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覺行者 叁 打開封塵的心
每個人都在尋找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但每個人苦于找不到好方法,因而今天我將和大家討論一個有效的好方法,也會談及我過去所修習過的其它各種方法。
以前,我學習過許多種禅修方法,如吸氣念“佛”出氣念“陀”、閉眼盤腿靜坐等等,我學習過默念“正覺 阿羅漢”。我學習過隨呼吸練腹部的起伏,這是一種呼氣與吸氣的方法。後來我練習數息法,這也是呼吸法的一種。接著我練習安那般那法(覺知呼吸),呼吸氣短時知道呼吸氣短,呼吸氣長時知道呼吸氣長。但是我練習過所有的這些方法都沒有培養出任何智慧,它們都導向甯靜,但這不是我所尋找那種的甯靜。
大多數人都在尋求定的方法,但靜坐的那種定不是真正的定。所以,我繼續尋找真理。無論國籍或語言多麼不同,真理卻是相同,她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實相。我所尋求的就是這種普遍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真理。後來我找到這個方法,清晰地了解這個方法後我清楚地明白:這就是我所尋求的真正的定。
有兩種定,一種沒有覺知的定,它需要獨自靜坐,這不是真正的定。今天我將要告訴大家的這種定是不需要向外去尋找的,爲什麼這樣說呢?是因爲經由它我們將知道苦的止息,這才是真正的定,也不再需要向外尋找老師了。現在,請大家仔細聽:
首先,這種修行方法不需要任何特別專注于某一處,只是做手部動作,覺知行住坐臥等所有姿勢和動作。當我這樣練習時,我覺知我所有的動作,智慧就從我內心升起。我覺知我自己,不是別人,我懂得身和心,懂得了身動、心動,懂得了身病、心病。
有兩種疾病。病在身體,如頭痛或胃痛,身病時我們必須去看醫生。醫生會檢查我們的身體,查出病因病症以開藥,服藥後我們的身體康複了。另外一種是心病,當念頭升起時,我們感到滿意或不滿,快樂或苦惱,這就是心病了,這種病醫院的醫生幫不了你,你必須研究認識你自己,直到你知道念頭的來源。治愈心病,你必須研究你自己,直到你真正認識你自己。
當我知道念頭的來源之後我找到內在的安定,但此時它還很微弱。獲得真正的安定時,我們會停止向外尋找,不再四處向外尋找老師,這時才叫做真正的安定。
我繼續覺知,智慧升起,我知道苦、無常、無我,知道了假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無論什麼樣的假名,完全地覺知它,覺知它消失,消融到整體中去了,覺知存在于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世俗谛、勝義谛、八正道、四聖谛,我們必須真正完全地明了這四個詞語的含義,真正知道它們消失,直到消融到整體中去。
功德,是指自我覺知
如果你覺知你自己
你就是有功德的人
能夠使你自己成爲
真正高貴的人
這就是清淨定
當我完全理解了假名之後,我接著理解了宗教,罪與善,我真正地明了了這些事情。 我們常常會歸依某個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這些都是假名。真正的宗教是每個個體生命。佛教是存在于每個人自身的覺性。我確保你也是這樣。當我了解了我自己,我就知道每個人都象我一樣,因爲每個人都有覺性。
現在我將討論過失。當一個人不了解自己時就是過失。世界上最大的過失的人就是那些不了解認識自己的人。功德就是了解認識你自己。如果你明了你自己你就是有功德的善人,有能力真正使自己成爲高貴的人,這就是定。了解認識我們自己並不是指知道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是某某先生或某某太太/小姐,它是指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有覺性,不管身體有任何動作或者心裏有任何念頭,我們都要知道。
這種覺知來自于我們的自然天性。當念頭升起時我們看見它,知道它理解它。當我們看見它時,它就自動停止了。當念頭停止了時,智慧就升起了,從而我們就知道了貪嗔癡的來源,貪嗔癡不是來自我們自己。任何時候若我們不能看見我們自己,不能看到我們的念頭,就是不認識自己,就忘記了我們自己。當我們不認識自己時,貪嗔癡就升起了。貪嗔癡升起時我們就受苦了。每個人都不喜歡受苦,但我們不認識苦的來源,只好尋找甯靜。
