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與回向
如果真的要紀念或幫助過往先人,你可以以他們的名義多做善事,然後把功德回向給他們。
佛教認爲善行的功德能帶給人今世或來世的福報,也能引導人們達到永恒快樂的目標。善行表現在身、語、意的活動。每一種善行所産生的功德,成爲行善者的「業績」。佛教鼓勵人們將功德回向給他人,由他人分享你的福報。換句話說,功德是可以轉讓和分享的,他人可以在生前或死後接受你的功德。
回向的方法非常簡單,行善的人把善行當作專爲某一個人而作,或爲一切衆生而做。這種願望可以在心裏或以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發心回向的人,不一定要讓接受者知道。當接受回向者得知你的這種行動和願望時,就會産生「喜悅」,而參與你的善行。接受回向者認同了功德本身和回向者,他所獲到的功德甚至比原來的更大。那麼,他的喜悅心將更高,他更了
解功德,變得更聰慧和更具功德了。在巴利文叁藏經典裏,保存著大量有關這方面的記載。
功德回向是一種「喜」法,接受回向者,不管知不知道回向者是誰,都會一樣的感到喜悅。但是接受功德者,起碼要表示對功德的隨喜。如發自內心或口頭的贊賞:「薩度sadhu!薩度sadhu!」(善哉)爲了分享他人回向的功德,必須由衷的同意並喜悅于他人的善行。做善行的人,不會阻止他人分享他所締造的「功德的喜悅」,他不能控製他人有「隨喜」的念頭。佛陀認爲,所有的行爲的關鍵在于心識,回向基本是一種心識。
回向功德並不意味褫奪了一個人所造就的功德。相反的,功德的回向能增上已經造就的功德。
回向先亡:
佛陀說:「一個人給予先亡者最大的禮物,就是將自己善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佛陀又說:「回向功德者因此會獲得更多的功德。」佛陀鼓勵人們多做善事,如:供養賢德者,並把此功德回向給先亡。應該以先亡者的名義來布施,心裏要這麼的想:「他們生前給我財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我,他們是我的親屬,是我的同伴。」對先亡者哭泣、悲恸、傷感、憂愁,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
回向功德的作用是幫助他人積累「福報」,「福報」的積累影響到一個人往生善界或惡界。生活在低層次生界的
「鬼」,自己不能開創善業,因此,就必須有賴于我們將善業的功德回向給他們。
那些生前不傷害和積累了很多善的「功德」者,將重生于善界,他們並不需要世間親屬的回向。沒有機會往生善界的人,就得等到親屬將功德回向給他們來彌補他們生前的不足,這樣才能往生善界。
那些往生惡界的人,如果能從親屬或朋友中得到一些回向,他們也能減免某些痛苦。
佛陀倡導的功德與回向,是古印度習俗的一部份,流傳已久。在很多傳統的儀式中,以回向來令先亡者生活于安甯與平靜中。這種習俗對佛教國家和社會有很大的影響。當做善事和某些節日時,如:生日、忌日,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先人,便舉行儀式將功德回向給他們。在印度,回向者將杯中或瓶中的水,倒入一個大容器中,誦念巴利語詩偈:
河水滿了必溢出,
流向遠處的大海。
此處的布施,
能令彼處的人受到神靈的庇佑,如山頂流出的水,
很快的流向平原。
此處的布施,
能令彼處的人受到神靈的庇佑。
《小部》
功德與回向受到學術界公開的質疑。然而這種古老的習俗仍然存在于許多佛教國家中。可惜的是,今天不追隨古老習俗的佛教徒,根本無法了解功德與回向的真實意義。
有些人把大筆的金錢花在毫無意義的儀式中去悼念先亡,建造雄偉的墳墓,以香燭、冥紙、死者生前的用具及屠宰牲畜來祭拜先亡,這只是一種浪費,對死者一點幫助也沒。相反的,應該把死者的遺物和所花費的金錢布施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才有意義。
唯一幫助及紀念先亡的辦法,就是以令人尊敬的功德來回向給他們。這些創建功德的方法包括:布施、興建學校、寺院、孤兒院、圖書館、醫院、印贈經書等等。
佛教徒的行爲必須是理智的而不是盲從。當有人爲死者向「神靈」禱告時,佛教徒照樣可以關懷他們,以善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這是一種最佳的紀念方式,能讓死者獲得永久的榮譽。當死者重生于幸福的生界時,他一樣會庇佑那些曾經把功德回向給他的人。因此,最佳紀念先亡的方法,就是把功德回向給他們,並以他們的名義來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