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年9月鎮安寺深修活動小參答疑

  2011年9月鎮安寺深修活動小參答疑

  關于昏沈

  問:當特別昏沈的時候,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這樣來降服昏沈,可不可以?

  答:如果手部動作加強力度沒辦法解決,可以用別的方法。如果念可以解決也可以用。對治昏沈的辦法有很多,像手部動作用力不能對治,可以換經行,可以拖地、洗臉、掃地、洗衣服、打掃衛生,重點是隨動覺知。清楚知道每一個當下。

  問:因爲學過四禅八定,有時候會想使用入定來對治,一閉眼睛就可以入定,沒有昏沈。

  答:稍微閉一下,不要很久。因爲修動中禅不希望閉上眼睛,能睜開眼睛突破昏沈,是最好的。

  問:有時候感到特別歡喜,有時候心裏卻特別煩躁。有時候特別清醒,有時候又特別昏沈。

  答:各種心理感受要升起就讓它生起,不要去管它。這是修行的一個自然的現象,是我們的心還不夠穩定,還會有起伏。心理上不管有什麼都不要去管它,保持覺知。

  問:一直很昏沈,用了很多辦法都還是一直很昏沈。有什麼辦法可很好的對治昏沈?

  答:繼續跟它作鬥爭,現在我們沒辦法戰勝它,但只要我們堅持,一定可以打敗它。用覺性,用覺性找出對治的辦法,這個辦法不行找另一個辦法,用各種方法來對治它。

  關于妄念

  問:我在經行的時候,經常會碰到我的心很喜歡的妄念,要過很長時間才能走出來。于是我就加大腳底接觸地面的力量,專注腳底板與地面的接觸,感覺這樣比較容易把我帶出來,這樣可以嗎?

  答:心會往外跑,跟著妄念跑,是覺性不夠強的原因。要回到當下的動作。可以先覺知觸那個地方,如果覺性強大了以後,就會全部都清楚,包括動作的動和觸。

  問:怎麼那麼難修,修了那麼久都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答:如果我們都能心想事成那很好。因爲修行不是用想的,是超越思維的,是一個微細的東西,不能要求去想。修行超越這個世間,是要出世間,而要出世間是很難的。就像鑽石深藏在深山礦石中,要找到打磨出來是不容易的,但能找到就是最有價值的。

  問:有很多妄想怎麼辦?

  答:讓它想,讓它自然地湧出,不要去壓抑,不排斥它,但是不跟隨它。不用去理它,生起了就讓它生起。重點是隨動覺知。因爲我們覺性還沒有強大,這是很自然的,當我們覺性強大超過念頭就好了。

  關于嗔心

  問:我是第四次參加動中禅。我就是嗔心特別重,禅堂有人發成聲音,我就特別反感,特想揍他一頓。

  答:這是所謂的心往外跑,沒有覺知自己,心隨境轉。心不能往外跑,心一往外,貪嗔的心就會生起。這是一種“忘失自我”。像我們不注意的時候,眼睛耳朵一接觸外境,就會想去抓取,如果去抓取,就會進入我們的心,生起嗔心。

  問:我練動中禅的時候很認真,可練了不到半個小時,氣就上升到胸口,然後我就很急躁,很想發火,一不練就沒事了。很難受。

  答:這些狀態,如果我們去理它,它就會“得意”,不跟著它跑,它就會回歸到原點(自然消失),如果在意它,注意它,我們可能會産生執著。讓它自然出現,自然消失,就像一巴掌拍不響,如果我們去理它,就像另一個巴掌去接,兩個手掌就打在一塊發出聲音。

  關于煩惱

  問:這次在廚房幫忙,感覺耽誤修行,有時候會起煩惱。會感覺特別累,不知道是我年紀大了,還是其他?

  答:無論是做什麼,只要我們動機是以修行爲目的,以培養覺性來做,就都是修行。累是由于種種因素集合在一起,才産生的。不用太在意它,有時候身累心不累,有時候心累身不累,有時候身心都累。

  問:我信佛修法十多年了,但我現在很痛苦,兩年前我的妹妹意外去世,現在每天都處在悲痛當中。修動中禅如何幫助我“滅苦”?有沒有可能去泰國南來寺禅七,我希望今生今世能滅苦?

