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佛教的道德規範與修持
佛教與道德
佛教的道德規範,並非人類功利主義所締造的道德規範。
今天的世界一片混亂,傳統的價值觀被全面的推翻了,唯物主義無所不疑的精神,破壞了傳統道德的本質。但是,還有不少關心傳統道德和生活文明的人,注意到實際的道德問題。道德是人類行爲中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有關我們自己和全人類的切身問題。人類並非天生就完美的,因此,有賴于道德的扶持。一個人必須訓練自己以臻完美,因此,道德就成爲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佛教的道德標准,不是以人類功利主義的目的爲基礎而創造的,也不是某個獨裁者的任意發明,更不是無緣無故自由設定。人類的法律和社會習尚,不足以成爲佛教的道德規範。舉個例子來說,人類的服裝是爲了適合氣候、時代和文明而設計的,對不同的氣候、時代和文明就不適合了。這就是社會風尚的問題,並沒有絲毫道德成份在內。但是,人類爲社會所累積的風俗習尚,卻不斷的混淆和破壞道德的原則。佛教的道德基礎是一種恒久不變的自然規律,它不斷的改變社會不良的習俗和風尚。佛教的道德價值根源于自然界不變的因果律,佛教的道德觀,實際就是紮根于自然界的自然法。佛教的道德規範,有效的改變了現代的世界,而且能令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事實告訴我們,超過二千五百年曆史的佛教道德,並未因時間的消失而有所減損。
佛教的道德規範是講求實際的,是引導我們邁向永恒幸福的最佳工具。對佛教的解脫目標而言,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幸與不幸負責,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不依靠外力的情況下,爲自我拯救而努力奮鬥。佛教所提倡的自我拯救,是以自我堅韌的意志力來克服業力的結果,既不能加強于人,也不能接受他人的贈與。佛教的使命,在于啓發人類生存的本質,並告誡人類如何利益自己、利益他人。因此,佛教不以教條強迫信徒遵守,佛陀只告訴世人,什麼樣的因緣能獲得長期的利益。佛陀不用諸如:無恥、邪惡、卑鄙、廢物、亵渎等教訓罪人的字眼,他只是這麼說:「因爲你的愚癡,所作的事情,給你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佛教的道德倫理,表現在不同的戒律和修持,這些戒律或教誨的最終目的,是要引導人類獲得終極的解脫。雖然很多戒條表現的很煩瑣,但是,我們不可因此而認爲佛教的道德觀是既不作惡,也不行善。
佛教的道德原則,可濃縮爲叁點:
停止造作一切惡行,奉行一切善行,
淨化自己的心識,這是諸佛的教導。
《法句經》.V183
佛教對善惡業行的區別非常簡單,所有的行爲,基于自私心而生起的貪、嗔、癡,以及所衍生的種種損害和自我的錯覺,都是罪行、不善巧或壞的,這些就是造就惡業的惡行。所有基于道德和智慧所做出來的事,就是造就善業的善行。善行與惡行都是基于身、語、意的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