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自由
佛教鼓勵信徒以自由的心靈過崇高的生活,佛教是一個自由及理性的宗教。
佛教不阻止任何人閱讀或研究其它宗教,事實,佛教鼓勵信衆研究和比較其它宗教。佛陀說:「假如一個宗教有它合理的一面,它的信徒也有自由去崇敬這合理的一面。」某些宗教爲了征服它的信衆,使他們永遠受困于黑暗,堅決的不允許信衆接觸其他宗教,不允許信衆接觸其它宗教的典籍,不許信衆聽聞其它宗教的教理。它們不允許信衆對自己的信仰和教理有所懷疑,即使教理的表現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它們使信衆生活在迷蒙中,有如羊群一樣被牧放。假如有人睜開雙眼看見光明,它們就會說,他已被魔鬼占據了內心,要打入黑暗的地獄。這些可憐的人,沒有機會去運用他們的常識、他們的教育和學識。即使有人想改變這種看法,也會因爲自己不夠完善,以致不能自由的運用自己的意識來做出正確的判斷。
根據佛陀所教,宗教是一種自由選擇的信仰,不是律法,而是一種應該奉行的道德規範。佛教不是世間法,而是自然法。
事實,在今天的世界裏,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宗教自由,人類甚至失去了思想自由。當一個人發現他無法從自己信仰的宗教獲得滿足時,無法爲他解答某些特殊的問題。他不能自由的放棄他原來信仰的宗教,而去接受一個對他更有吸引力的宗教。原因無他,因爲這是一個權威性的宗教,宗教領導人和他的家庭成員剝奪了他的自由。人類應該有選擇自己宗教信仰的自由。沒有人有權力去強迫別人跟隨自己的信仰。有些人是因爲屈服于戀愛對象,而跟隨他的信仰,這種人對宗教的了解還比不上木偶。宗教不應該令人屈服于情感的弱點而改變一個人。在轉換信仰的時候,也應該慎重的考慮,因爲宗教不是一種交易。一個人不應該爲了個人或物質的利益而改變信仰,宗教信仰是爲了開發心靈而獲得自我的解脫。
佛教不以物質的誘惑來吸引信徒,佛教也不是在利用那些貧窮、病患、文盲和愚癡的人。佛陀告誡那些追隨者,不要急于接受他的教義。佛陀要信徒們要慎重的考慮和判斷他的教義,是否確實和實用。
佛陀教導我們,對外力和儀式的信仰是無法獲得智慧的,因此,對外力和儀式的信仰是沒有意義的。以武力來推動佛教,意味著以壓迫和不公正的手段去宣揚那公正和仁慈的宗教。是否要自稱佛教徒,那是不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要透過自己清楚的了解,和運用自己心識,這樣才能更接近于佛陀所宣說的人生真正目的。
宗教狂熱是危險的。不正確的方法得不到好的結果,方法不對,目標也不可能對,一個宗教狂熱者不可能以理性和科學性爲自己的原則。根據佛陀的教義,佛教徒必須是一個自由的人,以開放和不屈服的胸襟尋求心靈的發展。佛教徒皈依佛陀,是把佛陀當作導師和自我鼓勵的對象,是爲了了解,而不是盲從。對佛教徒而言,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擁有極高權威能洗清他人罪孽的「神」。佛教徒把佛陀當作一位老師,一位能指引他邁向解脫之道的老師。
佛教支持現代人的自由和進步。佛教在人類生活的各個層次都代表著人性的自由和知識的進展。面對現代科學和知識的沖擊,佛教的教義並未因此而被淘汰或更動。可見佛教教義的科學性。科學的新發現越多,人類就越接近佛教。
佛教把人類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也把人類從極權殘暴的神權系統中解放出來。這是佛陀對人類的開示,要人類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不要像那些孱弱愚笨的畜生一樣,盲目的接受宗教信仰。佛陀在他的教義中,體現了:理性、民主、實用和道德,佛陀是第一位用大衆語言宣說教義的人。佛陀告誡信徒,不要接受那些沒有經過適當思考的事。
佛陀在《卡拉瑪經》(Kalama Sutta)中,對一幫年青人說:
「不要接受那些口頭傳說、傳統或聽來的事。
不要相信權威性的宗教經典,
不要相信理論和爭議,
不要相信自己的推斷,
這一切,看起來都像真的,
但這一切都基于個人的揣測或意見,
或基于別人表面的能力,
或基于這樣的念頭:
「這是我們老師所教導的。」
「當你知道這對你不適當或無益時──損人不利己,你就應該拒絕它。」
「當你知道適合和有益于你時──利人利己,你就應該順從它並接受它。」
佛教徒只有在仔細的觀察和分析後,才接受和實踐自己的信仰。同時,也確保了信仰的合理性和利人利己。
真正的佛教徒決不依靠外來的力量而獲得解脫,也不希望外力的介入來擺脫痛苦。佛教徒以清除潛在于內心的煩惱,來尋求內在的歡愉。
佛陀在《長部》裏這麼說:「假如有人诋毀我,或我的教義和我的弟子,我不會因此沮喪或煩惱。這麼做,只會帶來傷害。假如有人贊揚我,或我的教義和我的弟子,我也不會因此的感到歡喜、感動或得意。因爲這是造成正確判斷的障礙。如果你沈醉于別人的贊揚中,你就無法判斷贊揚的本質是否屬實,或我們是否真正值得被贊揚。」
佛陀提倡高度的自由,不單是爲人類,也涵蓋了一切平等的衆生。自由並不是鼓勵放縱。人類自由的從那些奴役人性的宗教權威、神權或宗教懲罰中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