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輪回

  輪回

  感官的不滿足是造成輪回的最大原因。

  輪回對佛教來說,不僅是理論而且還是可證實的事實。信仰輪回成爲佛教的基本教義。然而輪回的信仰不僅存在于佛教,在其它國度、其它宗教裏,甚至以下自由的思想家裏,都有信仰輪回的人。希臘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能記得起他的前世,柏拉圖(Plato)也能記起他好幾個前世,柏拉圖相信人能輪回十世。同時也會輪回到畜生界裏。在古代的中國和挨及,一般都相信貴族和帝王能轉世輪回。一名基督教權威奧裏根(Orgen, 185-254)也相信輪回,他認爲沒有永遠受苦的地獄。十六世紀的意大利哲學家果拉那.布魯諾(Gorana Bruno),相信每一個人或畜生的靈魂都是由另一個衆生的轉世。在一七八八年著名的哲學家康德,批評了「永 久 的 懲 罰 」, 康 德 也 相 信 輪 回 于 其 他 天 國 的 可 能 性 。 另 一 位 哲 學 家 叔 本 華(Schopenhauer, 1788-1860)認爲:「只要有生存的意志,就必然有生命,就是生存的意識令生命得以持續運轉。」佛陀诠釋這種「生存意志」爲:對「生」的「執著」。

  要實際驗證我們的過去世,是可能的,但並不容易。心的本質的轉變,使大多數人無法記憶起他們的往世。我們的心被貪、嗔、癡、慢、疑五種障礙所左右,因爲有這些障礙的存在,我們的「識」受了限製,因此無法識別往世。這有如一面鏡子被灰塵蒙蔽,照不出影像一樣。因此大多數的人不能回憶前世。白天,我們看不見星星,並不是星星不存在,而是太陽的光比它們還要強烈。同樣的,我們無法回憶起我們的往世,是因爲我們現在的「心」一直負荷過重,我們對每天遇到諸多的事故,生起了種種的思慮,因此,導致「心」的真性被蒙蔽了。

  思考于「我們在世間的壽命是短暫的」,將有助于我們培養正確的輪回觀。如果我們考慮到生命的究竟意義和目標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生經驗時,我們就能推斷在「人」的短短一生中,實在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他所想要做的事。經驗層次的範圍非常大,只要因緣成熟,人體所擁有的巨大潛能就可以獲得充分的發揮。知識是無限的,並以各種形態出現在我們眼前,特別是今日,我們只要稍加觀察,我們都會發現我們自己擁有高度的抱負,但是沒有時間去實現。同時,有一大堆激情、欲望、自私的動機和野心一直在我們的內心中交戰,或與他人交戰,這種力量必須去嘗試、去征服、去壓製和去利用。一次的生命,不夠力量來達到我們的理想,如果說我們只擁有一次的生命,又要用它來完成這麼多的事,那完全是不可能的。這無疑是開宇宙和生命的一個巨大而殘忍的玩笑。

  佛教所闡述的輪回學說,應該和其它的輪回學說區分開來,佛教否定永恒的神創造存在的靈魂,也否定在無數的輪回中,有一個不變的實體。 沒有「自我」或「靈魂」的存在,也由「因果」相對的不斷循環而獲得證實。因此,死亡後可以不通過「靈魂」的轉世而獲得重生。在生命中,每一個「念」都是生生滅滅的,嚴格的說,這種剎那間「念」的生滅,就是一種生死。因此,在我們一生中的每一秒鍾,都經曆了無數的生死。只因爲一個肉體,在支撐著心理路程的延續, 因此,我們認爲身和心的結合,就構成單獨存在的「生命」。

  一般,我們以爲「死亡」就是身體活動力停止作用。當身體失去了活力,它就不再支持意識的流動,可是,只要對生命有一點點執著,有一個想繼續生存的貪念,那麼,意識之流就不因爲身體失去了活力而從此停頓。當死亡一發生,身體開始毀壞時,意識之流在渴望生存的驅使下,再度進入一個精子與卵子結合的生命體中,就這樣,當死亡後,重生的現象就即刻發生,記憶之流或許中斷了,感官意識也轉變成另一個新的形態,而本質經驗的累積卻轉入一個新的生命體中,生命的循環又找到一個新的起點。

  因此佛教認爲:「死亡既非永生,也並非絕滅。」新的生命開始後,接著是成長、衰老,然後又是另一個死亡。

  當意識死亡之時,生理功能也跟著死亡。這就好像汽車松開了油門,引擎得不到新的動力而終止運作。同樣的,業力的生起或運作是不依賴物質現象的。

  佛教不相信「生」是在幸與不幸這兩個永恒點之中。也不相信死後有所謂的天使接送到永恒的天堂或地獄。佛教相信「生」是無數世間生命輪回中的一段小插曲。佛教相信只有業力留在「心的潛在意識」裏。所有的衆生都將因爲自己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在某段時間,輪回于某個生界。這裏所提到的「心的潛在意識」,並不是現代心理學所提到的「潛意識」。

  什麼是輪回緣起的因?

