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致覺行者 六 (1)如何練習培養覺性

  致覺行者 六 如何練習培養覺性

  佛陀教導我們明了我們的責任。人類的責任就是去實踐佛法,教導人們如何爲人。

  因此我們應該先照看好我們自己,先考慮自己,先教導好自己。如果我們浪費了自己的人生,我們不能通過金錢把它買回來。如果我們讓自己受苦,那我們就是浪費自己的人生。佛陀除了教導我們滅苦之外,沒有教別的了。但當我們不知道時,我們會出去尋找身外之苦,而事實上身外之苦是不存在的。

  天下的老師們的教導象一個森林中樹葉那麼多,而那些能作藥用醫心的卻只有少數幾片。不要連根枝全部都抓起來。當我們開始修止觀時,我們應該只取那些能止息苦、滅盡苦、摧毀無明的方法。因此我們只須看核心部分。我現在所說這個教法的核心是培養覺性、增長智慧、看念頭。無論何時念頭生起時,看見它,知道它,理解它。無論它以何種方式出現,我們都要知道怎樣避免受它的欺騙。

  無論身處在何處,我們都要練習。沒有人能幫我們做。無論我們去哪裏,我們是行走者;無論我們在何處停留,我們是停留者。無論行住坐臥,我們都獨自練習它。持戒或布施時,我們能練習;即便我們從來沒有持過戒或布施,我們也能練習。幫助別人是好的,但只是世俗意義上的好。然而,練習培養覺定慧是在每個方面都好。因此,在你教導別人之前,你必須訓練你自己,直到你自己清楚地真正地看見、明白、理解。當你真正地看見、明白、理解時,真正成爲覺醒者時,你就能自在地教導別人了。

  因此,這個方法我們必須親自學習、教導自己、看見自己、知道自己、理解自己、自己練習。你不必對別人感興趣,只是多多做動作,不把它當做特別的事,做練習時別急、沒有推測、不期待結果,就是簡單地移動,一次一個動作,知道這個動作。你知道時,讓它過去;你不知道,讓它過去。有時你知道,有時你不知道:讓它過去—但知道它過去。身動時,知道;心動時,知道。這是一天24小時的練習,因此你放松自己,保持自然、平常。置心一境去真正地練習,輕松地練習。

    日常生活培養覺性的方法

  當我們坐公車或坐船時,我們恰當地坐好,然後翻掌放掌、移動手、伸出手、或大拇指摩擦其他手指的指尖;眨眼睛、呼吸、吞口水等等,我們覺知這些動作。這是一種提升覺知、返回自我的方法。當念頭生起時,覺知它,離開它。

    在家中培養覺性的方法

  我們可以雙腿側向一邊地坐著,也可以盤腿坐著,也可坐在椅子上,也可伸開腿坐著。我們也可以站著或者躺下做規律動作。當我們經行時,我們不必移動手臂(來回經行以8-12步爲宜),把手臂交叉放在胸前或交手放在背後。坐式禅修圖片(圖示參閱《動作分解圖》)如下:

  雙手平放,掌心向下,放在大腿上

  豎右手垂直于大腿,覺知,停,覺知

  舉起右手,覺知,停,覺知

  放右手在腹部,覺知,停,覺知

  豎起左手垂直于大腿,覺知,停,覺知

  舉左手,停,覺知

  放下左手到腹部,覺知,停,覺知

  上移右手放于胸前,覺知,停,覺知

  外移右手,覺知,停,覺知

  下移右手垂直到大腿上,覺知,停,覺知

  平放右手于大腿上,覺知,停,覺知

  上移左手放于胸前,覺知,停,覺知

  外移左手,覺知,停,覺知

  下移左手垂直到大腿上,覺知,停,覺知

  平放左手于大腿上,覺知,停,覺知

  接著不斷重複練習這一套動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