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覺手冊 一 前言

  自覺手冊 一 前言

    念頭如溪水般恒常的流動。

    當念頭來時,要同時知道身體的動作,

    這是滅苦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證。

  ——隆波田禅師

    前言

  潘 .印塔佩悟,後稱隆波田禅師,在他弘法的叁十年中,指出了那不論國籍、宗教、性別、年齡毫無例外地潛藏于每個人的真理。如果修持正確,便能像佛陀一樣的看見、認識、明了這個真理。

  這方法是用來培養自覺,也就是清楚的覺知身體的動作、覺知心念的起滅。假使能正確而有恒地練習,將生起「內觀智慧」,一直到痛苦的熄滅。

  我們議決將隆波田在不同場合的教導編輯成冊,以便提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本書的內容包含了隆波田教法精要、實修方法以及如何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和障礙。修行層次也附錄于篇後以爲導引。

  謹向所有對本書問世有功的人士致謝。

  隆波田基金會

    隆波田禅師簡傳

  隆波田禅師或稱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國東北邊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鎮。他是清與姗的兒子,他的父親早逝。由于小鎮上沒有學校,隆波田在童年時並沒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樣,他必須幫著母親照顧耕田。

  11歲時,他在當地的寺裏成爲沙彌,他的叔叔是該寺的常住。在寺裏18個月中,隆波田學習經典與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氣時默念「佛」,吐氣時默念「陀」以及數息法。在脫下僧袍後,他回到家裏。

  根據習俗,隆波田在20歲時回去受戒成爲比丘,再次向叔叔學習並禅修6個月。恢複在家生活之後,他22歲那年結婚,並育有3個小孩。在村裏,隆波田經常是舉辦佛教活動的負責人,受到當地人民深深景仰,並在叁次不同場合被推選爲村子的領導者。盡管身負重任,他還是繼續不斷地禅修。

  後來他移居到同省較大的江翰鎮,以便孩子們上學。作爲一個貿易商,他駕著自己的船沿著湄公河往來于泰國與老撾間做買賣。這段時間內,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禅修大師,也增強了他對正法(真理)探究的決心。

  此外,他發覺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練習不同的禅修方法,並沒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後,他決定開始尋求解決的方法。

  1957年,隆波田年近46,離開了家並下定決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來到了農開省的摩尼光寺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是他不像別人在心中默念「動、停」,只是覺知身心的動作。幾天裏,也就是1957年泰國舊曆8月11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達了苦滅,不需要任何傳統的儀式或老師。

  後來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師的身份,用2年又8個月的時間將所找到的法教給他的妻子和親戚。而後,他決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開。剃度典禮于1960年2月3日舉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傳國內外。盡管身體狀況不佳,他還是獻身于傳法。1982年診斷出他有胃癌,他不顧病情,仍然繼續積極地工作6年直至生命終止。

  1988年9月13日下午6點15分于泰國東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77歲。

  

    隆波通禅師簡傳

  1939年隆波通出生于泰國東北部。

  1961年遵照習俗在22歲時出家,接下來的七年中,他研讀了傳統的佛學課程。

  1967 年他遇見動中禅的導師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導下,修習動中禅,30天內連續不斷地培養覺性,明了了身與心,之後9天他還是不斷練習,體驗到「苦滅」,對生與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年南來寺(位于泰國曼谷近郊,爲最重要的動中禅之中心)正式成爲寺院,隆波田與比丘們舉行一次會議,會中指定隆波通爲南來寺的住持。

  1989年隆波田逝世後,隆波田基金會成立,並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年這年開始,幾乎每年會在美國弘法,回泰國前,他也會到臺灣傳授動中禅。

  1995年隆波通與學員們成立美國隆波田基金會,爲一非營利機構。

  2001年美國隆波田基金會改爲「美國正念動中禅學會」。

  2002年臺灣成立「中華民國正念動中禅學會」。

  遵循著佛陀傳統的教導---慈悲與滅苦,隆波通指導動中禅已有叁十七年之久。他不僅帶給學生禅修的技巧,更由他的一舉一動親自示範,讓學生能輕松愉快的練習,並感受到他認真的指導。不計時間,不辭辛勞,隨時能回答任何的問題,幫助每個人明白何謂真理。尤有甚者,隆波通雖然身穿僧袍,但是他現代化、宏觀、開闊的胸襟與天真好奇的態度,卻是超越宗教、儀式和國籍的…。

  (泰語「隆波」意指「師父」)

  目 錄

  導論

  第一篇  培養自覺

  自覺

  規律的動作

  往返經行

  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覺

  持續練習如環鏈

  總結重點

  第二篇 走在正道上

  基礎階段

  看念頭階段

  薦言

  第叁篇 障礙及解決之道

  緊張、暈眩、窒悶

  昏沈

  靜而不覺

  觀障

  喜障

  顛倒障

  總結重點

  後言

  附錄一

  內觀目標

  附錄二

  佛在《葛拉瑪經》的開示

  附錄叁

  曼谷郵報之節錄

  人與念頭

  動中禅

  附錄四

  爲何修行

  老師及教導摘要

  附錄五

  手部動作圖解

  附錄六

  隆波田:平凡僧,獨特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