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代的宗教
宗教缺乏科學是瞎子,科學缺乏宗教是跛子。
生活在科學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都受到科學革命性的洗禮。科學革命起源于十七世紀的西方,今天它仍然繼續的對我們的思想展示它驚人的影響力。
科學思潮對傳統宗教起了巨大的沖擊,很多宗教觀點已不再被科學家或知識份子所接受了。很多古老的宗教概念,在現代科學的壓力下崩潰,真理並不是建立在神學的臆測或權威。現代心理學認爲,人類的心識如同肉體一樣,是按照自然規律來運作,其中並沒有宗教所認爲的「不朽的靈魂」的存在。
有些宗教選擇接受科學來調整它們的教義。這種做法是無補于事的,現代人無法接受這種盲目的信仰。雖然它們非常的傳統,可是在錯誤理論的指導下,只會增加唾棄和不信任者。
科學迫使很多宗教都認爲有必要給予自己的教義重新的定義。當達爾文推出《進化論》時,宗教家還是堅持:人是「神」的創造。否定了人類是由人猿進化而來的論點。認爲《進化論》是異端學說,擾亂了「神」的神聖性和使人類墮落。幾百年來,宗教家都反對《進化論》,他們認爲這是對他們神聖宗教的一種打擊。
近年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已普遍的被接受,神學家被迫必須對宗教一開始就反對的《進化論》和他們的教義做一個全新的诠釋。
在科學文明的照耀下,宗教的宇宙觀、生命觀和虛妄的教義全然失色。但是,我們不否定宗教曾經爲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宗教也曾經爲人類的生活訂立標准、價值觀和宗旨。雖然宗教曾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它們一樣無法在現代的社會生存。在科學時代裏,如果宗教繼續宣揚那些沒有意義的教義和儀式,將失去人類對宗教的信仰。
佛教與科學:
在一個世紀以前,佛教只流傳于科學落後的國家。然而,佛陀的教義一開始就對科學思想采取開放的態度。
佛教能被科學界接受的原因之一是:佛教從來就不鼓勵刻板的教條主義,也不鼓勵盲目的信仰,不以「神」或「天啓」爲基礎,佛陀的教義包容了一切彈性和廣泛的思想。另一的原因是:科學精神可以在佛陀的覺悟過程中找到。佛陀發現和試驗真理的方法和精神,就是今天所謂的「科學方法」。科學家的成果,也是一樣在無數次的試驗和研究後才獲得的。
今天所謂的「科學方法」,在二十五世紀前,佛陀尋求內心的證悟時已經使用過了。佛陀鼓勵信徒要以超然的方式,觀察存在于內心的世界。科學家以同樣的方式觀察外在的世界。佛陀告誡信徒不要接受現成的理論,要再叁反覆的驗證後才接受。科學家同樣的以多次的試驗和證實後,才建立新的學說。佛陀不認爲他覺悟的經驗是屬于他個人的,科學家同樣的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公諸于世。因此,在真理的探討,佛陀與現代的科學家一樣。爲了尋求最高的真理和覺悟的經驗,佛陀設定了一個實用性、科學性、可行性高的方法。雖然佛教充滿了科學精神,可是不要以爲佛教就等于科學。毫無疑問的,科學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讓人類獲得從來未有過的舒適生活。在科學的協助下,今天,人類能像魚兒一樣在大海遨遊,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甚至還登陸月球。可是,科學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斷的在變化、更新。科學無法有效的製約人類的心識,對道德無法提供控製或引導的方法。這是科學與佛教的最大差別。
科學的局限性:
科學常被人們所誇大。科學受限製于通過感官得來的知識,科學無法理解超越感官知識的存在。科學是建立于來自感官觀察的知識和邏輯理論。因此,科學是相對性的真理,無法在時間永久不變。科學所求證出來的「真理」經常被新的理論所推翻。
科學包含了心智以外的所有學問。即使是心理學家也承認無法真正了解人類的心識。當一個人內心受到外來的幹擾而無法平靜時,科學家也束手無策。社會學家也只能改善某些社會環境,爲人類帶來的幸福是有限的。與動物不同的是,人類不僅滿足于物質需求和舒適的生活,同時還需要有人爲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種種煩惱。
今天很多人受恐懼、憂慮和不安所困擾,這是科學無法平息的。當人類內心充滿獸性時,科學沒有能力教導它們如何調伏和控製自己的心識。
科學能改善人類嗎?如果可以的話,那麼爲何在科學發達的國度裏,還有那麼多的動亂和不道德的行爲發生。雖然科學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利益了人類。可是科學基本無法改變人類的心識,反而加強了人類的依賴性和不滿足。