  佛陀說,輪回肇始于無明所緣起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造成輪回,當所有的欲望都消失殆盡時,就不再輪回了。因此,要了斷生死,必須先滌除欲望,要滌除欲望必須先消滅無明,當無明被消滅後,輪回就因失去了翼護而失去價值,因此,也就沒有再「生」的需要了。

  無明導致人類以爲生命只有這一世的錯覺和不合理的觀念。另一種無明所導致的觀念,是以爲死後將能得到永生或永滅。

  佛陀說,只有四聖谛才能消除愚癡和「苦」,一個人要消除愚癡,必須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學習一種包容性強的利他行法,在行爲、學識和智慧要有同樣的精進,同時,要降伏各種層次的欲念──包括個人的欲樂和自私心。

  輪回是如何産生?當身體不再具有活動的能力時,「生命源」並不與他同時消失,他會繼續以另一種生命形態出現,業力可以使這生命形態轉化爲人類或其他衆生。如果,一個人不全面的去發展業力,那麼輪回就産生了。這種業力──包括貪、嗔、癡、慢、疑的存在,並不因爲身體的死亡而消失,它們繼續以不同的形態而重生,這就是輪回。

  今天,在很多國家裏,不斷的傳出有人開發了前世的記憶,這些人的經驗被完整的記載于新聞或刊物中。這些人,有些是從來都不相信輪回的,卻因記憶起前世的瑣碎、片斷的生活經曆而相信了輪回學說。很多資料顯示,他們的回憶的確和過去世的經曆相符。

  通過催眠術也能獲得過去世的經驗,有些人能透過催眠而喚醒對前世的記憶。

  輪回是一種循環性的自然規律,它不屬于任何宗教的創造,因此,無論你信或不信有輪回的存在,都同樣避免不了輪回的發生。只要心中渴望于生存,渴望于感官的欲樂或任何對心靈的執著,輪回就會發生,這種強烈的意志力,存在于宇宙間所有的生靈。如果冀求擺脫輪回,就必須做到不攀緣、不執著。在世俗的條件下,曾經看過或經曆過不確定或不滿意的生存經驗後,聰明的人決定以正確的方法來排除輪回,而那些不能減少自己的欲念或執著的人,就必須面對永無休止的生死輪回。

  輪回是否與生死並存?

  另一個難以理解的事,就是輪回是否與生死並存?這是一個爭論性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爲人死後,輪回現象即刻發生,不需要任何中斷。而有些學者卻認爲人死後,在重生前,以一種類似靈魂的形態存在一段時間。而另一種說法是,否認了靈魂的存在,認爲人死後意識力或精神力繼續存在于自己的貪欲或執著的支持下。無論如何,輪回是遲早要發生的事。轉世爲鬼類(Petas)是最不幸的,它們的精神生命不能持久,在短暫的生命結束後,繼續輪回。

  另外一個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觀念是:一個人或許轉世爲畜生,而畜生也可以轉世爲人類,人固然不可能在其生理形態變成畜生,但是,人類心理形態擁有畜生的本質,也有些人采取了畜生的生活方式,就這樣,促使他轉世爲畜生。「心」和「行」的因緣,必須爲來世負責,有些人,可能由于前世對某種「心識」的濫用,而導致今世輪回爲畜生。而有些畜生因不造惡業而轉世爲人。我們都知道,有些畜生非常聰明和善解人意,這點清楚的顯示它們傾向于人道的生命。

  臨死前的片刻:

  在臨死前的片刻,有叁種潛在的意識(Vi¤¤àõa)在作用──聯系于重生的意識、被動的意識和生命延續的意識。當意識與生命分離時,聯系于重生的意識開始生起,産生叁種不同的信息。

  一、聯系重生的意識逗留在「識」的過程中,産生五種細微的意念,然後沈沒于生命中,也就是這一世生命結束的時候。

  二、生命分離的意識生起,它中斷了生命與意識,也就是在這一剎那間,結束了目前的生命。

  叁、在一個生命結束之際,另一個聯系于重生的意識生起于另一個生命之中,就在這一剎那,新的生命開始了。

  這是佛陀所闡述的生死輪回的過程,也只有在佛教裏,才會對這種自然現象,做出如此詳細的诠釋。

  佛教徒面對死亡時,不認爲是生命的危機,反而當作是一件正常的事,因爲,他們知到有「生」必有「苦」、衰老乃至最後的死亡。有些人形容的很恰當:「每個人一出世,就擁有死亡證明。」倘若,我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此理性及明智,我們就不會攀緣和執著于生命了。

