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香光莊嚴”
——1999年4月28日在遂甯廣德寺長念念佛會的開示——
惟賢 法師
我這次經過廣德寺,很歡喜,也深切地受到感動。因爲本寺念佛會堅持到現在,不但念佛的人數增加了,念佛的行持得到保持,而且念佛與講說相結合,大家除了念佛外,還關心寺廟的建設,維護寺廟的發展,關心社會福利事業,這是很難得的。
我們四衆弟子都是在佛陀的教育之下,生活在佛教的大家庭中。大家能夠這樣和合相處,自己既修持又護法,還與社會福利事業聯系起來,這就充分地遵守了佛陀的遺教,發揚了佛陀的精神。
廣德寺上上下下的師父們、居士們都很團結,師父們很慈悲,居士們很誠懇,這是很不容易的。在此,我首先向大家表達我歡喜的心情,盡管忙,我也要抽出時間,來與大家結法緣。
今天,利用臨行前很短的時間,給大家講一講“香光莊嚴”。
一、什麼叫香光莊嚴
(一)無量壽、無量光的含義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其中有這麼幾句:“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被稱爲萬德洪名,“萬”是用數字來形容功德多、大,實際上是無量的功德。這個意義在哪裏呢?“阿彌陀佛”是印度語,翻譯到中國來有兩個內容:無量壽、無量光。
無量壽就代表如來的法身,法身是常住不滅、真實不虛的,遍于法界虛空,屬于真如理體。那麼法身究竟是什麼?法身,實際來講就是開悟的境界,即禅宗講的明心見性、淨土宗講的“花開見佛悟無生”、密宗講的“大圓滿”,雖然用詞表述不同,但是境界是一樣的。這個境界證得之後就可即身成佛。成什麼佛?法身佛,具體講來就是妙覺明心。這個妙覺明心,盡虛空、遍法界,超越時空,廣大無邊,妙用無窮。
如何得這個境界,就要靠般若智慧,無量光就代表如來的智慧,光明遍照。無量壽代表阿彌陀佛的法身常住,是已經恢複了真心,系不可思議的妙覺明心境界。那麼要證得這個妙覺明心,就要靠般若。在修因位上,就必須由聞思修,具備智慧,以般若之因證菩提之果,入于佛的境界。
有般若就有法身,有法身必然有般若,這是二而一的,因此,阿彌陀佛就具足無量壽、無量光,稱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具有無量的功德。
(二)稱念六字洪名即是香光莊嚴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個意趣正如徹悟禅師所講:“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證佛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無量光、無量壽代表佛果地之覺,以這個覺貫徹在我們學佛的修行因中,貫徹于我們心中,對我們有所鞭策、有所激勵、有所融化,我們就進入佛的境界了,在因位中就已經是攝入佛的果海之中、常在佛的加持之中、佛光照耀之中,我們即以此而莊嚴,叫做香光莊嚴。這個香光莊嚴,就是我們學佛人應該要達到的;這是佛的境界,我們在因位之中經過熏習修持,就能逐步走入這個境界,以香光莊嚴自己。
徹悟祖師曾說:“念一句彌陀洪名,即顯即密,即淨即禅。”爲什麼即顯即密呢?顯,可以說出道理,佛說的經教,稱之爲顯教。密呢?就是有秘密意趣,如持誦各種神咒(陀羅尼)能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在西藏密法之中,阿彌陀佛的名稱就是最高的密咒,西藏的彌陀法,也是最高的法門。漢傳佛教的往生咒頭一句“南無阿彌多婆夜”,就是阿彌陀佛的名稱,屬于咒語。
即淨即禅是什麼意思呢?淨就是淨宗,念佛名號化染心爲淨;禅,是說達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無上之禅。一句洪名,就有這麼深的意義,即顯即密,即淨即禅。祖師又講,淨土宗持誦洪名,是圓頓中最極圓頓,了義中最極了義,在修行路徑中,是徑中之徑。可見淨土法門的殊勝。
香光莊嚴,香代表如來的自性法身,就是無量壽,常住不滅的。光代表如來智慧般若,光明遍照,如大圓鏡,那麼無量壽就消滅了染汙,由染轉淨得來的;無量光消滅了無明,由智慧而來的。所以,我們念一句洪名,就種了這個因,就在阿彌陀佛的願力範圍之內,有這個因,將來必定有這個果,因果在佛家來講是不二的,是同時的,有一份因就有一份果,斷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如,這是同時的,這個在唯識學上講叫俱有因、等流果,因果是同時的。
