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
保護自己就是在保護他人,保護了他人,也就是保護了自己。
在一次開示會,佛陀對僧衆講述了以下的故事:
「有一回,兩位雜耍藝人在市集表演撐杆雜技。師傅對徒弟說:『站在我的肩膀,爬到竹竿頂端。』當徒弟爬去後,師傅又對徒弟說:『現在你要好好的保護我,我也會保護你,我們需要彼此保護,這樣才能做好我們的表演,我們才會有好的收入,你也能夠從竹竿平平安安的下來。』但是,徒弟對師傅說:『不!師傅!你要保護好自己,我也保護好我自己,只有自我保護、自我警惕,我們才能安全的表演我們的節目。』」
「這時最正確的方法」佛陀接著說道:「就如徒弟所說的:『我要保護好自己』,保護自己就是保護他人,保護他人也就是保護自己。」
「一個人要如何才能保護自己,又能保護他人呢?只要經常和反覆的修持禅定和內觀就能做到。」
「一人要如何既保護自己又保護他人呢?以耐心和寬容過非暴戾和無害的慈悲生活,就能做到。」《相應部經.四念處經》No.19
「保護自己,就是保護他人,保護他人,就是保護自己。」這兩句話是相輔相成,不能分開的。
如今,當人們大力的強調社會服務時,只傾向于保護他人,這是片面的引用佛典,曲解佛陀的本意。別忘記,在故事中佛陀贊揚那個徒弟,假如一個人想要保護他人,首先他需要保護自己。試想,如果自己陷身于泥沼中,是否有能力幫助別人脫離泥沼呢?在這種前提下,保護自己並不是一種自私的行爲,它是一種自我控製,和發展自我道德和精神領域的行爲。
「保護自己,就是保護他人。」這句話是多麼的簡單和實際,不需要多做诠釋。很明顯的,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就能保護自己周圍的環境,尤其當傳染病肆虐的時候。如果我們慎重和注意于我們的行動,就能避免他人因我們的疏忽而受到傷害。小心開車、不喝酒、製約自己暴戾的傾向,這樣一來,我們不但保護了自己也同時保護了他人。
現在我們來看看自我保護的道德層次是什麼?道德性的自我保護,將安全的保護他人和社會,免于我們個人不受製約的感情沖動或自私的行爲所傷害。假如,我們允許叁種惡根──貪、嗔、癡存在于我們內心,這叁種惡根無邊無際的擴散,有如叢林中的蔓草,窒息了周圍植物,令它們不能健康的成長。如果,我們爲了保護自己而降伏這叁種惡根,那麼,我們周圍的人或衆生,將因此而獲得安全,免于我們的魯莽、占有欲和權力欲的傷害,免于我們無節製的貪婪和情欲的傷害,免于嫉妒和猜疑的傷害,免于我們的破壞性、分裂性和殺傷性所傷害。他們將會更安全。這些突發性的情緒,導致不協調和爭執,使我們周圍的生命都無法忍受。我們對別人的貪、嗔,不僅僅是貪和嗔這麼簡單,貪和嗔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所帶來的業報無法估計。假如我們只想到貪取、把持或占有,這時,我們也喚醒了強加在他人身上的所有不良本能。我們的行爲可能是周圍環境的榜樣,我們的孩子或同事可能學習我們,我們的行爲誘導他人追求與我們相同的貪婪和欲望,我們的行爲也可能激發他人的憤怒和爭議,從而想挫敗或打擊我們。當我們充滿色欲時,同時會點燃別人邪淫之火。當我們嗔恚心重時,會造就他人的報複心。我們也可能聯合他人,或煽動、或鼓勵他們一起産生嗔恚心或某些暴戾的行爲。的確,貪和嗔就好像傳染病一樣,假如我們能保護好自己免于受到惡根的傳染所影響,那麼,我們在某種程度「保護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