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拯救

  自我拯救

  沒有別人能拯救你,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只有自我拯救才能解決問題,尋求外在的拯救者,解決不了問題。

  當佛陀即將入滅時,弟子們從四方八面湧來,他們圍繞在佛陀身邊,爲即將失去偉大的導師而感到悲傷。唯有阿塔達尊者(Attadatta)毅然離開愁雲密布的僧衆,獨自去修精進禅修,僧衆對他那種不關懷佛陀的行爲表示不滿。當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召見了阿塔達尊者。阿塔達尊者說:「世尊!您即將入滅,我認爲回報您最好的方法是在您入滅前,證得阿拉漢果。」佛陀聽了很高興,于是對僧衆開示道:

  「利益他人的事雖然重大,可是不要忘記自己進展。懂得關心自己進展的人,才能專注于一切利益他人的行爲。」《法句經》V.166

  這個故事表明了佛教徒一個重要的問題,意味著一個人要不斷的警惕自己,使自己從生死輪回中解脫。「解脫」需要的是個人的努力,而不是祈求外在的力量,或某個「代理」的幫助。

  有些人不了解佛教,認爲這種觀念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爲,只爲個人脫離苦難、獲得自由而努力。他們的批評一點也不對。佛陀清楚的說過:「一個人應該在爲衆生精神或物質的幸福而工作的同時,精進的追求個人達到涅槃的目的。」無私無我的奉獻和服務,就是佛教徒的最高精神境界。

  有些人不禁要問:「對身心健全的人來說,他們有善的因緣去駕馭他們的心,從而證悟涅槃,這是好理解的。但是,那些心智殘障、生理殘障、或物質匮乏的人,怎麼辦?他們又如何自我拯救?他們難道不需要依據那些外來的力量,『神』或其他的援助嗎?」

  這問題的答案是:佛教徒不相信最後的解脫必須在這一世完成。解脫的曆程需要很長的時間,經過多生多世的磨練。一個人必須以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長處,靠自己的力量自我解脫。因此,那些身、心有障礙或物質匮乏的人,也一樣要靠自己的努力,不管他的力量多小,精進、努力就是唯一達到涅槃的過程。

  當修行的輪子在轉動時,一個人慢慢的自我訓練,靠自己的力量改善一切。一顆微小的種子,有一天也會茁壯成長,成爲一棵大樹。但是,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這種困難的過程中,耐心是必要的因素。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知道,做父母的經常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和抱負來教導孩子,然而,孩子長大後,卻拒絕了父母爲他們安排的一切,他們要發展他們自己的一套。在佛教裏,相信一個人能影響另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到最後,個人的意識創造了他自己的業力,並爲他個人的行爲負責。無論是人類或天人,都不能協助或控製他人的解脫,解脫要靠自己。

  這不是意味著佛教是自私的。佛教徒以自己的努力去證悟涅槃,他持守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那些能導致感官失控的酒。當一個人能有效的控製自己,他就能自動的爲他人提供幸福。這種所謂的「自私」,何嘗對人沒有好處呢?

  就生態層次而言,有人要問:「那些低等動物,如何自我拯救呢?當然,在無助的情況下,一些外在的慈悲力,將那些不幸的低等動物,從困難中拯救出來。回答這一問題的同時,我們要對「進化論」有一定的了解。「進化論」清楚的說明,生命的原始形態,是水中浮遊的單細胞,經過數億年的發展,這些基本的生命形態演進成更複雜和具有智慧的生命。這些有智慧的生命形態,能夠組織、能夠獨立思考,並擁有將事物概念化的能力等等。

  佛陀所說的自我拯救,是針對較高層次的生命形態而言。在早期的生命中,心識和業力是潛伏的,當經過無數次的輪回轉世,才提升到能夠獨立思考的生命形態,成爲更有理性,而不是本能了。在這個階段,衆生覺察到毫無意義,無休無止的生死輪回,和他那如影隨形的痛苦和煩惱。然而,衆生都擁有了斷生死的能力,他們運用較高層次的智慧,獲得覺悟和涅槃,尋求永恒的幸福。以這種高層次的智能而言,每個人都有能力自我改善和自我發展。