  答:修行能不能滅苦,只要我們有心,用心修是一定會達到目的地。修行不限製時間、空間,在任何的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能不能滅苦要看個人的根性,如果根器好,因緣具足,就可以滅苦,但修行是不限個人的,只要我們精進用功,就可以走上正道,最終一定可以到達滅苦的目的地。佛陀有說過,只要有人步入正道修行,這個世間一定會有聖者,一定有人可以“滅苦”。修行最重要的在今世,而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當下,活在當下,清楚每一個當下,在每一個當下時時自覺,這是很重要的。所有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不要去執取,把每一個當下做好,未來果自然會好。

  問:這次被安排到廚房幫忙,感覺自己身體不好,又不夠發心,不是出于真正內心意願來做的,心理不平衡,會因此起煩惱,也爲此感到慚愧。有正念的時候就過去了,一旦沒有正念的時候,就會很糾結。禅修的時候一直在翻滾,很難受。

  答:我們剛開始修行,在做任何事情時心都會起伏,這是很自然的。修行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狀態,當心有要求,碰到不如意的時候,心就會煩躁,會産生苦,走不出來,這是一種求不得苦。所以只有提升覺性,當覺性越來越強的時候,心被問題影響的程度就會降低。只要我們存好心,心存善念,雖然我們沒有直接修行,但可以幫助他人修行,對自己也是很好的因緣。

  關于定

  問:動中禅的禅定和其他法門的禅定有什麼不同,也分次第嗎?

  答:定力是有次第的,從低到高。動中禅的定,可以在動中能定,不是入定才有定,動中有定,在行、住、坐、臥中保持定。當六根觸六塵的時候,心沒有動搖,不隨境轉,覺知清清楚楚,不被外界幹擾,這就是動中禅的定。

  問:我在經行的時候,有經驗到,走路只是腿在走路,所謂“無我”的狀態。經驗到這個狀態大概幾秒鍾時間,每次進入這個狀態的時候,背部、胃等部位會感覺到熱,會感到很喜悅,這是不是一種叁摩地的狀態?

  答:這是一種定,叫“刹那定”。進入這個定,感覺會很輕安。“刹那定”是毗婆舍那的基礎,進入到這個定的時候,如果很明覺,如時知見,就是在定中“遍知”,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個叫毗婆舍那。如果不知道,只是安住于那個定中,感覺到“無我”,好像是很空曠的感覺,那只是“刹那定”。

  其他問題

  問:這次禅修頭痛,眼睛痛,痛了一個星期,很難受。

  答:這是一個慣性。當我們覺性不夠強大有力的時候,心不能放下,容易執著外界的事物,當身有任何狀況,執著的心會馬上去抓取,産生疼痛。

  問:在做手部動作的時候,整個身體感覺很熱,熱得不得了,然後一下子又感覺很冷?

  答:這是我們身體的四大在調和,不用在意它。只要隨著冷熱覺知清楚,回到手部動作,就可以了。修行過程中,每個人遇到的情況是不同的。

  問:感覺頭上有氣,頭有很脹的感覺,有好幾年了。

  答:修行的過程中,有些狀態會生起,也會慢慢消失,有一些情況甚至會跟隨一輩子,不用在意。修行到一定程度,即使沒有消失,也可以超越它。

  問:在練習的過程中,遇到觀障該怎麼處理?

  答:不要去理它,只要我們不斷地培養覺性,當我們的覺性更強大,心更細時,就可以超越這個狀態,還是要不斷培養覺性。覺知當下的動作。

  問:我頭上動過手術,修動中禅會不會有影響?

  答:很自然地去修,不會有障礙。不要太過精進勇猛。

  問:我在做手部動作的時候,聽到一種形容不出來的聲音。

  答:這些都是外在的。不是真實的,有些是幻境,心生出來的欺騙我們的東西,不用去管它。不論是看到也好,聽到也好,這些是修行過程中的障礙,只要我們不去理它,這些東西自然就會消失。

  問:這幾天在做手部動作的時候,連續做幾個小時,越做越歡喜,很遠的聲音都聽得見,有點擔心這種狀態對不對。

  答:只要我們很清楚那個聲音,但是心不跟隨。因爲如果我們心抓住那個聲音,有時候就會迷惑,忘失自己。産生歡喜是很自然的,心平靜的時候,會産生輕安。

  問:四念住中身、受、心、法,是不是我們的重點是覺知動作,受、心、法不需要特別關注?

