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
今天的主題是巴利文的Sila-Samadhi-Panna, 有時候我們翻譯成戒-定-慧,稱它爲自然戒、自然定、自然慧。當我們聽到這個主題,這叁個字時,心中已經有了概念,因爲我們已經一代又一代地被教導過它們的意義。這是佛法的基本義理,因此每個人對它都有基本的概念。
大部分所有了解的戒只是社會的戒律。我們需要這種社會戒律來好好地在社會中共同生活。假若不遵循它,就無法在社會中和諧共存。因此佛陀必須製定這些戒律讓人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但無論我們如何嚴格清淨地依照字面持守這些戒律,還是無法解脫所有的苦。
真正的戒是指平常心,當心處于清靜平穩的狀態時,自然不犯戒。這時是心戒護人,而不是人持戒。這種真正的戒律會使我們的生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引導我們走向涅槃。
接下來要談的是叁摩地,也就是自然定、恒常的定。自然的定是可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叁摩地。這種叁摩地必須無論何時、何處或于任何活動中都與我們同在。叁摩地的真正意義就是定,即使不是在靜坐,恒常的定也能存在于心中,所以我們才能在工作的時候保持定。因此,真正的叁摩地不具任何形式,也不限于特定的姿勢。我們于行、住、坐、臥當中都會保持有真正的定。這是特殊的叁摩地,也是直到當我們做任何活動都沒有人注意到我們在禅修時,我們自己可以證明的叁摩地。
因爲這是動中禅,所以沒有人能注意到定在每一個身體的動作當中。不過,一般而言,當人們在禅修時,我們能夠很容易地注意到。如果他們靜靜地坐著,什麼也沒做,我們會說他們正在禅修。這和自然禅修不同,因爲我們于行、住、坐、臥,于每一個身體的動作中都在禅修,所以沒有人能夠注意到。我們也可以換個方式說,即使在大街上跑步或行走時,我們也是在禅修。如果能夠持續修行,當看見或體驗真正的叁摩地時,我們將能區別真正的禅定和其他禅修體驗的不同。
有了戒、定之後,接著便是智慧。實際上,如果有戒,就會有定,有定,就會有慧。叁者缺一就不算完整。我們對智慧這個字非常熟悉。如果我們大量地研習、閱讀,我們會說自己擁有般若或智慧。然而,來自閱讀、記憶的智慧是別人的東西,這種智慧並沒有辦法解決我們的問題。
從修行或是培養覺性所生起的智慧才是真正、殊勝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讓我們解決任何問題,也可以幫助我們解脫一切的苦。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原本就存在于內的自然智慧,它只是自己顯現出來而已。它是原本就存在于我們生命中清淨、自然的本質。
這種智慧不需要閱讀任何外在的文字。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回返觀照自己,這種智慧將能使我們覺悟,使我們清楚地照見並了解自己。這種智慧也能夠驅散所有的懷疑,對生命我們將不再存有任何疑惑。這是可以啓迪人們的智慧,也是佛陀的智慧。然而,如果我們擁有的是另一種智慧,我們會有所執著,執著于我們的知識,但從修行從觀照自己所生起的智慧,即使很小,也可以引導我們結束所有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