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2年3月仙岩寺小參答疑(十二):關于精進

  尊者:大家練習了一段時間的動中禅,能堅持嗎?

  學員:能堅持。

  尊者: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能不能保持動作的覺知或覺察,這種覺知是不是很輕松的可以帶到我們平時的生活狀態當中去?

  學員:我在手部動作的時候還可以,經行的時候就容易散亂。

  尊者:那平常呢?

  學員:平常也不太能堅持。但有一點改變就是動作慢了,同時幹的事情少了,一般是做完一件再做另外一件。

  尊者開示:有的人是做手部動作比較容易提起正念,而有的人則是在經行時容易提起正念。通過訓練以後我們會發現自己有轉變,這個轉變我們會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得到。對自己更加的敏銳而且做事的時候會變得更慢條斯理。即使工作多的時候也能夠快而不亂。這是個漸進的過程,慢慢的讓他成長起來。這個過程讓他自然的發生,自然的成長,我們不需要去催促他,想讓他快快的發展。同時對內在産生的任何現象都持有一種抱持、接納的狀態。讓他自然的流動,不要對內在進行批判、拒絕。

  問:師父這兩天不斷強調要精進、努力,但動中禅的開示中又說要輕松自然的覺知。假設我在很累的情況下,是該繼續精進努力還是讓自己輕松,該怎麼取舍?

  答:如果我們累的話,我們可以像這樣做(尊者比劃手部小動作)。所謂精進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持續不斷地提起我們的正念,而不是說我們要咬著牙關去繃著。或者你可以像這樣動(尊者比劃動作),所以是很靈活的。

  問一:在海南參加過第一期動中禅,但回去以後不精進,修行上也是晃晃悠悠的,不是那麼真正來修行,不知道這問題該怎麼解決?

  答:修行是需要真正的去用心,我們的目標是要指向解脫。把解脫作爲我們這一生的第一要務,那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發起勇猛的心,才會有四正勤。開始的時候,或許由于我們個人內在精進波羅蜜還不夠可能會産生懈怠。那我們需要借助這幾方面的力量,第一個是我們要經常的提醒自己去精進用功;第二個是我們要跟修行的團體在一起。如果自己有時間、有條件就可以經常的來參加禅修,然後培養起我們的正念,這時我們就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第叁個是我們自己在家裏時要跟精進的人在一起,我們缺什麼就要跟具備這些內在素養素質的人在一起,這樣對方的精進就可以感染我們。在對方的帶動下我們就可以精進的修行。

  問二:法談中說到一頭年邁的戰象深陷泥潭無法自拔,後經馴象師吹號而得以解脫,我正像這頭大象一樣需要一個有力的鞭策。

  答:是的,是必須要精進,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的話都需要精進努力。我們修行要跟團隊在一起,以團隊的形式推進自己的修行。我們觀察到,對于一個人而言有兩種最基本的善法,也就是慚和愧。當我們跟團隊在一起時,如果自己不精進我們會感覺到慚愧,這時我們內在就會生起見賢思齊從而跟隨別人一起行動。所以在團隊裏頭的修行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回去後要跟精進的團隊一起修行。這是個比喻,對我們個人而言是衆生掉入了被煩惱包圍的泥潭當中,我們要從這些無明、煩惱當中解脫出來是需要精進的。佛陀說過修行要內在有精進心才能達到彼岸。

  問一:我們現在是止語還好點,但生活當中我們遇到別人就把握不住自己該怎麼辦呢?

  答:我們在這裏止語並采用封閉訓練的形式,相對來說減少一些幹擾從而增進我們的正念。但是回去以後我們人和人之間需要用語言來交流,因此需要和別人談話或做其他的事情。只是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保持覺知。我們回去說話可能跟以前不一樣的是我們每說的一句話都是清清楚楚的,同樣的,我們聽別人講話的時候也是專心的聽他講。我們帶著覺知去說,帶著覺知去聽,這也是在修行,而且這樣的交流他的效果會比以前更好,品質會增加。

  問二:那就需要經常關注自己了?

  答:是的,應該是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要觀察自己。佛陀特別教導、囑咐我們要精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