念一句洪名,修一份福,同時就有果在裏面,一分一分地修,一分一分地證,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圓滿,這個很重要。我們要種智慧因,才能得到無量光明,像阿彌陀佛一樣的光明,無量光明就是已經證得菩提境界了。我們現在就要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修聞、思、修叁慧。
二、怎樣修行才能獲得香光莊嚴
(一)五濁惡世的痛苦很多
《阿彌陀經》曰:“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劫濁,就是指由時間的變化,受各種災難的逼迫,本身就是染汙的。
見濁,衆生的知見勢必爲邪惡知見,很汙濁,不是常見就是斷見,不信因果,毀謗因果。執常、執斷,不畏因果,都是知見上的問題,屬見惑。
煩惱濁,指內心的煩惱很多,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幹擾內心不得清淨。
衆生濁,衆生就包括整個衆生界都在輪回之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生死苦海中長期受苦,這都是由于染因所感。而且衆生相處,往往都是無明很重,鬥爭心很強,形成混亂,現在講的環境汙染、空氣汙染、水源汙染、人心汙染都充分體現了衆生濁。
命濁,指我們這個生命緣于業感,因惡業受報,五蘊身痛苦很多,煩惱很重,業障很深,心身交瘁,壽命短促,故稱之爲濁。
我們現在就是處于五濁惡世這個娑婆世界中,煩惱和痛苦很多。拿我們人本身來講,也是屬于雜染,具體有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叁種。煩惱雜染就是包括無明在內的煩惱很重;業雜染就是行動方面的,身業、口業、意業叁業都是不正確的,隨時都在造業;生雜染就是我們投胎以後,正報和依報都叫做生雜染。
(二)必須要求四種轉化
佛法講生命的轉化,就是抓根本原因,即將由于無明煩惱、業而感得的這個生命,使之轉變。怎麼轉?由惡轉善,由邪轉正,由染轉淨,由迷轉悟,這樣才能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一般世俗人只曉得穿衣吃飯,忙忙碌碌,爲名爲利,甚至爲此而造惡業,害人害己,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不知解決生死大問題,這是很可悲的。我們學佛,就要學會轉,這個“轉”字很重要,由轉能夠達到脫胎換骨,念佛也是起這個作用。
第一,由惡轉善。惡就是專門害人,以害人爲前提;善呢,就是以利益人爲前提。以害人爲目的害人終害己,自他俱害,而且這輩子、下輩子都不好,這叫做惡。什麼是善呢?以利人爲目的,利他終利己,最後是自他俱利,這輩子、下輩子都是好的,因爲發心是純淨的,當然果報也是好的,這叫做善。
第二,由邪轉正。不走邪道要走正道。有邪見就會走邪道,那些不信因果的惡知見都叫做邪見;修學外道的,如執著某種外道法門,可以升天解脫,都叫做邪見。邪見包括得很多,現在五花八門的各種功派都是,*輪功就是一個典型的附佛外道。什麼叫附佛外道?就是寄托于佛教,以佛教的名義來反對佛教,是一種邪教,現在很多人上了當,吃了虧!我們學佛就是要以佛的八正道而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必須由邪轉正,要依正法而活命。
第叁,由染轉淨。必須把汙染的內心打掃幹淨,依佛教的教義修行,達到身業、口業、意業清淨,才能做到由染轉淨。有了這個功夫,就可以恢複自性清淨,恢複如來的真心、如來的法身。
第四,由迷轉悟。要達到由染轉淨,必須要有智慧,由智慧破除無明,才能將迷轉爲悟。這個迷是什麼呢?一種迷于因果,不懂因果,因果是佛法的基本教理,佛成道以後說四谛法,苦、集、滅、道四谛講的就是世出世間的因果。一般人迷于因果,這個叫做業果愚。另外一種迷于只求世間福報,不求出離解脫,這叫做真實義愚,或者叫做解脫愚,大家在念佛的過程中,就要常常檢查自己,有沒有這種愚,這種愚破除得越多,提高才越快。