因此我們不能靠坐著就能獲得清淨定,那不是一條通往真正的清淨定的道路。我所說的清淨定是指脫離了貪嗔癡的真正的定,這種定毫無例外地存在于每個人自身。因此,我能保證每個人都能獲得這種定。不論國籍、語言、宗教信仰多麼不同,不管你是印度教徒還是佛教徒或基督教徒或穆斯林等,你都能認識你自己,因爲每個人都有身和心。此時此地你們坐在這裏聽我演講,你們每個人的心也都是如此。我們的心本自清淨的、光明的、甯靜的。當我們說心是清淨、光明、甯靜時,我們只是模仿他人的話語,沒有真正看到它是清淨、光明、甯靜的。如果我們真正看到心時,我們就可以肯定地保證這種清淨、光明、甯靜存在于每個人。若人們練習這種方法,他們必將知道它,必將看到它擁有它。
當我們知道了解了這種方法之後,我們就能保證這種方法適應于任何社會階層,任何年齡的人。一個百萬富翁可以練習它,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也可練習它;一個擁有很多文憑的學者可以練習它,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也可以練習它。這一點我可以保證,但是我們務必知道正確的修習方法,能夠看到念頭。
現在,在聽我講話的同時,你們看看你們自己的心,你們會知道心的特性。我舉一個比喻。任何一種水果的種子,只要我們把它種到濕潤的土壤裏,陽光溫度肥料等充足,它就會發芽。普通水稻或粘米水稻或任何一種谷物,只要我們將它種在適宜的土壤,它都會發芽成長。每個人就象這些種子,如果你聽到了,理解它,並實踐它,你將會知道。但如果我們不知道也不理解這個方法,我們不會成長的,就象一顆幹癟或空殼的種子一樣,盡管把它種在良田裏,它仍不會發芽成長。有些人他們沒有真正知道認識他們自己,此時他們去教別人時,別人也不會明白。
我舉另外一個比喻。白天太陽是明亮的,但當雲遮住了太陽時,太陽看起來就暗淡了,事實上,太陽一直是明亮的。我們的心就象這太陽,它是清淨的、光亮的和甯靜的,它一直是這樣。但當我們被各種念頭遮蓋住了的時候,我們就迷失了,我們就看不到了佛陀,也不知道佛教,也沒有了甯靜,不認識自己,于是就向外尋找老師,但向外求老師是針對那些不知道自己的人而言的。
如果你想擁有甯靜或者佛性,你不必做太多的事情,你只須看到你人生的源頭。當念頭升起時,不要進入念頭,當即截斷並從中抽離出來。象貓和老鼠一樣,老鼠剛一探出頭來,貓立即對著它發出“喵喵”的警告聲。念頭也是如此,當念頭一出現,覺性就立即知道:念頭就停止了。要經常這樣地練習。象一個拳擊手,面臨對手時,我們必須奮力拼打,打到對方的要害上,直到對手不能再攻擊我們爲止。貪嗔癡也是這樣。當我們到達了這個要點,佛性自然會從我們內心升起。
佛性就是我們的清淨、光亮、甯靜的本心。我們不可能一天中貪或嗔24小時,但是有可能無明一整天。當我們明了把握這個要點(看念頭)了時,我們會知道得越來越多,智慧也越來越增長。象倒水到一個瓶子裏去一樣,水將漸漸滿到瓶口邊。當水滿到瓶口邊時,我們就不能再往裏倒水了。覺定慧是同一回事。佛教中的定也是如此,基督教中的安甯也是如此,或者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喜歡任何一個名字。
今天我談到了真理,感謝各位抽空來聽演講。我就要結束演講了,各位若有任何疑問,歡迎提問。
清晰地看清我們的心
不要被它的起伏所卷走;
單純地看著念頭讓它走,
不要嘗試對它做任何事,
這就是離苦之道。
聽衆:爲什麼人們神經兮兮?
隆波田:因爲我們想得太多但從來不看自己的念頭。我們只往外看:這個人富有,那個人貧窮,這個人漂亮,那個人不漂亮;某人若有一輛車他們就只看到他的車,若有珠寶就只看到他的珠寶,若有一塊名表就只看到他的名表,他們從來不看他們自己的人生,不看自己的心。這就是無明。清晰地看清我們的心而不被它的起伏所卷走,單純地觀察念頭,讓它走,而不對它做任何事情。這就是離苦之道。所以我們應該培養發展智慧。“培養發展”意味著大幅度地增加。當智慧增長時,看透念頭的能力就會增強。若我們只是持戒或修定,那仍然不安全,就象在一個黑漆漆地山洞點燃一支蠟燭一樣,黑暗稍稍照亮了一些,但仍在四周包圍著我們。當蠟燭一移出去,黑暗又立即淹沒了一切。所以我們應該通過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來增長智慧,這樣出離黑漆漆的山洞。這是一個簡易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練習,可以隨時隨地練習。
聽衆:當我們會看念頭及知道念頭的來源之後, 苦及各種緊張不安會中止嗎
隆波田: 還沒有中止。因爲我們僅僅知道它,還沒有對它做任何處理,僅僅知道看見了念頭及念頭的來源。有時我們並沒有看到念頭。比如,我們每天有十次看到了念頭,但沒有看到的卻更多,因此,苦沒有中止,但會看念頭及念頭的來源是在念頭的根源處開始去除無明。
聽衆:請問在禅修期間還沒有止息苦之前,當你從你曾經的困惑點中走出來時有沒有明顯的標志,是否更多無明?
