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的家庭生活

  佛教徒的家庭生活

  佛陀認爲經濟利益是人類幸福的泉源。但是,只有道德和心靈的發展,能讓人活得更快樂、安祥和美滿。

  有一回,一位名叫迪噶伽努(Dghajanu)的人,問佛陀:「尊敬的佛陀!我是一位擁有妻子兒女的普通人,請您指示我如何使我現在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更快樂,及如何獲得未來的幸福。」

  佛陀告訴他,在這世間有四種方法,能使人活得更幸福。

  一、要有一技之長,工作要有效率、有熱誠、有幹勁,對自己從事的事業要有認識和內行。

  二、要辛勤的勞動,以正確的方法賺取及保護自己的收入。

  叁、要結交耿直、有智慧、有道德,能夠協助自己棄除惡習,輔佐自己走正道的良師益友。

  四、理智的處理自己的收入,不奢侈也不吝啬,要布施,不要浪費,要適當的節製自己。

  佛陀也推薦了四種有益于在家人未來幸福的修行方法:

  一、信心(Saddha):一個信徒應該對道德、心靈和智慧的價值,具有一定的信心。

  二、戒行(Sila):信徒應該持戒,不殺害生命、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叁、布施(Càga):信徒應該學習如何仁愛、慷慨、不執著也不揮霍自己的財富。

  四、智慧(Pa¤¤a):信徒應該發展智慧,通過智慧的發展,進入無苦、無煩惱的清淨涅槃。

  有時,佛陀也開示了有關節省和消費方面的問題。有一回,佛陀對一位年青人夏嘎拉(Sagala)說:「應該把收入分爲四份,一份做爲家庭的正常開支,一份發展自己的生意,一份做爲應急之用,一份用來布施。」

  有一回,佛陀對給孤獨長者(Anàthapiõóika,一位富翁,佛陀忠實的在家弟子,祇園精舍的創建者)說,有四種幸福等待人們去發掘。

  一、享用以正當手段賺取的財富。

  二、以寬容的心對待自己、家人、朋友和眷屬。

  叁、不舉債度日。

  四、不要犯身、語、意叁業,過著清淨無瑕的生活。

  請注意,這四點中的前叁點,都是物質或金錢帶來的快樂,這些都不是提升精神生活,以臻完美境界有價值的部分。

  從以上的舉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佛陀認爲經濟利益是人類幸福的泉源。但是,佛陀也認爲,只有通過道德和心靈的發展,才能讓人們活的更快樂、更安祥和更美滿。假如只有物質的享受,缺乏心靈和道德的基礎,就無法了解真正生活的意義。在鼓勵物質生活的同時,佛陀爲了社會的安甯與幸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促進人類精神的文明與道德的發展。

  有些人認爲,要成爲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就必須放棄一切物質的需求,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佛陀認爲我們可以享有物質帶來的快樂,但是不要過于執著。在享受物質帶來快樂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心靈的發展。唯有心靈充分發展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佛教徒不偏執于物質或心靈,這就是中道,也就是八聖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