科學的發展不但不能給人類帶來安全感,反而使世界充滿了危機,導致了人類對科學的毀滅性充滿了恐懼感。科學無法給人類帶來有意義的生活,也無法讓人類看清楚生活的真正目的。科學不關心人類心靈的開展。科學只注重理性的物質,忽略了感性的心靈,因此,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科學的範圍太狹隘了,無法解決人類各種不平等的問題。
知識的盲點: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超越了感官的範圍,也超越了科學所理解的範圍。人類的知識是由宗教、哲學、科學或藝術獲得的,也就是從感官獲得的。這些從感官獲得的有限知識,無法真正的了解這個世界。
有些人因爲自己的學問豐富而感到驕傲。事實,當我們覺察到自己學問不足時,就是在肯定自己,認爲自己的學識豐富,反而局限性更大。
有一位才華洋溢的作家寫了一本書,他認爲這是最完美的作品,書中包含了崇高的哲理,他也引以爲榮。當他把他的傑作,展示給朋友看時,並要求朋友的評論,朋友給了他一張紙,要他把所知道和不知道的分別列在紙上。他答應了,可是他坐了老半天,什麼也寫不出來。他的自豪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于是,他在看清楚自己的無知後,放棄了那本書。蘇格拉底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當他被人問及:「你通曉些什麼?」時,他總是簡單的回答:「我只通曉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通曉』。」
科學以外:
佛教雖然被排除在科學的大門之外,卻是最有科學精神的。佛教的學識不僅從感官獲得,也從心靈獲得。在訓練和發展高度專注心靈力量的同時,佛教讓我們了解到這世間的一切,並非能夠從實驗室裏的試管或顯微鏡中獲得。科學所獲得的真理,經常在更動,而佛陀所證悟的是絕對和究竟的真理,並不因爲時間或空間而轉變。還有,與科學相比較下,佛陀不鼓勵信徒執著于理論、現象或其它,佛陀教導人類根據真理、抑製感官的欲望而過正常的生活。佛陀所指示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透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自然而有意義的生活。
實踐對佛教徒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光懂得理論而不去實踐,就好像是熟讀食譜卻無法烹煮一樣,書本的知識無法解決他的飢餓。實踐對覺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佛教的很多宗派中都很重視實踐。
在以科學精神爲指導原則下,科學家們爲了自己的私欲,過度開拓或濫用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平衡和汙染。而佛教卻著重于心靈的發展,對現實生活來說,佛教指示個人如何調整和應付日常生活所面對的事實,對精神生活來說,佛教指引人類如何透過心靈的發展來超越自己。佛教有一套完整的系統來協助心靈的調禦,讓人們洞察自然和覺悟究竟的真理──涅槃。這個系統是實際和科學化的,透過理智來觀察浮動的心識,以正念來觀察內心的世界,這種做法和科學的治學精神一樣。
科學與宗教:
缺乏道德規範,科學爲人類帶來危機。科學家發明的機械統領了世界。炮彈是科學呈現給野心家的禮物,使整個世界都操縱在他們手中。人類生活在精神被虐待和恐懼中,那些科學的結晶,如:原子彈、毒氣彈等殺傷力強大的武器,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在他們身。科學無法爲人類提供道德規範,反而加重了人類的欲望。
科學失去了道德的支撐,就會變成了怪物。很不幸的是,這些怪物變得比人類還要來的強大。除非人類能夠通過宗教道德的實踐來抑製和管教這些怪物,否則人類將被這些怪物所控製。缺乏宗教的指引,世界將受到科學的威脅或被毀滅。相反的,科學如能配合像佛教這樣的宗教,則世界將變成平靜、安穩和幸福的地方。
目前,爲了人類的利益,科學和宗教的合作比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宗教缺乏科學是瞎子,科學缺乏宗教是跛子。
佛教的貢獻:
佛教的智慧是奠基于慈悲心。扮演著匡科學偏差的角色。未來的文明必須建立在以宗教精神爲指導原則的科學基礎上。佛教爲那些已成爲自己産品的奴隸,面對失望的科學家們,提供了心靈的指導原則和前進的目標。A.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種宗教能配合現代的科學,那肯定是佛教了。」佛教不受時間的影響,而科學需要不斷的更新。佛教不需向科學投降,因爲佛教是科學以外最科學的宗教。佛教是宗教與科學的橋梁,與科學攜手合作,激發人類發展內心的潛力和環境。
佛教不受時間限製,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