問:坐禅時,沒有無記,是不是在此安住?
答:如果已證,要保護;如果已達究竟,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了,就不用保護它。
問:“開悟”是怎麼回事?
答:“開悟”是未來的,要在每個當下處于覺知,我們會有自己的答案。若描述“開悟”,那只是描述,自己沒有開悟,還是不懂的。開悟不離我們的心,只要我們精進修行,因緣具足,會自然達到的。一般人執著在假設出來的事情,迷失在假設的東西上,找不到出路。我們會迷失在假相上,是因爲我們心無明,要走在中道上。這樣講,不是解決。可以有這些東西,但不可以執著爲我、我的。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就會帶來煩惱、苦。所以,修行是個人的,法是自知自覺自證的,除了修行,沒有其它,要修行。
問:怎樣才能讓覺性不斷地提高?
答:要保持正念,隨動覺知,讓覺知持續如鏈。
問:練動中禅會不會破“我執”“法執”?
答:覺性圓滿時就可以破。
問:任何人不管他根器如何,只要他努力,他就能此生圓滿,是嗎?
答:佛陀教我們覺知每一個當下。活在當下,只要清楚地活在當下,未來不用去管它,只要清清楚楚每一個當下,在每一個當下圓滿,未來不用管它。
問:修動中禅,心情變好了,怎麼回事?
答:當正念比較多、持續久時,心情就會愉悅、輕安。
問:每個人心中的貓是不是一樣大?
答:貓本一樣,因爲養的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
問:清楚知道自己在做某件事,背後有一個目的,有的是善心,有的不是。
答:有的是無明的癡,不是覺性。小偷他做什麼他都知道,但那不是覺性。
問:覺性和智慧有什麼關聯?
答:有了覺性,智慧就會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