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滅的靈魂存在嗎
相信不滅的靈魂存在,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靈魂學說:
在這世間,有叁種不同的靈魂學說:
一、認爲「人」死後仍然存在一貫永恒的自我本質──靈魂,在佛學稱這種思想爲「常見」。
二、認爲「人」只是暫時的本質,死後就一了百了,是一種唯物思想,佛學稱這種思想爲「斷見」。
叁、認爲「人」的自我本質,既非永恒,亦非不永恒,這就是佛陀的學說。
佛陀認爲我們妄稱「人」爲「自我」、「自己」、「靈魂」或「人格」等等,這些都屬于「假名安立」,並沒有提到真實、獨立的本質。佛教徒沒有理由相信,有一個永恒不滅的靈魂,來自天堂或自我的創造。死後將「移民」天堂或地獄。佛教徒不相信這世間或其它世間,有某些事物是永恒的。我們經常執著于我們自己,希望能發現某些事物是永恒的。這種行爲,像小孩子想攀天上的彩虹,對孩子們來說,彩虹是美麗的、真實的,可是成人都知道,彩虹是光和水因緣和合而組成的幻象。就彩虹的本質來說,它只不過是一連串的光波罷了。
發現沒有靈魂存在時,人類的表現也很正常。人類並不因爲沒有靈魂的存在,而表現失常或急躁不安。也不因爲假設或想像靈魂的存在及靈魂如何作用,而産生震憾世界的新發現。尋找靈魂或企圖發現靈魂的存在,有如在暗室裏尋找東西,什麼也找不到。但是,一般可憐的人,從來不理解這一點,他們所要尋找的東西根本就不在暗室裏,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是白費功夫,那簡直太難了。
某些人相信靈魂的存在,可是卻沒有能力解釋靈魂到底存在于什麼地方,以什麼形式存在。佛陀告誡信徒,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無謂的事情,要專心的尋求解脫之道。當我們獲得大成就後,就會知道靈魂到底存不存在。
一位苦行修士瓦差哥達,來到佛陀眼前,問道:
「尊敬的苟答馬先生!到底有沒有『我』的存在?」
佛陀沈默不回答。瓦差哥達再問道:
「尊敬的苟答馬先生!到底有沒有『我』的存在?」
佛陀還是保持沈默。瓦差哥達放棄了,他轉身就離開了。
當瓦差哥達離開後,阿難達尊者問佛陀:「世尊!爲什麼不答複瓦差哥達的問題呢?」
佛陀向阿難達尊者解釋了他的立場。
「阿難達啊!當瓦差哥達問我到底有沒有『我』的存在時,如果我回答:有『我』的存在,那就等于承認了外道的『常見』觀點。」
「阿難達啊!還有,當瓦差哥達問我到底有沒有『我』的存在時,如果我回答:沒有『我』的存在,那就等于承認外道的『斷見』觀點。」
「阿難達啊!還有,當瓦差哥達問我到底有沒有『我』的存在時,根據我的智慧,所有的『法』都是『無我』的。」
「確實是『無我』。」阿難達尊者回答道。
佛陀又說道:
「阿難達啊!還有,當瓦差哥達問我到底有沒有『我』的存在時,如果我回答:沒有『我』的存在,那麼,將令瓦達哥達感到困惑,他可能會誤解:以前確實有『我』的存在,怎麼現在『我』卻沒有了。」《相應部經》
佛陀認爲對靈魂的臆測是無用的,靈魂只是一種幻象。佛陀說: 「愚癡和妄想使人們沈迷于幻覺中,他們把靈魂當作是自己存在的實體,並認爲靈魂可以和自己的身體分開存在。他們心中執著于自我,他們渴望天堂的存在,並尋求在天堂中的自我享受。因此,他們無法發現並覺知無上的幸福和不朽的真理。」《相應部經》
自私的觀念之所以出現在人們心中,就是因爲人類對自我和存在的執著。
無我論:
