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往自由與智慧之路 叁 散亂心與安定心

  散亂心與安定心

  散亂心是尚未修行或尚未了悟任何事物者的心——這種人並不知道心的源頭。他的心會隨著念頭四處奔馳,當念頭生起時,就把心帶走了,這是沒有覺性的思考。他並沒有看清念頭或是心的源頭,心隨著念頭奔馳,就象一個衰弱的人,容易受別人的景響或是盲從其他人。這與有過禅修或是有覺性者的心不同。

  禅修者思考時自己有所覺知,他們的心雖然與念頭同在,但一切都在控製之中。這些思緒的本性相當類似,不同的是具有覺性與否。沒有覺性,心就會奔馳而迷途;而安定心卻可抵擋與忍受外界的擾亂所引起的不安。沒有任何外界事物能夠傷害安定的心。

  擁有覺性的人將會擁有安定心,無論他做的是什麼樣的工作,都會具有十足的自信。即使他什麼都沒做,他也會相當沈穩而信心十足。假如我們沒有禅修,我們的心就像天空中吹拂的風四處飄蕩。

  人只有一個心靈,我們應當修持自己的散亂心,使它成爲安定心。

  假如我們有修行,一切困難都將成爲易事;沒有修行,再容易的事也會成爲困難的事。一個人如果不禅修,他的心將會無止無盡地奔馳,但如果有禅修,自然就會有一個目標。

  要止息痛苦,我們應當禅修覺性,也就是覺知自己身體的一舉一動。這種禅修是一種捷徑,它會與任何法會或外界的活動無關。

  當我們禅修並保持覺性時,每樣事物自然就會在那裏,無需分析,也不需要解釋。倘若我們的覺性圓滿,或是了知任何行動,所有疑問便會得到答案。

  因此,我們應當在做每一件工作或是每一個行動時,嘗試培養覺性。假如我們做得到,散亂心將會回歸到身體的動作和它原來的狀態。它將再也不會造作,而且會安定下來。覺性的生起應當是漸進式的,隨著覺性的逐漸生起,心將會愈來愈安定。這樣的心能夠做繁重的工作,直到完全成功並抵達目標。可是,散亂心或不穩定的心卻會因爲疲憊而無法完成工作。

  我們應當精進不懈地禅修,但禅修時則應循序漸進。我們不該像物質世界那般,期盼很快就會有結果,因爲這是內在的活動。這件工作會産生覺、定、慧,透過自己的體驗可以對此有所了悟。

  我描述給你們聽的是一回事,但是心的領悟又是另一回事,它是你們自己的體驗。因此,當我們告訴他人自己的體驗時,他們無法了解。真谛無法透過語言文字真正了解,只能透過修行。你們將會透過智慧之眼看清自己的內在,而無需仰賴其他人的解釋。

  這種修持將會使心安定。當我們成功時,心的疲弱、散亂、漫無目標的狀態,就會完全轉化爲安定、正常、平靜。這就是生命的目標。

  我們必須盡己所能並勇猛不懈,成果將會逐漸累積,直到時時刻刻都能保持覺性,無知或無明將會消失無蹤,我們將會具足智慧,而不會忘記自己。

  許多人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而沒有覺知,他們忘記了自己,心四處遊蕩,他們也許成天隨著念頭亂跑而沒有回來。這是因爲他們不知道把心帶回來或是讓心停泊于內在的方法。

  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是長養覺性,如此一來,心不會遊蕩于外,它將會滿足地安住于內,也就是我們會滿足于自身。只是有些人卻不是如此,因爲我們認爲其他人或外界的事物比自身更重要,我們看輕了自己的價值。事實上,我們的重要性是最有用、最美妙的事物。外在的表相如何並沒有關系,最重要的其實是心,但我們卻忽略了它。

  假如我們以覺性和智慧深入觀察自己,將會發現與生命最有用的事物。我們將以安定而平常的心履行職責或工作,無論做的是什麼事,都會擁有自信,心將會安定而不爲情緒所動。

  有安定心,就能自在地獨處,並且能夠成爲自己的依怙。如果心仍然四處遊蕩,即使身處人群之中,還是會感到孤獨寂寞。心四處遊蕩奔馳的人,總是需要同伴或其他人的陪伴。

  想要有安定心,就必須培養覺性,這是佛陀教導的不二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