  我們知道,人類的才智水平和理性力量都不相同。有些人天生就是天才,而有些人智障。但是,人類還是擁有某種程度的能力去分辨、選擇和取舍。如果,我們把這種生存的現象。延伸到動物界中,我們就能分辨高等與低等動物。但是,動物一樣有分辨、選擇和取舍的能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因此,一切低等動物也同樣具備開創善業的能力,雖然在範圍受了一定的限製。分辨、選擇和取舍,精進和努力,慢慢的積累善業,所有低等的動物都能提升他們再生的境界和智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佛陀在他多生多世的本生故事裏告訴我們,在佛陀證悟前的許多過去生中,他不僅是個普通人,有時還是動物呢。

  在佛陀的某一個前世,他與母親一同乘船出海,遇到風浪船翻了,所有的人都掉進大海中。他不顧自己的安全,背負起自己的母親,在大海中浮遊,他不知道怎樣才能獲救,哪一個方面才是正確的。就在這時候,他的勇敢和誠意,感動了天神,天神爲他指引了正確的方向,並暗中保護他,他和他的母親因此而獲救。

  後來,他覺悟到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來拯救衆生,那該多好啊!于是,他下定決心,永不停息,一直到獲得最後的證悟爲止。

  這個故事也說明了一件事,佛教徒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天神的庇佑。天神因爲積累了很大的功德,他們有能力幫助衆生,不過,這種幫助僅限于物質或生理,而不是精神的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不幸的事發生、受到打擊、生病、害怕和需要安慰時,都可以祈求「神」的庇佑。

  當我們祈求「神」庇佑時,我們仍然與物質世界牢牢的系縛在一起。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有「生」就有生理的欲望,也就受到物質條件的局限。在某些範圍內,滿足這些希望是無可厚非的。佛陀提倡中道的生活,他教導我們不應該沈迷于奢侈的物質生活,也不應該排斥基本生活的需要。

  但是,我們不應該停留在這一階段。我們應該接受「生」的因緣條件,努力追隨「八聖道」開發我們的精神領域,並了解執著于物質的世界,會産生痛苦和煩惱。

  當我們經曆無數生死而開發我們的智慧後,我們對感官、物質的欲望越來越少。在這個階段,我們要靠的是自己,就連天神也幫不了我們。因爲,我們不再需要物質的滿足。

  佛教徒了解世間一切本來無常的事實,不執著于物質,不執著于世間所有。因此,將自己的所有無私的奉獻和布施。這是佛教徒對他人或社會福利的一種貢獻。

  當佛陀證悟後,他毫無保留于他的智慧,他花了四十五年的時間,傳授他的智慧,不僅傳授給人類,也傳授給天人。這是佛教不自私的例子,佛教關心一切衆生的利益。

  有人說,佛陀不幫助那些有困難的虔誠信徒。的確,在佛教曆史中,並沒有記載以神通治病或令死人複活的案例。佛陀僅以他的大悲心和智慧教導佛法。

  有一回,一名叫做齊撒.喬達彌(Qisa Gotam)的婦女,懇求佛陀令他死去的孩子複活。佛陀知道在她的悲恸的打擊下,精神受到很大的傷害,無法理智的說服她。佛陀要那名婦女到一家沒有死過人的家庭,要一把芥子。每個人都願意送給那名婦女芥子,可是每個家庭都曾經死過人。婦女這時覺悟到死亡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有生必定有死。她回到佛陀那裏,感謝佛陀對她開示有關死亡的真正意義。

  這裏要指出的重點是,佛陀關心那名婦女,並協助她了解生命的本質,更甚于令她得到暫時的慰藉或開解。就算把孩子救活,孩子長大後,將來還是一樣要面對死亡。那名婦女的體驗,不但令他理解了死亡的真相,也理解到「執著」是一切煩惱之因。一但「執著」消失後,一切煩惱也跟著消失了。

  佛教不排除可以藉外在力量(天神)的幫助而獲得短暫的快樂。但是,到了放棄世間一切因緣和執著,突破生死輪回,尋求自我解脫時,唯有靠自己的努力精進、專注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佛教給人很大的尊嚴,它是唯一主張人類有潛在的力量來獲得自我拯救的宗教。在人類發展精神領域的最後階段,不必透過各種犧牲祭祀、禱告、祈求于外在的力量或「代理」來獲得他們的恩惠或施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