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法與皈依
皈依
佛弟子皈依佛陀,並不是懼畏于佛陀,而是爲了獲得心靈的發展和正確的理解如何淨化自己。
佛弟子皈依佛陀,並不是因爲佛陀是「神」或是「神的兒子」,佛陀從來不承認他具有「神」性。佛陀是一個已經覺悟的「人」,他是最慈悲的人、最有智慧的人和最值得尊敬的人。所以皈依佛陀如同皈依老師或師傅。佛陀爲我們指示了解脫于苦的正道。信徒們禮敬佛陀,是表示對他的尊敬和感激,並非要求佛陀的賜予。佛教徒不問佛陀祈求什麼,也不認爲佛陀是擁有賞、罰或詛咒人類權力的「神」。佛教徒誦念經文只是贊美佛陀,歌頌他那崇高、盡善的素質,同時把佛陀當作自己的楷模和鼓勵,根據佛陀的教誨來發展自己的信心,並沒有祈禱的意義存在。有些人責難這種皈依佛陀的態度,因爲他們不明白皈依和禮敬偉大導師的真正意義,他們以爲這只是一般的宗教祈禱。佛教徒叁皈依的真正意義是,皈依佛陀(Buddha)、皈依佛法(Dhamma)和皈依僧團(Sangha),從而培養真正的信心,斷除精神的困擾。很多人誤解了,以爲這是一種對神靈的崇拜和尋求神靈的依怙。
佛陀告誡弟子們,人類生活在恐怖和憂慮中,不要去迷信那些山、岩、木、樹等神祇,這種信仰既不殊勝也不安全,更不能消除煩惱。佛弟子必須真正的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團,了解什麼是正知、正見,了解四聖谛──苦、集、滅、道,透過對八聖道的實踐,才能斷除一切苦痛,這就是真正的皈依。一個人唯有通過真正的皈依,才能離苦得樂。
在經典中曾經提及皈依忉利天和其他諸天的天神,皈依者並不能解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唯有皈依佛、法、僧叁寶,才能消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這是因爲諸天的天神並沒有消除貪、嗔、癡、煩惱和一切內心引起的騷動。當一個人從一切煩惱中擺脫出來時,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一位著名的佛教學者 F.史多利,這麼看待皈依:
「我皈依佛陀,從皈依,我看到佛陀慈悲和無上的教導,從而了解什麼是輪回。從佛陀的慈悲,我放棄了實踐一切肮髒的思想和欲望,追求殊勝的涅磐境界,佛陀證悟的境界。他讓我消除煩惱和痛苦,他令我得到快樂。我在佛陀的塑像前皈依,不僅是供奉鮮花,而是奉獻了虛榮和自我的重擔,也放下了執著和攀緣的重擔,更放下了那永無休止的生死輪回。」
印度詩人 Sr R.C.巴拉帝,在他的詩作中,對皈依做了這麼的诠釋。
尋求皈依是爲了獲得什麼?
不是懼畏,也不是仰慕于您──佛陀。
不因爲您尊貴的出身,
也不爲了獲得淵博的學識。
只因爲,被您那無窮盡的慈悲所吸引。
被您那無上的智慧所折服。
輪回之海,將安全的渡過。
我傾心于您,佛陀!我自願的成爲您忠實的弟子。
有人認爲,佛陀也是人,爲什麼要皈依他?因爲,他們不知道,佛陀自己親口說過,他是一個「人」。但是,佛陀絕對不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佛陀是一位不平常,而且是一位無可倫比的聖人,他擁有高超的智慧和對待一切衆生平等、無量的悲憫心。佛陀是人,而他已遠離一切人性的弱點、汙點甚至人性的私欲。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佛陀是一位至善的人,至今尚未有人可以和他相比擬。」佛陀教導我們培養偉大的德行,無懼畏、恐怖,智慧和證悟解脫之道。
人們經常會生起這麼一個疑問:「如果說佛陀不是『神』,而他也不生活在這世間,那麼,他如何保佑他的弟子呢?」其實,不一定要「神」才能保佑「人」,父母同樣在保護和庇佑自己的子女。根據佛陀的教義:「假使人們能遵循佛陀的告誡,過著神聖的宗教生活,他們將會獲得佛陀的庇護。」佛陀說過:「假使任何人需要看到我,只需要看到我的教義及如何修持它即可。」那些遵循佛法的人,比起那些只看到供壇佛陀塑像的人,更了解佛陀的本懷。《長老偈》(Theragatha)中說道:「人們依止于法,將獲得法的護持。」
其它的宗教崇拜「神」,並要求「神」的賜予。佛教徒禮敬佛陀,並非要求「賜予」,只是尊敬佛陀無比的成就。當佛教徒在禮敬佛陀時,他們間接的提升了自我的心靈。假如有一天,他們發願要成佛,他們也一樣能圓成佛道。
佛教徒禮敬佛陀,就有如學生向師長敬禮一樣。但是,這種禮敬並不含有依賴或執著于導師的成份。這種禮敬精神是依佛陀的教義而行的。如經典中說道:
「僧衆啊!即使一位僧人,亦步亦趨的緊隨著我的袈裟,但是,只要他心中還有貪念,強烈的執著于五種感官的欲望,具有不正確的墮落思想和目的,行爲雜亂、怠慢、對問題不加以思考,慌張、不能鎮定,對感官不能控製的人,他遠離了我,我也遠離了他。」
「僧衆啊!即使一位僧人,雖然居住在百裏之外,但是,他不貪婪,有效的抑製感官的欲望,沒有邪念,沒有墮落的思想和目的,心念堅定、精進和專心,專注的自製于自我感官的抑製,他非常的接近我,我也非常的接近他。」《相應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