修般若智慧,由迷轉悟,才能消滅無明。無明又分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根本無明就是我執,有人我執、法我執;我執具體說來即私心雜念太重,由私心雜念起煩惱,由煩惱造業。枝末無明就代表具體的煩惱,唯識學講有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我們修般若,就是從認識上、理論上、行動上根據無明的病根來進行對治,去掉我執,消滅煩惱,啓迪智慧,從而了解因果的道理、解脫的道理,不迷于因果,不迷于解脫。在這種前提下,就可以恢複妙覺明心,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系。所以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這個萬德洪名,包括了佛教叁藏十二部的道理,包括了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意義很大,妙用無窮。
淨宗教理是貫通于各個宗派的,是一致的,通了淨宗的教理,其它宗派的教理你就會融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條條大路通長安,這個就要靠講說,靠聞熏,由熏習清淨種子逐步就消滅染汙種子,成爲金剛無漏種子,這是很重要的呀!能夠由聞而思,由思而修,就可以證得般若。
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由文字變爲觀照,由觀照而證實相,這裏有連帶關系的。這樣修就會逐步開悟,恢複你的妙覺明心,達到如來的法身境界。
(叁)修戒定慧才能斷煩惱
另外還要修福,修福首先要斷煩惱,斷煩惱必須修戒、定、慧叁學。居士戒裏面有叁皈五戒、八關齋戒、六重二十八輕的居士菩薩戒,這是屬于戒學。能夠持戒就能修定,能夠修定就能發慧,發慧之後,證得輕安,逐步就可以有五眼六通、入于如來的法身境界。
“戒爲無上菩提本”,無上菩提就是從戒的基礎上得來的。戒的含義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要作一切惡,奉行一切善,這個善包括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人天善就要修五戒十善;解脫善就要修四谛、十二因緣,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斷除見惑、思惑,才能解脫;菩薩善就要發四無量心,廣修六度四攝,發四宏誓願,上報四恩,下濟叁有。
四恩就是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衆生恩,報這四種恩也就是修了福田、悲田、恩田。供養叁寶是最大的福田,恭敬父母師長是最大的恩田,憐憫衆生是最大的悲田。我們作爲一個學佛的人,要像農夫一樣辛勤種莊稼才有收成,我們耕田就要耕這種福田、恩田、悲田。下濟叁有,也叫下濟叁途,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那是衆生最苦惱的地方,我們要悲憫救濟。
修學佛法、具足福德,就必須上報四恩、下濟叁有,做到這一點就是實行了戒,特別是戒中的菩薩戒,有這個基礎,就能成佛。所以,念佛要與利他相結合,要護持叁寶,從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救苦救難,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中給我們指出來的,淨土叁福業,就是這個內涵。
(四)以觀音菩薩爲榜樣行菩薩行
廣德寺是觀音菩薩道場,你們就要學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加被衆生。觀音菩薩在西方叁聖之中,是阿彌陀佛的輔座。你們應該以觀音菩薩之心爲心,以觀音菩薩之行爲行。觀音菩薩之心是大悲心,觀音菩薩之行是救苦救難。《普門品》講了觀音菩薩救七難、除叁毒、應二求、現叁十二應身說法,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
從古至今,觀音菩薩的靈感事迹很多,現在整個地球,東南西北都有信仰觀音菩薩的。我到美國去時,有個金玉堂居士在紐約郊外和市中心分別修了一座大乘寺,寺的頭一殿就是觀音菩薩,她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禮拜觀音。金玉堂居士是個高級知識分子,爲什麼會這樣虔誠禮拜呢?因爲她受了觀音菩薩的救拔。所以,大家在念佛過程中,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也要多念觀音菩薩,頌揚觀音菩薩的功德,而且要學習觀音菩薩的心胸和行爲來體現大乘菩薩精神,這樣做也就是實行了菩薩戒,福德很大,可以消除業障,證得智慧,圓滿菩提。
(吳正香整理)
《論“香光莊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