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

  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佛教徒是理想的崇拜者。

  習慣上,佛教徒都供奉佛陀的塑像或畫像來表示對佛陀的崇敬,但是,佛教徒並不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一般指人們以各式各樣,不知名的男女神祇的塑像或畫像,做爲禱告的對象。禱告的人要求神祇指引和保護他們,他們祈求這些被供奉的神祇賜予他們健康、財富和各種需要,他們也要求神祇爲他們贖罪。

  禮拜偶像的意義與崇拜神祇偶像不同。佛教徒尊敬佛陀,禮拜佛像是爲了紀念這位世界最偉大、最有智慧、最仁慈、最高貴,曾經爲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這位偉人曾經生活在這世間,他是一位曆史人物,曾經爲人類無私的奉獻一切。禮拜佛像是爲了對佛陀表示尊敬、瞻仰和懷念佛陀,而不是對木雕、石刻或金屬塑造的偶像進行膜拜。

  佛陀的塑像或畫像,有助于人們記憶佛陀,追思佛陀那偉大的人格和他對文明世界數千萬人,一代又一代的影響。佛教徒把佛像當作一種象征,專注的觀想佛像來獲得心靈的甯靜和安詳。當佛教徒在觀想佛像時,他們放下困擾他們的雜念,進入專一、平靜、虔誠、甯靜和安定的狀況。佛像能激發人們生起追思佛陀功績的信念,並熱忱的追隨佛陀的典範和他的教誨。在虔誠佛教徒心中,他們在感覺,佛陀就活靈活現的出現在他們眼前。這種心念,使他們生起禮拜佛像的動機,禮拜佛像也就變得有意義了。佛像的莊嚴肅穆,影響和激發人類追隨佛陀正道的思想和正確的行爲。

  一個有悟性的佛教徒,決不會向佛像祈求恩賜或贖罪。一個有理性的佛教徒,懂得控製自己的心識,遵從佛陀的教誨,棄除世俗的煩惱,尋求解脫之道。

  那些批評佛教徒崇拜偶像的人,是誤解了佛教徒的行爲。假使一個人可以保留他去世父母的肖像做爲紀念,假使人們可以保留那些大英雄、大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的肖像或塑像,我們就沒有理由說,佛教徒不能保留他們所尊敬的導師的肖像或塑像來作爲紀念。

  假使有人創作一些詩歌來歌頌他的老師,這有什麼錯呢?假使有人把花環放置在所愛的人的墳墓表示思念,這又有什麼錯呢?假使佛教徒供養鮮花給所敬愛的導師——一位奉獻生命,協助人類脫離苦難的人,這又錯在那裏呢?相反的,人類卻爲戰爭英雄塑造雕像──他們是真正的謀殺者,要對成千上萬人民的死負責。爲了權力,這些征服者,不惜以嗔恚、貪婪、殘酷去謀殺。他們侵略弱國,奪取他人的國土和財産,造成數不盡的痛苦和莫大的破壞,這種人竟然成爲民族英雄,爲了紀念他們的行徑,人們爲他們塑像、修墳和獻花。難道說,佛教徒尊敬那位爲世間犧牲一切,指導他們如何獲得解脫的導師,是一種錯誤的行爲嗎?

  形象是一種潛在的語言。因此,大覺悟者的形象經常可以在虔誠的信徒心中完美的創造出來。形象能深入我們的意識,能夠對沖動起製約作用。追思佛陀,使我們産生愉悅、鼓舞的心情,使我們從不安、緊張和挫折中解放出來。這樣一來,禮拜佛像不是一種祈禱儀式而是一種禅定修行了。因此,佛教徒不是在崇拜偶像而是在崇拜理想。佛教徒也因此發現一種鮮明的力量,引導他們去建造自己生命的神龛。他們淨化了他們自己的心,一直到把神聖的形像牢固的鑲嵌在他們心靈的最深處。佛教徒尊敬偉人,以圖像來代表他,佛教徒想從他偉大的人格中獲得啓示,並把他當作楷模。佛教徒不把佛像當作是木頭、金屬製造而沒有生命的偶像,佛像是代表緣起法和淨化身、語、意叁行的生命動力。

