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與斷見
佛陀反對常見與斷見這兩個極端。
要了解什麼是見?首先必須先認識到「常見」和「斷見」,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完整和不正確的。
「常見」,是一種認爲生命或萬物可以永恒存在的信仰。在佛陀降世之前,這是一種主流思想,認爲宇宙有一種持久存在的本質,能導致萬物永久的存在。因此,人類稱這種思想爲「常見」(Sassata diññhi)。「常見」,源于人類「永恒」的期望,即使在今天還是一樣存在。
爲何佛陀要否定「常見」?當我們觀察一般人認爲真實的世間一切事物時,我們無法發現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導致事物不停的變化就是因緣條件。當我們分析事物到最後的單元或最後的真實性時,我們不難發現,根本無法找到任何持續性的本質或永恒的事物。因此,「常見」被認爲是不完整和錯誤的。
「斷見」,就是指斷滅論。有些人認爲人死後就一了百了,這些是屬于唯物哲學的錯誤觀點。唯物哲學家們拒絕接受心智緣起的知識,以唯物觀點來了解生命,因此,它們只說對了部分而不是全部。佛教重視心智緣起的部分,如果有人主張任何事物在停止或消失後,就不複存在,那麼他等于在否定心智緣起。我們必須了解所有的緣起包括心識和物質兩方面。當我們了解了心識與物質的緣起條件後,我們就不可能再說「死後就一了百了」了,或東西消失後就不複存在了。「斷見」是錯誤的觀點,因爲它不全面。因此,佛陀否定「斷見」。佛陀對業力的闡述,充分的證明了 「死」並非滅絕。佛教認爲死後還存在,但不是永恒的靈魂,而是「識」的重新開始。
佛陀在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裏,遇到不少人提出有關生命的真相或緣起等問題,他都一一的把問題給解答了。在公元前五世紀,印度的文化空前的發達。出現了很多的學者、瑜伽行者、哲學家、國王,甚至一些普通的在家人,他們提出了有關人類存在的哲學問題,有些人甚至還帶著嘲弄或刁難的心理。有些人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這些課題,可是它們的研究卻遠離了修行體證的範圍。
佛陀不願回答宇宙緣起的問題。佛陀認爲人類所面對的問題,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現在的問題。明了「常見」和「斷見」,將能引導他破除各種煩惱與障礙,了解存在的真相,和各種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生起不滿情緒的原因。佛陀聲明要證悟涅槃,必需先要擁有「正見」。唯有擁有確知正見的人,才能證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