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爲廣大社群而存在

  佛教爲廣大社群而存在

  佛教不僅爲修行者存在,同時也爲廣大社群而存在。

  有些人認爲佛教是高尚和莊嚴的,並不是一般的人能理解的,因爲想要成爲一名佛教徒,就必須隱居寺院或清淨偏僻的地方。

  這是由于對佛陀的教義缺乏了解,而産生的可悲的錯誤觀念。這是由于閱讀或聆聽了一些有關佛教的教義,而這些教義並非全面的佛教觀點。一些現代的學者或作家,由于對佛陀的教義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造成錯誤的印象。佛陀的教義,不僅意味著只有出家人才可修持,任何在家的男女信衆一樣可以修持。八聖道是所有佛弟子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適合于全人類。

  這世間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出家爲僧,或隱居于山林洞穴中。如果,他們不能在生活中體現八聖道的精神,那麼佛教對他們是毫無作用的。但是,一旦了解佛教的真正精神與價值,你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義。

  或許,有些人會發現,在僻靜的地方修持佛法,比較容易或更方便,也就是說,斷絕了一切的人際關系和往來。可是,某些人卻發現,這種修行方式,減少或降低了整個身、心的全面發展,對精神或知識一點幫助也沒有。

  真正的出家,並不意味著身體將遠離社會。佛陀的大弟子沙利子說: 「一個人隱居山林,可是心中充滿了汙染雜念,而另一個人,居住在城裏或村落裏,嚴謹的修持佛法,遠離汙染雜念。這兩個人相比較,居住在城裏,過著清淨生活的人,遠比隱居于山林的人,來得高尚和偉大。」《中部》

  一般人相信學佛必須脫離正常的家庭生活,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這種觀念是拒絕和阻止在家人學佛。在佛教文獻中,多處提到人們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成功的修持佛法而證悟涅槃的例子。有一回,苦行者瓦差哥達(acchagotta)很真誠的問佛陀:「在家的男女信衆,真誠的奉行佛陀的教義,是否能成功的達到精神最高的境界。」佛陀明確的回答:「在家的男女信衆,只要能真誠的奉行佛陀的教義,一定能成功的達到精神最高的境界。」

  我們不反對某些人在甯靜偏僻的地方過隱居的生活。但是,更值得稱贊和鼓勵的是,那些和一般人打成一片,又嚴謹的修持佛法、幫助社會、服務人群的人。隱居一段日子,增益心靈和個性的修養,當獲得道德與心智的發展,和堅定、充實自己之後,再回到社會,服務人群,也不失爲有效的方法之一,假如,一個人整個人生都脫離群衆而獨居,只爲自己的安樂和解脫著想,不願利益他人,這與佛陀的大悲心和服務人群的精神背道而馳。

  我們不禁要問:「既然在家也同樣可以修持佛法,爲何佛陀要成立僧團,披剃僧衆呢?」僧團和出家製度是爲那些肯獻身、肯犧牲的人而設的。他們不僅爲了個人心智修養,同時也爲了服務大衆。換句話說,出家人沒有家庭責任,沒有社會拖累,他們可以無私的奉獻,甚至奉獻生命,爲更多的人謀求福祉。

  爲什麼說,出家能利樂衆生呢?僧衆雖然不能給予信衆物質的滿足,可是,他們引導信衆在心靈和精神的修行,解決信衆精神的困擾。出家人追隨和實踐佛陀的教義,再把自己所學到的教育群衆。如果信衆擁有大智慧,也一樣可以和出家人研究,切磋佛陀的教義和自己的心得。

  在佛教國家,僧人負起了教育的責任,在佛教國家佛學的普及,精神及道德價值的提升,都是僧人做出的貢獻。

  另一方面,僧人並無金錢收入,他們的衣著、住處、食物和藥品,都有賴在家人爲他們提供。在佛教的修行,在家人有義務維護出家人的健康,出家人同樣有義務協助指引在家人精神的需要,及教導他們如何淨化心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