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
今天的世界,缺少的就是慈悲心。
今天的世界,擁有充足的物質資源、擁有先進的知識、擁有才華橫溢的作家、能言善辯的演說家、高明的醫生、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宗教顧問、詩人、有才幹的政治領導人物等等。雖然這世間擁有這麼許多有才幹的人,可是這世間並不因此而獲得幸福與和平。這世間一定是缺少了某些東西,是的,就是缺少了對他人的慈悲心。
物質不能帶來永恒的幸福與和平。和平必須奠基于人類的心,唯有自己的心識,才能帶來和平,進而擴展到他人以及全世界。要獲得真正的和平,唯一的道路就是依據佛陀的教義而行。
要修持慈悲心,首先必須培養非暴戾的崇高原則,克服貪欲、嗔恚、愚癡,以正道處事待人。毆鬥並非我們的身體的個別作用,而是我們的「心」以不正確或不正當的「念」引導我們身體的作用。非暴戾的慈悲心,遠比以暴力的行動來報複更爲有效,報複只會助長邪惡。
要修持慈悲心,必須抛開個人自私的「愛」。這世界太多的「愛」是以個人爲出發點,人們只愛個別的自我。
「愛丈夫,並非出自對丈夫的愛,而是出自對自己的愛。愛兒女,並非出自對兒女的愛,而是出自對自己的愛。愛上帝,並非出自對上帝的愛,而是出自對自己的愛。到頭來,所有被愛的人,都得不到真正的愛,而是他人自己對自己的愛。這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的愛。」
人們應該了解修持無我的慈悲心,能獲得自我解脫。自殺能終止身體的活動,自私卻阻礙了心靈的進展。今日世間所缺少的就是無我的慈悲心。慈悲心在佛教裏不是情緒化,也不是自私的。慈悲心是根除貪、嗔、癡、嫉妒、暴戾和根除一切汙染的最有效的方法。
「慈愛」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對一切動物的愛。佛陀說,愛的動機有很多種,首先是自私的愛和無我的愛,自私的愛,只是在滿足于個人對同伴的感受,嫉妒就是自私的愛的另一種表現。無我的愛,是指一個人完全放棄自我的感受,全心全意的去善待他人,如: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通常,人類對「自私的愛」和「無我的愛」混淆不清,譬如:父母對子女的慈愛,通常都還有要求回報的因素存在。
另一種與「慈愛」很接近的就是「友愛」。「友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作用于少部份的人。還有就是「性愛」,「性愛」是一切成長的衆生,締結伴侶,繁衍後代的一種必然程序,「性愛」也造成了成人之間的最密切關系──夫妻關系。
超越種種「愛」的就是「慈悲心」(Metta),這是佛陀極力推薦的。佛陀抛棄家庭、王位、榮華富貴,爲的就是由于他多世實踐慈悲心。佛陀的慈悲心不僅僅對于人類,也普及一切衆生。佛陀的慈悲心沒有動機也不自私,是一種無欲無求的奉獻。世間的愛,往往以失望爲收場,就是因爲有所求。慈悲心卻能帶來更大的幸福和滿足。
一個人如果發展這種宇宙性的慈悲心,不僅爲他帶來快樂,也提升了他個人的境界。
在《佛陀的古道》(The Buddha”s Ancent Path)一書中,作者毗亞達息尊者( Ven. Pyadass)說:
「慈悲心是一種活躍的力量,由意識的引導而作用,導致一切支援、振奮、簡化、消除煩惱的正面力量,從而獲得更高的幸福。」
「發展慈悲心,要斷除邪惡和嗔恚。根據真性,根據業力而加以發展。嗔恚是一種愚蠢的行徑,導致無明與黑暗,唯有通過正知加以消除。慈悲心增長,嗔恚心減退,慈悲心圓滿,嗔恚心消遁。通過正確的方法以精進對治嗔恚,當慈悲心獲得發展時,也就能獲得慈悲心所帶來的利益。」
佛陀在《慈經》(Metta Sutta)中說道:
「有如母親在危急的環境中保護她唯一的子女一般,我們以類似的心,去培養無邊無際,一視同仁對待衆生的慈悲心。我們把這無邊無際的慈悲心,推廣普及于世間,乃至天下,橫遍十萬方廣,沒有障礙、沒有嗔恚、沒有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