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劄記 玄奘精神與人間佛教

  玄奘精神與人間佛教

  

  兩千年來,以中印文化爲主的東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淨化人心,指導人們履行正道的燈塔。從近代開始至今,西方科學發展,物質文明日新月異,使人們眼花缭亂,追求物質生活,各大國軍備競賽、核彈、導彈的製造,互競優勢,致戰爭潛伏,威脅和平。在此時期,人們精神空虛,前途悲觀,于是,東方佛教文化提倡的淨化心靈、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儒家提倡的誠意修身,維護人倫道德,實現和諧相處,作爲人們提高理性維護社會秩序及世界和平的指導思想,日益顯其重要。

  誕生于唐代的玄奘法師,廣學多聞,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間各種學說,二谛圓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可以說玄奘法師即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應爲世界學者所公認。

  西安大慈恩寺爲玄奘法師率領門人翻譯和講學的場所,其中的大雁塔,爲當時藏經之地,巍峨莊嚴,象征玄奘法師翻譯和講學的豐功偉績。千余年來,幾經興衰,仍巍然屹立,爲中外人士所向往。目前在西安佛協的領導、慈恩寺監院增勤法師的辛勤努力、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又建成規模宏偉的玄奘院。爲繼承和發揚玄奘精神,光大玄奘事業,裨益世道人心,都有甚深的意義。

  一、玄奘法師的精神

  (一)真誠學習,勇于探索真理

  玄奘法師自出家以後,在各地參訪學習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當時傳入中國的經典有限,很不完備,衆師解說不同,異說紛纭,無從獲解。于是爲了“一睹明法了義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決心西行求法,雖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險尋求真理。

  (二)不顧安危,受盡艱難而不退

  在西行道路上,備經艱難險阻,走過八百裏大沙漠的行程,情況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人馬俱絕”。有時忍饑挨餓,有時盜賊威脅,但法師堅定志向,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這種爲法忘我,不怕犧牲的精神,體現了大乘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行願。

  (叁)尋求真理,攀登學術高峰

  法師西行,曆經五十余國,向各國佛教學者學習大小乘經典,還有因明、聲明、梵文乃致婆羅門教典籍。在那爛陀寺依止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唯識、中論、百論等,被選爲深通叁藏的十德之一。法師是通達內外、大小、空有教義,並能會通融合,攀登了學術高峰。

  (四)建正法幢,作獅子吼

  法師爲破斥外道邪說,捍衛真理,寫也《製惡見論》;爲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觀,息滅空有之爭,寫出《會中論》。在戒日王召開的曲女城佛學辯論大會上,立“真唯識量”,無人能破,一時名震五印,萬人景仰,被大乘人尊爲“大乘天”,小乘人尊爲“解脫天”;又被請參加無遮大會,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衆的推崇。

  (五)熱愛祖國,在文化上做出貢獻

  在西行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動搖,絕食叁日,以死表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骨氣。沿途傳播唐代佛教儒道文化。回國以後,撰成《大唐西域記》12卷,備載唐代西北邊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産、風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爲現在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系等問題的珍貴文獻。他還把印度的天文、曆算、醫學、因明乃至製石蜜技術等介紹傳入到中國,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成爲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精神的巨大貢獻,魯迅譽爲“中華民族的脊梁”。

  (六)譯業彪炳,誨人不倦

  法師先後在長安慈恩寺和銅川玉華宮等地譯經十九年,共譯出經論75部,總計1335卷,其數量之巨,譯文之精美,內容完備而符合梵文原本,實超前代譯師,後代更無人與它相比。白晝譯經,晚上繼續,叁更暫眠,五更複起。除譯經外,每天晚飯後,還要抽出時間,爲弟子講演新譯經論,解答提出的種種問題。並與寺中大德研討各種理論,評述諸家異同,融會貫通。其譯業彪炳,不辭勞瘁,誨人不倦,講學論道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絕的。

  二、玄奘精神與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思想

  中國佛教,由于受曆史封建製度的影響,在民間蒙上神秘與消極的色彩,佛法真理不彰,被一部分人誣蔑爲迷信和保守。輕視和打擊佛教的現象,時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提倡佛教革新運動的太虛大師,針對此流弊,在其《我的判攝佛法》一文中,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薩乘》的“人生佛教”思想。

  他說:“人間世無一非佛法,無一非佛事。”

  “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學習佛的因行,廢棄不幹,便是斷絕佛種。”

  “佛的因行,以敬信叁寶,報酬四恩爲本,隨時代方國之不同而有種種差別。”

