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往自由與智慧之路 八 覺性是通往解脫的道路

  覺性是通往解脫的道路

  現在來說有關內在的、自己的、修行的部分。

  動來動去有各種方式,可是動中禅是有技巧地來培養覺性,就是用“用手部的規律動作”和“經行”兩種。動中禅要隨時不斷移動肢體,不要靜止不動,重點是無論在經行或做手部動作的時候,都要覺知當下肢體的動作,除了這兩者之外,我們在做任何事時對肢體的動作,都要保持覺知。

  能讓覺性持續越長越好,不要斷掉,這樣練習可以回到自己。不要忘了自己,不要迷失了。一般人都是往外看,看得遠遠的,結果迷失了!因爲沒有和自己在一起,沒有活在當下,所以無法解決自己當下所産生的問題。只要能夠隨時保持覺知,活在當下,不要忘記自己,那麼隨時隨地,在問題發生的當下,就能立刻解決問題。因爲現在有些人剛開始練習,還不了解,所以有些時候可以覺知,有些時候不行,以至于有很多疑惑。一定要不斷地練習,讓覺性持續如鏈,不要斷掉,讓它非常地穩固。至于心中的疑惑,只要覺性穩固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們這麼練習是爲了解決生命中的問題,在當下解決。

  每個人都有苦,全世界不論哪裏的人,不管貧與富、美與醜,都有苦。有些人會以爲有錢人就沒有苦,其實有錢人也有他們的苦,窮人也會有窮人的苦。外在的這些物質,沒有辦法解決心的問題和內在的苦。

  以佛陀爲例,佛陀當時雖貴爲一國的王子,他擁有一切富貴,但是他的心裏還是有苦,所以佛陀就一直在找解決苦的方法。動中禅的手部規律動作跟經行,只要你不斷地練習,覺性一定可以增長,說者可以用生命作保證。只要能不斷地培養覺性,讓它非常的穩固,到覺性圓滿,對全世界任何的事情都不會再有疑惑。只要你不斷地覺知當下肢體動作,不用看經典和叁藏大經,就可以滅苦。

  有些人已經看過很多經典了,或熟讀經典了,如果好好練習動中禅,對經典也會更深入地了解。只要好好練習,自然就可以把經典放下,不會把它背在身上當成自己的負擔。無論誰拿哪一部經典,或佛陀說過的哪一句經挑戰,都能夠明白。

  所以動中禅不強調經典,而是強調實修。好好地練習,親自來體驗。不論讀了多少的經典,如果沒有把自己身心的這一部經典讀懂,外在的經典讀得再多,還是沒有辦法真正了解經典的意義。有時候只會把經典所讀到的,拿過來不斷地思考,但仍有一大堆疑惑。只要好好地培養覺性,會讓你超越思考,超越一切的,你自然可以明白,因爲覺性自然可以了解。

  關于作功德、守戒、生與死等問題,或是死了之後要去哪裏,這種教導很多。死了之後靈魂離開我們的身體之後會到哪裏去,如果有覺性,就會明白,不會有疑惑。如果一個人沒有疑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很好,即使在家裏盡自己該盡的責任,或是在工作上做該做的事,都可以做得很好。

  一個人疑惑越少,苦就越少;疑惑越多,苦就越多。疑惑最多的人,那是最苦的。關于生和死的問題,大家都還有很多疑惑,只要好好地來培養覺性,就可以了解這個問題真正的根源在哪裏。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則,成、住、壞、空,這個身體時間到了,它就該壞了。

  我們現在有“我執”,如果能培養覺性,才有辦法“無我”。因爲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覺性,無論到哪裏,“我執”都非常地大,非常地沈重;如果有覺性,就無我了,無論到哪裏都非常地輕松,不會沈重,而且照樣可能去盡自己的責任,做該做的事。覺性越高的人,不論工作再多、再沈重,心裏都不會有負擔,工作越多越好。

  有覺性,還是可以思考,並不是有覺性的人就不思考了,還是可以帶著覺性思考。無論有多少該做的事情,雖然色身會累,但是心不會累,而且頭腦也可以帶著覺性去想,不會因爲想而頭痛。沒有覺性的人無論到哪裏都是沈重的,一個人時沈重,和大家在一起時也沈重。所以佛陀不斷地強調覺性,有覺性的人是最圓滿的。

  巴利文有一段經文說:“如果誰有覺性,這個人就天天都是快樂的。如果我們有覺性,喜悅就離我們不遠了”。一般人沒有覺性,心是苦的,無論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心就苦了。有覺性的人,無論看見聽見什麼,心不會造作,所以就不會有苦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彼此之間是不會互相傷害的,六根自然都是清涼的,誰的六根隨時能保持清涼,這個人當下就是涅槃,不用死了後再證涅槃,活著時就可以了。不要等死了後才涅槃,到那邊去找,要在活著的時候、在當下、在此刻證得涅槃。說者現在所說的並不是要你有欲求的心,或是開始作夢,“現在就想要涅槃”,而是讓你不斷地去練習,不斷地培養覺性,不要有欲求的心,這個果自然就會到來。

  我們只要把當下的因種好,心裏舒服了,果自然就會到來,不要去管未來的這個果。只要好好地培養覺性,所有一切的果自然就會到來,這是超越想象的。所以有疑惑的人,還是要繼續地練習,如果有疑惑又不練習,這樣是沒有辦法到達終點的。不管有沒有疑惑,持續地練習,才有辦法到達終點,沒有疑惑。就像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如果有疑惑,又不走的話,我們就在原地,永遠沒有辦法到達目的地。雖然說有疑惑,但還是繼續不停地走,這樣遲早有一天,一定可以到達目的地的。

  我們現在練習的這個方法是有終點的,我們來培養覺性,這也是有層次的,是從低不斷地往高,從剛開始的初級、中級到高級。有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這跟經典所說的都是一樣的。只要你培養覺性,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裏面。即使熟讀經典,不論讀得再多,記得再熟,如果沒有真正體驗的話,那只是空有經典文字記憶而已。

  不論任何人,即使沒有讀經典,可是好好地來培養覺性,自然可自修、自覺、自證,四雙八倍的“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都可以了解。無論是男衆或女衆,無論在家出家,只要好好練習,一樣可以了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