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變動:
當社會改變時,僧衆也無法依據傳統,不作改變,雖然他們已經放棄了世間的生活。有些人無法諒解,僧人根據社會改變而作出的相應改變。若僧人想要修改任何戒條,都必須獲得僧團的批准和通過。個別僧人是無權修改或更動任何戒條。僧團有權根據僧團的需要而增加戒條。佛陀指示僧團協助僧衆防止邪惡和世間的誘惑。戒律只是一種生活的指導,不是「神」的旨意,或掌握在「神」手中的無上權力。
在亞洲國家,出家人受到普遍的尊重。信衆把出家人當作是引導他們脫離苦惱,過著神聖生活和教導佛法的導師。僧衆無私的指點佛法的學習和實踐,並不要求物質的回報。因此,信衆也爲僧衆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以換取精神的需要。
因此,僧衆也培養了優良的品德,來換取公衆的信賴和尊敬。如果,一名僧人,在某些不道德的場合出現,雖然他並沒有不道德的行爲,他同樣要受到他人的責難。因此,僧人必須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避免僧團的名譽受到傷害。
如果,僧人不尊重信衆的感受,自己獨斷獨行,他將被信衆唾棄,不再受到信衆的供養。當佛陀在世時,也有不少不負責任的僧人,受到信衆的唾棄而失去供養,這些實例都詳細的記載于經典裏。僧人從事一些世間的活動,會受到批評,只有在家信徒可以自由的從事世間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