  佛像是佛陀偉大人格的象征。藝術家們以精湛的技藝,優美的藝術語言來重現佛陀高尚的人格,以表示對佛陀的尊敬。這是自然不過的事,爲什麼還是有人看低這些代表崇高導師的圖像,真是令人費解。

  肅穆和清晰的佛像,已經被當作是理想美的象征,佛像是亞洲文化最珍貴的共同財産。如果沒有佛像,我們到哪裏去找肅穆、清晰、散發熱力和心靈高度發展的人格呢?亞洲如果沒有佛像,無論它多麼高度的發展,都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

  佛像不止受到亞洲人和佛教徒所欣賞。法國小說家,諾貝爾獎得主 A.法拉西,在他的自傳中寫道:

  「一八九零年五月一日,我有機會參觀巴黎博物館,那裏豎立了很多肅穆而清晰的亞洲佛像,當我的雙眼和這些佛像接觸時,感受到他在向受難的人類展開智慧和慈悲的雙手,如果世界真的有神來過,我覺得就是他,我真想跪下來,如同向上帝禱告般的向他傾訴。」

  有一回,一位將軍送了一尊佛像給當時英國的首相邱吉爾,並對邱吉爾說:「如果你心中受到騷擾和困窘時,只要注視這尊佛像,你就會獲得舒展。」爲什麼佛像所傳達的信息,會被知識份子接受到呢?或許是從佛像中看到那肅穆和清晰的一面吧!

  人們不僅用線條和色彩勾畫出對佛陀卓越教義的信念,同時也以金屬、石頭等素材來從事偉大的藝術創作。斯裏蘭卡阿巴耶精舍的佛像、印度沙拉的佛像、印度婆羅佛屠的佛像,這些佛像的眼睛裏都充滿了慈愛的光輝,雙手展現了無畏、善良和祝福。他們經曆了漫長的道路,見證了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好像在呼籲人類前來瞻仰他們,同時也探索那偉大的真理。不管佛法到何處,佛像也跟到何處,佛像不僅是膜拜的對象,也是禅定和尊敬的對象。

  德國哲學家凱瑟琳說:「世界上沒有比佛像更珍貴的東西,佛像是肉眼可以看見的世界中一個絕對完美的精神領域的實現。」

  生命是多麼的美好,心地是多麼的純淨和善良,心識是多麼的深邃和充滿悟性,本性是多麼的大公無私──如此完美的生命,如此慈悲的心,如此甯靜的心識,如此協調的本性,實在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榮耀和供奉。佛陀是這世間最完美的人類。

  佛像只是一個象征,不是人類,佛像代表佛陀。所有的人都能證悟佛道,卻很少人能夠做到。佛道不是爲了某一個人,而是爲了一切衆生的成就。

  「我每天禮敬,過去諸佛、現在諸佛和未來諸佛。」

  佛教並不強製佛教徒在修持佛法時,都要禮拜佛像。有些人在沒佛像做爲目標情況下,也能控製自己的心識和感官。佛教徒如果想親近莊嚴、肅穆的佛陀,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實現佛陀的教義。修持佛法能夠接近佛陀,能夠感應到佛陀不朽的慈悲與智慧和不可思議的光輝。只是禮拜佛像,而不遵循佛陀的教誨,是無法找到解脫之道的。

  我們必須盡力的去了解佛陀的精神。佛陀的教義是拯救這紛亂世界的唯一法寶。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除了科技帶來的方便外,到處充滿恐懼、焦慮和失望。這世界何以變得如此的困難,我們可以在佛陀的教義中找到答案。

✿ 继续阅读 ▪ 禁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