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覺行者 六 達成培養覺性的目標
開頭殊勝,中間精彩,結果奇妙:通過覺知動作,達成培養覺性的目標。
第一階段:基礎目標(身心階段)
我們必須知道名色(身與心),必須知道身動、心動,身病、心病。有兩種病:身病、心病。身病,如頭疼、胃疼、受傷,我們得去醫院看醫生;若是心病,如貪嗔癡,我們必須依靠這個方法培養覺性來醫治。
接著我們將知道無常、苦、無我。
接著我們知道假名,不管世間何種假名,我們都完全知道。
接著我們知道宗教、佛教。宗教是指每個人,沒有例外。宗教是指知道者的教導。知道佛教。佛是指知道者、覺醒者、見法者、有覺定慧者。因此我們要培養智慧。
接著我們知道過失與功德。過失是指黑暗、愚癡、不知道它是怎樣。功德是指聰明、知道、知道一切。無論誰只要他還不知道,那麼他就沒有功德。
第一階段的結束。在即將結束的這個點上,可能會生起觀障,它因粘著知識而生起的,我們會想無窮盡地知道自身之外的知識。此時我們必須抽離出來,不進入念頭。
第二階段:勝義目標
用覺性去看念頭。當念頭生起時,我們知道它、看見它、理解它、直接接觸它。一生起就立即切斷它。象貓對著老鼠一樣“喵喵”地叫。或象拳擊手那樣一聽到鈴聲立馬出手。拳擊手不管對方是不是一位老師,也不考慮得失,只管拳擊。我們不必等待任何其他人。或者象挖一口井,當我們發現了水源時,我們把舊水舀盡,直到裏面的泉水湧出來。現在新的泉水從裏面湧出來了,我們在井邊攪動,清理井口,清出泥漿,清除汙物。不斷地做。這樣泉水就會自動變清澈。當泉水是清淨的了,任何東西掉進水裏,我們會立即知道、看見、明白。切斷念頭也是相同的道理。越快切斷越好。
接下來我們看見所依處(事物),看見勝義(究竟法,實際存在),明白變異。所依處是指存在于世間的一切,存在于人類和所有生靈的一切。勝義(究竟法)是指真實存在,我們正看到的、擁有的、存在的、在我們眼前可用心觸及的。變異意味著變化的。假設我們有一滿罐子的染料,原來有百分之百地染著力,染衣料的效果是百分之百。當我們知道、看見、能接觸到本心時,同是這罐染料,但它染著的功力消失了,它不再粘著于衣料上。這就是我們必須真正地看見,真正地知道。
接下來我們知道貪嗔癡。
接下來我們看見受、想、行、識,看見它們,觸知它們,真正的了解它們。我們不再有疑惑。
接著會生起法喜。然而,在更高一級修法過程中法喜也是一種障礙。我們不能對法喜感興趣,我們得繼續看念頭。這就是培養覺性擁有智慧的勝義階段的開始。
接下來看念頭。此時會生起許多知識、智慧(直觀的知識)
看見、知道、了解煩惱、渴愛、執取、業,從而粘著物的味道失去了,吸引力褪去了,好象劣質的染料再也不能染著布料了。
接著再次生起法喜,我們不能對法喜感興趣。滿意與不滿意都連根拔起。
接著我們看見念頭,看到在思考的心。一種智慧會産生,會看見、知道、了解戒,戒定慧,較高的道德、較高的心、較高的智慧。五蘊意味著相容或相鬥。戒意味著從粗顯到微細,從微細到熄滅。
所以戒是去除粗顯的煩惱的工具。粗顯的業是指貪嗔癡、煩惱、渴愛、執取、業。當這些雜染失去了它們的味道時,戒就産生了。
定是去除中等的煩惱的工具。中等的煩惱是甯靜。
慧是 看見、知道、明白欲漏-有漏-無明漏。因爲它們是上等的煩惱,心會顯得平靜。
這是培養覺性的目標之一。當我們知道看見它時,我們會漸漸全面地知道布施、持戒、修禅的含義。
接著內心會生起一種智慧。
對于任何身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有害,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墜入哪個層次。
對于任何語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有害,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墜入哪個層次。
對于任何意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有害,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墜入哪個層次。
對于任何身語意綜合惡業,我們會知道它們如何有害,如果真有地獄,我們將墜入哪個層次。
對于任何身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有益,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生向哪個層次。
對于任何語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有益,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生向哪個層次。
對于任何意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如何有益,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生向哪個層次。
對于任何身語意綜合善業,我們會知道它們如何有益,如果真有天堂或涅槃,我們將生向哪個層次。
接著達到培養覺性的目標——終點。它將是最偉大的、最精彩的展現。毫無例外它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如果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臨終時我們大部分人將會知道。培養覺性與智慧的人就會知道,而沒有培養覺性與智慧的人,雖然臨終時呼吸一樣地終止,但他們不會知道,因爲他們沒有內明。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見,不單是記憶或認識,用這培養出來的覺性去了知,那麼就有能力給自己作出保證。到達終點時,內在智慧會生起。不過你得當心反常的東西可能會出現。覺知你自己。不要粘著快樂或任何生起的東西。苦也不要,樂也不要,返回去溫習目標,從身心目標到勝義目標,一層一層地,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知道這些目標。
毫無疑問地,如果你正確地培養了覺性,最長不超過叁年,中等時間是一年,最快是一天或九十天。我們不必談論修行的成果。只要真正的滅盡了苦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