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戒律是佛陀爲僧衆和尼衆所製定的紀律製度,持戒能引導他們獲得道德化的人生。
佛陀並不是一次過程把戒律完備。佛陀在某種情況下製定某條戒律。在《律藏》中詳細的記載了每條戒律製定時的故事。對佛陀而言,最佳的戒律是控製自己的身、語、意叁業行。佛陀早期的追隨者,都有很高的覺性,因此根本不需要戒律。當僧團發展到越來越龐大時,由于良莠不齊,有些甚至還從事一些在家人的活動,因此,佛陀才爲僧衆、尼衆及在家信徒製定了戒律。這時,僧團才真正獲得全面的發展,信徒們也依據戒律過著神聖的宗教生活。
佛陀爲僧團製定了一切必要的戒律。當佛陀入滅後,信衆們都以戒律爲師,遵循戒律而生活。佛陀所製定的戒律,可以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份爲所有的信徒,包括在家和出家信徒都必須奉行的「廣戒」(Loaajja)。第二部份是有關文化,或社會習俗的戒條,稱爲「分別戒」(Pannat ajja)。「廣戒」製約一切對世間的傷害、不道德和邪惡的行爲。「分別戒」對在家人不起製約作用,而出家人則必須嚴格奉行。觸犯「廣戒」會破壞個人的名譽和締造惡業。觸犯某些「分別戒」雖然不締造惡業,可是汙染了個人的淨修,也對僧團造成名譽的傷害。要知道戒律製定于二十五世紀前的印度,雖然佛陀在《大般涅槃經》(MahaParnbbana Sutta)提到,一些「小小戒」可以舍,但是,這些並未包括那些不道德或造成傷害的行爲。在佛陀生前,一些「小小戒」在僧衆的提議下,佛陀也同意放棄。佛陀也同意生病的僧衆可以暫時舍棄某些戒條。在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月,由僧衆自發組織的第一次結集大會,所結集的戒條,卻沒有人同意刪除或更改。所有的信徒都同意奉行佛陀生前所製定的戒律。從那時候起,佛教徒就以戒律爲引導精神生活的唯一依歸。佛陀並沒有指定繼承人,佛陀說過,任何人只要理解佛法,奉行佛法,就已經足夠引導他自己進入神聖的境界。另一個佛陀早期信徒不願更改戒律的原因,是不想在佛陀入滅一個月這個短的時間內,對佛陀的言教有所更動,這也是出于他們對佛陀的忠誠和深切的敬愛。後來,社會風貌改變了,佛陀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去時,佛教徒依然不願意更改第一次結集的佛教戒律,是因爲不願意附膺于政治或經濟的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