隆波田:會有一個標志,但不是身體上的標志。這個標志是你看見你自己沒有無明。這好象一個倒放的碗,現在已翻擺正了,又好象一個曾被蓋藏住的東西,現在打開了。這只有達到了這個點的人知道它,達到了就立即沒有疑惑了。我們不必討論貪癡嗔,因爲它太平常了,是個膚淺的認知。我們談論念頭時,大多數人知道念頭但不能看念頭。我們只是知道念頭,念頭還會繼續,我們就會迷失在念頭的流轉之中,我們在念頭的無明中沈陷,貪嗔癡就會出現。這就是爲什麼一個人知道念頭時仍會有貪嗔癡的原因。
聽衆:看念頭時,心會在裏面說話嗎?
隆波田:不會,心不會在裏面說話。當我們看見念頭時,它就脫離了。念頭如水蛭。當我們知道念頭,只是象盡力從皮膚上扯走水蛭;而當我們真正看見念頭時,就象我們只須用煙草和石灰水滴在水蛭上,它就會自動脫落,而不必用力扯。因此,當我們真正明白時,我們就不必再聽別人的意見了。現在我們坐在這兒,我們沒有貪或嗔,還有無明,因爲我們看不見我們自己的人生。當我們一直能看見知道我們自己的人生時,貪嗔癡就不能再生起。所以,我們的心是清淨的,我們的人生也是清淨的;這時,我們外在無異,心卻不同,我們能知道能看見我們自己,而別人不能看見。
聽衆:隆波教我們看念頭,那麼,誰看念頭?
隆波田:不要去尋找看者。我們將看到以自性爲皈依處的人。以自性爲皈依處是真正的皈依處。我們可以說是這個人知道,或者說智慧知道,什麼名都可以,因爲沒有一個看得見或抓得住的真正的“我”存在。看見和知道是兩回事。知道是進入念頭,念頭還會繼續下去。
聽衆:我曾聽過隆波的演講,我感覺念頭和喜憂的情緒是外在的東西。它們象米和咖喱一樣,我們可以用它們,吃它們,看得見它們。但念頭和情緒在心裏升起時,我們看不見。 雖然這不是一個問題,但我想請隆波解釋清楚些。
隆波田:看見念頭是一回事,知道念頭是另一回事。當我們看見時,我們能從念頭中脫離出來。知道念頭只是無知的,沒有智慧。但若有智慧,知道念頭和看念頭就能分開。它是真知。真知和智慧把念頭分隔開來,苦就止息了。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樣做。我保證在座的各位都能這樣做。請你們親自嘗試。若只是聽演講,你不會知道。聽來的只是大腦記錄的知識。若我們練習,我們就會漸漸看清楚,真正明白。這才是我們自己的知識,稱之佛性。佛性就是覺悟或超然于常識。
聽衆: 我們清楚地知道真理之後,你能否保證這種知識不會再消失?當我們知道了,是知道好呢,還是讓它消失?
隆波田:它是我們內在本有的東西,它不會消失。好象我們知道我們的眼睛一樣,因爲我們一直有眼睛。每個人都具有,每個人都能教別人,這是它的特性。我能保證在座各位,練習這個方法不出叁年你們都會知道真理。
聽衆:隆波,請您爲在座的所有祈福吧。
隆波田:一位比丘爲人們祈請福德時,這是一種善,但真正的福德是警覺知曉你自己。各位,請你們無論何地都保持覺知吧,不論是在家還是在辦公室,覺知所有的動作,這樣,就會有真正的福德降臨給你們。當你們親身體驗、知道、看見、了解並尊敬你自己時,真正的福德會發生。
《致覺行者 叁 打開封塵的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