  佛陀說:「這是我的最後一生,我不再輪回了。」《轉*輪經》

  涅槃

  涅槃是最高的境界,它是遠離塵世的永恒幸福,涅槃的幸福,不是那些沈迷于感官欲樂的人所能體驗得到的,涅槃是由甯靜中獲得。

  涅槃是佛教徒的終極目標。什麼是涅槃?要知道涅槃是什麼並不容易,要知道涅槃不是什麼反而容易得多了。

  涅槃不是空洞的寂滅,否則佛陀離開家庭、王國以及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整個都是空洞的。

  涅槃不是極樂世界,佛陀入滅後的幾個世紀,有些佛教徒把涅槃形容成極樂世界。他們將涅槃與外道的天堂劃等號,是爲了吸引資質較差的信徒和堅定他們的信仰。結果,涅槃變成一個很美的地方,在那裏每一件事都是美好的,每一個人都獲得永恒的幸福,這種論調非常動聽也非常吸引人,可是這並非佛陀原本所介紹的涅槃。

  佛陀住世時,並沒有否定早期婆羅門教所向往的天堂觀,但是,佛陀知道重生于天界,還是一樣免除不了輪回,要獲得解脫必須超越它。佛陀證悟的涅槃是超越天界的。

  如果涅槃不是一個地方?那麼涅槃到底是什麼?涅槃和火一樣的存在,但是和火一樣沒有貯存的地方。當你用兩塊木頭摩擦時,摩擦和熱是火生起的因緣,同樣的,當人滌除了心中本質的所有汙穢,那麼涅槃的喜悅將會出現。

  你能體會到涅槃,在你體會到涅槃的超越和真正的喜悅之前,你能推斷涅槃到底是什麼嗎?如果有人堅持要從理論探索涅槃的真相,經典中也提供了線索,根據經典的記載,涅槃是超越塵世、真正幸福的狀態。

  就涅槃本身來說,它是非常難以理解和難以說明的。就如黑暗,只能以其反面──光明來加以說明,靜,也只能以動加以說明。同樣的,涅槃等于消滅了所有的「苦」,這是一種反面說明,「苦」是衆生在輪回中所必須忍受的。被黑暗占據的地方,就沒有光明,在靜的地方,就沒有動。因此,涅槃是「苦」、「無常」和「不淨」所不能存在的地方。

  一個受苦者,在撫摸傷口時,會覺得痛苦暫時得到舒緩,這種暫時的舒緩現象很快被傷口的痛苦所抵消,並導致病情加重,因撫摸傷口而得到的短暫舒緩現象和病情痊愈的舒暢現象,是完全無法相比的。同樣的,滿足于感官的欲求,也只能帶來短暫的喜悅或幸福,無法脫離輪回。只有涅槃能根治輪回,涅槃是貪欲的結束,貪欲導致生、老、病、死、悲傷和苦惱,涅槃所帶來的快樂,不是在短暫的輪回中,充滿感官所帶來的欲樂,所能相提並論的。

  揣測涅槃是什麼?是一件危險的事。我們必須先要理解,達到涅槃所需要的因緣和條件,如何獲得內在的平和?如何以清楚的思維導向涅槃?跟隨佛陀的告誡,修學佛陀的教義,消除貪、嗔、癡等汙染,過著道德持戒的生活,進行禅定的鍛練,致力去棄除所有的私心和妄想。這樣,你就能達到涅槃,達到涅槃後,你就能體會到涅槃到底是什麼了。

  涅槃與輪回:

  根據巴利文叁藏聖典:「輪回是說明四大、五蘊、十二處,或心識之源的完整不斷的過程,而涅槃只是相對于身心因緣消失而言。」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有人能在生死中獲得涅槃的喜悅,但是,當它們一旦死亡後,這一切也跟著消失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涅槃已無因緣的存在,既不相對,也不相互依賴。如果說,涅槃之後還有什麼?那就是「絕對的真理」。

  你必須學習遠離所有的世間法,假如你執著或厭惡于任何人或事,你將永遠無法證悟涅槃,因爲涅槃是超越相對的執著或厭惡、喜歡或討厭。當你獲得那最究竟的境界,你就已充分的了解你現在所貪著的對象,你也將體會到所有衆生的「苦」、「無常」和「無我」。

  沒有任何一位老師或書本能傳授你這種經驗。你必須以正確的方法精進和努力,沖破重重困難去理解涅槃。你的夢覺醒了,空中樓閣消失了,騷動中止了,對生命的掙紮已成過去,自然的過程停止了,所有的憂傷、責任、困擾、負擔和身心的各種情緒和煩惱都已經消散了,這就是獲得涅槃後的喜悅境界。   

  要達到涅槃,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必須放棄對五蘊的貪著,貪著于五蘊,將使你蒙蔽,無法認清涅槃的真相。

  今生就證悟涅槃。這是所有佛教徒最崇高的理想。在今生以肉身所證悟的涅槃,叫做──有余涅槃(Sopadsesa Nibbàna),阿拉漢肉身還存在時,所證悟的是殊勝涅槃(Par Nibbàna),當肉身滅寂後,就進入──無余涅槃(Anupadsesa Nibbàna)。

  

《輪回》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緣起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