佛陀以「無我論」反駁了一切靈魂和靈魂思想。無我(Anatta),可解釋爲沒有自我或沒有靈魂的存在,要了解無我,必須先了解「常見」──即認爲世間有個恒常的“我”或“我所有”,和「斷見」──認爲沒有任何的因、沒有任何的緣,人死亡後色法、名法都滅盡,死後什麼都不存在了。「常見」和「斷見」都是由「我執」生起的「邪見」。要了解「無我」就不要執著于任何靈魂學說或思想。相反的,我們必須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去了解事物的本性,不要憑感覺而捕風捉影。一個人必須先要了解「我」、「我執」、「靈魂」到底是什麼?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緣條件的假合和變化罷了。這一點需要進一步的分析,佛陀教導我們:那些我們認爲永恒的,其實是名色和五蘊的因緣假合,身體是色(物質)、名(心識)和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組成的,這些力量一直在發生作用和不停的變化,它們沒有一個片刻是相同的。它們組成了身、心和感官。當佛陀分析身、心和感官時,他只發現了五蘊中「識」的力量,並沒有發現靈魂的存在。但是,很多人對「識」産生錯覺,以爲「識」就是「靈魂」。佛陀分析的很清楚,識是依賴受、想、行而存在,「識」無法單獨存在。
「諸比庫!色中無我、受中無我、想中無我、行中無我、識中無我。諸比庫!了解了這一些,就不會把價值觀建立在色、受、想、行、識上面。就這樣,他能棄除煩惱而獲得解脫,解脫的智慧也因此而産生。跟著,他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爲,修行的基礎也奠定了,以後不再有輪回了。」《無我相經》(Anattalakkhaõa Suttaü)
佛陀的「無我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提出,和今天的科學思潮是一致的。在現代科學家眼裏,人類只是一堆一直在變化的感受。現代物理學家認爲,宇宙堅實的外表,實際是不存在的,宇宙只不過是一種「能」的流變。現代物理學家了解,宇宙的整個轉變過程是由許多物質聚集而成的,而人類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這一切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了解了。
一位傑出的作家 W.S.維利說過:「在現代思想的主要學派中,人類不滅靈魂的存在已經受到懷疑了。」靈魂不滅的信念,是教條主義,它抵觸了可被證實的真理。
靈魂不滅的信仰,相信在我們死後還有某些東西存在。可是這存在物到底能不能令我們永恒的存在?除非,我們有能力知道那存在物到底是什麼?並且,我們還要證明我們到底是不是存在于那存在物裏面?可是,大多數人甯可相信死後有不滅的靈魂的存在,他們頑強的執著與攀緣于肉體或人性的某些因緣假合的東西,並錯誤的認爲靈魂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現代科學家通過研究後,對所謂“靈魂”描述如下:「靈魂只不過是一些感知、感受的情緒,與生理的經驗互相作用的關系。」詹姆斯教授說:「靈魂這名詞,最多是代表語言的一種圖象,並不反應任何事實。」佛陀的「無我論」在大乘佛教裏,稱爲「空性」或「空義」。這觀念是由大乘著名學者龍樹(Nagarjuna)大士提出的。但是「空性」(Sunyata)並非有別于「無我」,也不見得比佛陀原始的教義「無我論」 來得高明。
相信靈魂、自我或造物者的存在,已成爲一般的的想法。佛陀爲何不接受這種多數宗教都認爲絕對必要的說法?事實,當許多外道得知佛陀拒絕這種觀念時,感到十分的驚訝。但是,很多對佛教存有偏見的學者或心理學家,在深入的研究和比較後,都與佛教站在同一立場。也有一些學者,他們固然非常欣賞佛教,可是卻企圖將靈魂或自我的觀念推薦給佛教,曲解了「無我論」,以爲這樣就可以把佛教發揚光大。可是,佛陀早就覺察到,這種思想是一種邪見,對人性的提升一點幫助也沒有。
一切行無常。
一切受是苦。
一切法無我。
《法句經》V227、228、229
在佛經裏,有一則關于靈魂的寓言故事:「有如把一條動著的繩子當作是一條蛇,因此內心産生了不必要的恐懼,當他發現那是繩子時,那種恐懼就完全消失了。」相信不滅的靈魂,就好比那個人對繩子産生的錯覺──其實,只不過是個人心中的想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