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
不是任何神或婆羅門所能尋獲的,生命之輪沒有迹象。當你理解它的運轉時,知道這一切都是緣起法。《清淨道論》
緣起法是佛陀教義中最重要和最珍貴的一項。佛陀以他那寶貴的覺悟體驗教導弟子們,要獲得覺悟,有兩條道路,一是通過理解四聖谛而獲得覺悟,另一是通過理解緣起法而獲得覺悟。雖然,大多數人願意去了解四聖谛,而忽略緣起法,但是,緣起法相對于四聖谛,是一樣重要的。
通過對緣起法的觀察,能獲得心靈的發展,因此,緣起法是覺悟的重要關節。緣起法是闡述生命與宇宙錯綜複雜的關系,某些因緣的生起,必須依賴某些因緣的條件。以下「四句」是緣起法的重點: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通過這「四句」,我們理解因緣的生起、延續、轉變和消失,這就是「緣起法」(Patcca samuppada)。緣起法,讓我們理解到宇宙的一切離不開因緣,這世間的一切都依賴于各種因緣。一個現象的生起,是依賴于各種的因緣條件。一個現象的消失,也因爲各種因緣的變化或消失。支撐目前的因緣條件,卻依賴其它因緣條件的生起、維持或消失。
緣起法是唯一了解宇宙和佛教宇宙觀的關鍵。通過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這個物質世界,這世界的本質本來具無,一切都是因緣條件的結合。既然一切都是因緣條件的結合,那麼,這世間根本就沒有一件東西是永恒的。甚至,很多人都認爲永恒的靈魂,實際也不存在。
這個被我們理解的世界,是一連串因緣條件的組合。但是,這是不是我們對這世界的一般性觀念呢?我們根據自己的心念,給予這些現象一個虛擬的永恒概念(假名),這幾乎是人類共同對于這些現象的一種美好的意願。人類被這些貪婪的力量傷害,被妄想欺騙,被永恒的假想蒙蔽了真性。因此,我們很難理解,也不願意去理解,這個世界就是夢幻、泡影的真相。這就好像一團火球,迅速的在環繞我們, 到一定的時候,爲我們再創造一個輪回。
緣起法主要是靠因和果的運作。在緣起法裏詳細的闡述了各種「因」的要義,讓我們清楚的觀察到環繞我們的各種因緣的本質。讓我們以油燈作爲實例,油燈的點燃靠的是油和燈蕊,當油和燈蕊的因緣和合時,油燈就能夠被點燃,就能發出光亮,當這兩個因緣條件缺少一個時,油燈就無法點燃了。透過油燈,我們清楚的了解緣起法的運作。再以植物爲例子,植物的成長,靠的是種子、土壤、養分、空氣和陽光,這些因緣條件缺一不可,這更清楚的讓我們了解什麼是緣起法。在佛法裏,讓我們清楚的理解造成「苦」和輪回的緣起法。緣起法爲我們解釋了爲何我們還要受困于輪回,爲我們明了「苦」的定義,及如何解脫于「苦」的正確途徑。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逃避各種因緣,也不要對緣起法生起錯誤的觀念。在緣起法裏闡述了什麼是第一因,一切事物的生起有賴于因緣,生起事物的「因」,就是第一因。
緣起法是闡述十二連續生起的因緣,因此,也稱爲十二緣起法。
一、緣于「無明」(貪、嗔、癡等煩惱)而産生「行」(造作諸業)。
二、緣于「行」(造作諸業)而産生「識」(業識)。
叁、緣于「識」(業識)而産生「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
四、緣于「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而産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五、緣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産生「觸」(外境接觸)。
六、緣于「觸」(外境接觸)而産生「受」(苦、樂的感受)。
七、緣于「受」(苦、樂的感受)而産生「愛」(對境生愛欲)。
八、緣于「愛」(對境生愛欲)而産生「取」(追求造作)。
九、緣于「取」(追求造作)而産生「有」(業因完成)。
十、緣于「有」(業因完成)而産生「生」(在受于身)。
十一、緣于「生」(在受于身)而産生「老死」(未來身之老死)。
這就是生命的生、滅和延續的規律,也是「苦」的生起。十二因緣讓我們了解生命在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的循環規律,在十二因緣裏,「無明」和「行」屬于過去世二因,「識」、「名色」、「六入」、「觸」和「受」屬于現在世五果,「愛」、「取」和「有」屬于現在世叁因,「生」和「老死」屬于未來世二果。
在十二因緣裏的第一因緣「無明」,導致各種煩惱的生起,如:貪、嗔、癡等。「無明」使我們迷失了本性,「無明」使我們不斷的在製造善與惡業(行),因此,導致不斷的輪回,根據自己的業力而重生于人界、天界或其它生界。當一個人死後,根據自己的業力而重生,重新與「識」聯系,因此,「識」是新生命的重新開始。
新生命因「識」而開始,根據緣起法而生起「名色」(思維與肉體),新的生命式誕生了。因爲「名色」的(思維與肉體)生起,新的生命形式誕生了。因爲「名色」的作用,因而生起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于是,色身的感官開始形成,思維也開始有了感官的認識。感官形成後,開始與外界接觸,接觸些什麼呢?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産生了「受」──樂受或苦受。對「受」産生了執著或貪戀就形成「愛」。因爲「愛」而生起貪欲,想進一步的擁有,因此生起了「取」(一切造作和追求)。通過「取」而執著于「有」,這時候,輪回的業力已經形成了,因此,導致再「生」的果報。 當再「生」的業力形成後,就墮入輪回中,生命又開始循環了。最後還是免不了「老死」,跟隨「老死」的就是一切「煩惱」和「苦」。
生命就在十二因緣的作用下,不斷的從「無明」到「行」,從「行」到「識」,從「識」到「名色」,從「名色」到「六入」,從「六入」到「觸」,從「觸」到「受」,從「受」到「愛」,從「愛」到「取」,從「取」到「有」,從「有」到「生」,從「生」到「老死」,一次又一次不斷的輪回于生死之間。
佛學對十二因緣與生、死的關系分析的非常認真和清楚。闡明了「苦」和「輪回」的因緣。在十二因緣裏的「無明」,和四聖谛中的「無明」是一樣的。因此,對四聖谛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爲「無明」導致我們墮入無休無止的生死輪回。
佛陀對阿難達尊者開示道:
「不理解十二因緣的人,就像被綿球糾纏一樣,無法看清楚真相,因而導致悲恸。生是悲慘和可怕的,導致紊亂和無休止的苦,而他們卻不知道要如何脫離這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