  太虛大師本此寫有一首詩: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現實。

  具體的講,以皈依叁寶,奉行五戒十善的人乘爲基礎,結合報答四恩,修學四無量心,四攝六度的菩薩行,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就是“人生佛教”的思想。

  太虛大師據此寫有《人乘佛教正法論》、《人生佛教》、《菩薩學處》等書。他的思想系統,系“教宗彌勒、學紹玄奘”,憧憬于彌勒龍華叁會的人間淨土。

  八十年代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又提出“人間佛教”,其中心是“一個思想”、“叁個傳統”。一個思想即佛教要順應時代,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叁個傳統,即是要:1. 繼承和發揚佛教的農禅結合;2. 學術研究;3. 增進國際友誼的優良傳統。以農禅結合做到修行與勞動並重,維持經濟獨立,達到自給自養。以學術研究做到發揚佛教真理,建立正信,履行正道,弘法利生。以增進國際友誼,維護世界和平,消滅戰爭,淨化世間。爲實現人間佛教思想,趙樸老又提出教內的五個建設,即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以培養僧才爲骨幹,加強佛教的自身建設,則能順應時代,使佛教利生事業延續和發展,這是趙樸老的悲願和苦心。

  (二)玄奘精神與人間佛教

  1. 德行的實踐

  根據瑜伽唯識論所講的菩薩修行的四十一位:

  十住:建立正信正見,修積福德智慧資糧。

  十行:廣爲利益衆生之行。

  十回向:以大悲心救護一切衆生(屬叁賢位)。

  十地:修十波羅蜜之十勝行(十聖位)。

  妙覺: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具叁身四智微妙不可思議的佛果。

  這就說明證得佛果,必須經曆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而勤修菩薩大行。這種行持是漸進的、現實的、爲人群謀利益的。而非玄妙的、空談的、不切實際的。人間佛教正契合這一思想。

  玄奘法師的平生,德行清高,不慕榮利;艱苦奮鬥,少欲知足,不圖享受;悲願宏深,爲法爲人,不惜生命;勤學實踐,不落空談;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衆生的菩薩大行,誠如唐太宗贊揚說: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叁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精華;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潤。”

  2. 真理的邏輯論證

  佛法真理,非如神學家的神秘,玄學家的空洞,西方唯心論哲學偏重思辯而不求實際,而是精密的、邏輯的、講求實際的。佛教的因明學,以現量證知現實,以比量推察因果道理,以宗因喻叁支比量作爲論證事物真理的形式。玄奘法師探索真理,思想完備,對因明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印度曲女城大會上,以“真唯識量”使大小乘及外道折服。回國以後,除譯經外,抽時講學。唯識學本具有精密完整的系統,在他爲弟子的講述中,更處處以因明論證唯識道理,使法相唯識學更加完備而發揚光大,成爲慈恩宗的開山祖師。

  3. 愛國愛人民的情操

  如前曾述,法師在西行道上,眷戀祖國,在異邦宣傳祖國文化。回國以後,近二十年中,翻譯講學,成績卓著,充實了祖國的文化寶庫。而其愛國人民的情懷,則見其所譯所寫論著中。

  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關于《佛爲出愛王所說經》一節,借佛之口,對國王的“過失”、“功德”做了大段描述,提出做國王的十種過失,十種功德;又提出國王的五衰損門、五方便門(見經文,從略)。目的在勸誡國王力行功德而避免過失;廣行方便而對治衰損。都是爲了愛護人民,淨化國土。上述內容被玄奘法師單獨提出,經翻譯後冠名《王法正理論》,單獨流行,奉獻于唐太宗,供臣民閱讀。又在所著《西域記》中,借言地理風土人情,向太宗介紹佛教;在西域和回國以後,都曾宣講《仁王護國經》,其目的是力圖使國家最高統治者護法行善,使人民安甯,不受災難痛苦。

  4. 增進國際友誼、維護世界和平

  玄奘法師遊學印度十七年,前後遊曆了138個國家,遍訪各地名僧大德,接觸朝野各階層人士,宣講佛法真理,使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和諧相處,避免戰爭,保持和平。中印曆史千余年來,在漫長近萬裏的國界邊疆上,由于玄奘法師和曆代中印高僧的往來,傳播真理,增進友誼,避免了戰亂,維護了安定。所以玄奘法師不只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真理的傳播者,還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主義者。

  玄奘法師的精神,如高山大海,永遠爲後代的人所學習和敬仰。

  2000年10月22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