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的發展:
僧團是經過長時期,由小到大,不斷的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最後,才在印度正式成立的。佛陀爲僧團製定了很多戒條,也曾經想舍棄一些「小小戒」。上座部佛教是僧團的代表,大衆部和其它部派卻顯得太放任了。上座部佛教是唯一嚴格遵循傳統僧團戒律的佛教部派。上座部沒有明確的規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暫時舍棄哪些戒條。其他部派的僧人,穿顔色和式樣不一的袈裟,上座部僧衆卻堅持穿著傳統的橙黃色袈裟。這些僧人都清楚的理解,唯有接受傳統的佛教文化,對聖道才能有所成就。
在另一方面,某些僧人卻認真的研究每一條戒律及它的精神,通過這些研究,他們吸引了很多的信衆。越來越多的僧人被邀請到社會習尚、文化與東方截然不同的西方國家去弘法,這當然也不排除他們只是對外來的文化的好奇,僧衆也必須以自己的智慧來斷定他們是不是被愚弄。戒律的宗旨在于消除不道德、殘忍、傷害及防止一些下流與敏感的問題。如果一名僧人能自我節製,過著誠實、慈善、不傷害,及了解人類是以高尚的品質和道德爲生存的目的,他們這種品質,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受到歡迎。佛陀的教誨,就是要他們維護佛教傳統和尊重自己所在的國家。
戒律引導信徒們過美好、神聖,同時不放棄世間的生活。佛陀鼓勵信徒們多閱讀經典,如:《吉祥經》《寶經》等。
很多戒律只對那些放棄世間生活的出家人有效。當然,這些出家人也必須根據戒律來發展最大的心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