  答:是的。如果我們覺性強大之後,它自然會明覺到受、心、法,現在不需要刻意觀受、心、法,只要我們培養出強大有力的覺性,受心法都可以清清楚楚觀到。

  問:當覺性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會有起伏,在沒有達到覺性圓滿的時候,是不是覺性會退轉?

  答:只要我們不斷地培養覺性,保持正念,保持覺知,就不會退,但也不會前進,需要繼續用功,才會進步。

  問:感覺經脈在通,有些經脈堵住了。當氣脈通到頸部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抽搐,對修行會不會有影響?

  答:當我們覺知到脈可能堵住,可以換一個姿勢。調整姿勢來纾解,把氣脈打通。

  問:聽到一種說法,說一種“知道”是修到“滅苦”,一種“知道”是修成“奢摩他”。我現在比較迷惑這兩者的差別,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搞不清清楚究竟什麼覺性?

  答:“奢摩他”的“知”,它是有一個範圍的。“奢摩他”就是止,它所知的範圍很小,像入定,安住在那個定中。但是毗婆舍那的“知”,就是內觀的知,它是“如實見”,或者說“明見”、“遍知”,“遍知”沒有任何的懷疑,當你做善事、做功德,關于六道輪回,關于前世今生來世,沒有任何的懷疑。這叫覺性的知。但奢摩他,是定在某個對象上,範圍比較小。

  問:我從禅修結束回去後,有一段時間都不能融入到社會中去。想問下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

  答:如果要選擇社會,有很多種的社會,很多層次的社會,我們要選擇哪一種的社會。好像我們要吃飯一樣,哪一種菜對我們身體有幫助,我們就選擇哪一種。面對社會也一樣,當我們修行培養覺性,回到社會,好像沒辦法接受這個社會。那我們也可以選擇另外一個社會,或者是,我們可以去面對,用我們現在修行的覺性去面對、觀照,去突破這個狀態。當我們的心提升到某一個層次,面對複雜的社會,會想遠離,處在一個想出離、遠離的狀態。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狀態,因爲我們還沒有達到究竟。當我們修到究竟的時候,便可以融入到任何一個社會,心不會排斥,因爲它是超越社會的。這還是一種煩惱,要突破它,盡量接近善知識,結交善友。

  問:已經修到某個階段一段時間了,感覺上不去,不知道怎麼突破,提升上去?

  答:有時我們覺得好像不知道怎麼往前走,如果覺性強大有力的話,它會告訴我們。因爲覺性的本質是“明覺”,它不會卡在任何一個地方,它會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怎麼走。只是現在我們覺得好像沒有路可走,其實不是,只是現在還沒有找到,繼續培養覺性,讓它更強大,讓它明覺到,哦,原來有路可以走,它便自然會走上去。一些煩惱,一些障礙,一些不實的東西,有時候會來欺騙我們,阻礙我們,讓我們沒有辦法看得很清楚,所以不要被它們騙了,當我們用心去覺知,就能慢慢看清楚,打開局面。

  問:我在做手部動作的時候,總是會去注意前面的人的動作,適應了二十多天還是會被影響,我的問題是,就更好地培養覺性而言,是去適應環境,還是找個沒人的地方自己練?

  答:因爲我們的覺性不夠強大,就會被外界所影響,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們來共修,有一個規定的時間大家一起修,因爲有這樣的規定,那我們還是用共修的方式練,練習一段時間之後,覺性提高了自然就不會被影響了。可以到沒人的場所多加練習,感覺練得好了,然後再回到共修的環境,看還會不會受到影響。兩個方法都可以用。

  問:禅修過程中,身體的疼痛讓我沒辦法清楚覺知動作,請尊者進一步開示。

  答:修行的過程,有一個原則,不要虐待自己的身體。當我們的肉體疼痛、酸痛,不要去勉強它,在覺知動作的時候,同時覺知這個疼,看是否會緩解。如果還是很疼,可以更換姿勢,在換姿勢的時候,隨動覺知,這個是重點。

  

《2011年9月鎮安寺深修活動小參答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