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
「僧衆啊!去吧!爲了大衆的利益,爲了大衆的幸福,爲了悲憫這世界,爲了善,爲了利益,爲了幸福,爲了人與人類。去吧!」─佛陀─
翻開佛教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到,佛教是以和平、尊重的方式來傳教,那些以暴力傳教的宗教都應該感到羞恥。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從來不爲「市場」而競爭。僧衆或信徒從來不會爲了傳教而惡意去中傷或诋毀他人。宗教、政治或民族的不容忍和嗔恚,對真正皈依佛教的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佛教徒從來就不贊同攻擊性,這世界的流血事件或災難,大部分都來自攻擊性的教條主義、宗教狂熱、和不容忍。無論在宗教或政治,都會有人覺得自己負有使命,要把人類帶到理所當然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去。這種人往往爲了自己的目的,攻擊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佛教從來就不與傳統、習俗、藝術或文化發生爭執,佛教接受它們的存在,並改良它們。佛陀慈悲的言教,開啓人們的心扉,讓人們毫無困難的接受他的教義。也因爲如此,人們自願的協助佛教成爲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不采取殖民手段,也不借助政治力量來推廣。佛教的傳教士,往往是被那些主權獨立,態度誠懇和包容佛教的國家,以敬重的態度邀請他們前去弘法的。
在曆史,佛教是唯一以精神力量排除種族、語言、文化、風俗的困難,而將人們團結在一起的宗教。佛教在傳教中,不借助國際性的商業勢力來推廣,也不借助帝國主義的余威,不是科學好奇心的使然,也不是在殖民思想的沖擊下爲了擴展和占據新的領土。而是指示人們透過佛法的實踐,能獲得甯靜與幸福。
阿首咖是弘揚佛法的一顆明星。他將佛法弘揚到亞洲和西方國家。阿首咖派遣傳教士到世界各地去弘揚佛陀那幸福的信息。阿首咖敬重和支持每一位傳教士。他的容忍值得我們注意。
從目前遺留在印度的阿首咖石碑中,我們清楚的發現他的理念:「不應該爲了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蔑視其他的宗教。這麼做,往往只會使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蒙受更大的損失。貶低他人來擡高自己,對他人造成傷害。诋毀其它的宗教並非在捍衛自己的宗教,而是傷害自己的宗教。我們應該聆聽和關注其它宗教的教義。」
在公元前二八六年,阿首咖使佛教成爲當時印度的最大動力。醫院、社會服務、學校、機構、水供和娛樂中心如雨後春筍般的豎立起來,人們也理解到無情的戰爭是殘酷和無益的。
在印度和其它亞洲國家的黃金時代──藝術、文化、教育,人類文明的全盛時期,就是佛教影響力最大的時期,也是國家最強盛的時期。在佛教國家的曆史裏,沒有所謂的「神聖的宗教戰爭」,也沒有受到鎮壓異端和宗教歧視的傷害,是一頁令人類驕傲的純淨曆史。公元二至九世紀的那蘭陀大學,就是佛教的産品,是世界第一所爲全世界學生而開放的大學。
在過去,交通困難,人們必須攀山越嶺、橫渡沙漠才能到達東方,可是佛教的傳教士並不畏懼這些困難,終于使東方大部分的國家都接受了佛教信仰。逐漸的,佛教成爲亞洲最主要的宗教,至今仍然是亞洲最多人信仰的宗教。今天佛陀那和平的信息已傳播到西方,西方人也開始接受了佛教思想,並認爲佛教是唯一能和現代科學協調的宗教。
佛教的傳教士,無意勸說那些已滿足原有宗教信仰的人,放棄原來的宗教,改信佛教。佛教的傳教士充分的支持其它的宗教和它們的傳教士。如果他們的目的是勸人向善,提升人們的道德性,使他們過有意義的宗教生活,佛教的傳教士同樣的給予他們熱心的支持和協助。佛教的傳教士也爲那些騷擾其它宗教信仰的傳教士感到遺憾,如果他們的宗旨是崇高的,目的在指引人們過神聖的生活,就沒有理由爲了讓人們轉信他的宗教而做出不健全的競爭。
佛教的傳教士,絕對不會浮誇的去描畫那虛妄的天堂生活,來刺激人類感官的欲望,從而獲得人們的追隨和信仰。佛教是以佛陀的教誨來解釋人間和天堂,本來就是「無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