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
業力不具備人格性,它是根據我們的行爲而運作的自然法則,這法則本身沒有立法者。業力自行運作,不受任何外力或主宰的幹預。
有一首童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用來解釋業力是最恰當不過了。
對農人而言,業力就是:「種下什麼種子,獲得什麼收成。種下壞的種子,得不到好的收成。」
對科學家而言,業力就是因果律,有什麼「因」就獲得什麼「果」。業力也稱爲道德因果律,在道德範圍內因果律的運作,與在物理範圍內的運作是一樣的。
「一切善法,以心意爲主導,一切事物的形成,都是心意在造作。如果以汙染的心,意發諸于語言、或行動,那麼苦惱將緊緊的跟隨他,好像車輪隨著牛的腳印一起前進。」《法句經》
「一切不善法,以心意爲主導,一切事物的形成,都是心意在造作。如果以純淨的心意發諸于語言、或行動,那麼安樂將緊緊的跟隨他,好像影子跟隨著我們的身形。」《法句經》
業力是一種本能的行動。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種原動力,叫做本能的傾向或意識等等,以固有的本能(業習)推動每一個意識(包括推動心理或生理),意識轉化爲行動,行動的重覆,就變成習慣,習慣轉化爲個性。在佛學裏,這整個過程就叫做「業力」。
佛陀說:「業力就是意志力。(思即是業)」業力不是實體,只是一種過程、一種行爲、精力和力量。有人爲業力下了這樣的定義:「行爲的影響力」,是我們的自作和自受。人類所經驗的苦樂,都是自己身、語、意活動的結果。成功、失敗、愉快、憂愁等,都是由我們的身、語、意的造作而生起的。
業力不具備人格性,它是根據我們的行爲而運作的自然法則,這法則本身沒有立法者。業力自行運作,不受任何外力或主宰的幹預。因爲沒有潛在的管理員和執行賞罰的執法者,所以佛教徒不需要依賴對超自然的力量或神靈的祈禱來影響業力。佛陀說:
「業力不是前世命運注定的,也不是一種需要讓我們無條件的交出自己,讓那些神秘而不可知的力量來做裁決。」
佛教徒相信:「人類種下什麼因,就獲得什麼果。」我們現在所得到的,是基于過去所製造的因,我們將來所得到的,是基于現在所製造的因。換句話說,人的現在不等于他的過去,人的未來也不等于他的現在。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一直都在流轉變化。
業力不是絕對的,佛陀說: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已經注定,那就無法擁有自由的意志和道德的精神生活了。我們必定成爲過去的奴隸。」
假使每一件事情都是注定的,我們將無法培養道德和增長心靈的力量。因此,佛陀既非「宿命論」者,也非「非宿命論」者。
不要誤解業力:
不要誤解業力,也不要以不理智的觀點來看待業力。在《增支部》中,建議智者放棄以下觀點:
一、相信一切事物都是過去世所造的業。
二、相信一切業都是超自然的靈力或神所締造的。
叁、相信諸法的生起,是無因、無果的。
假如一個人成爲殺人犯、盜賊或奸淫犯,是因爲過去的業力造成,或是一種超自然的定律構成,或只是一種偶然發生的事,那麼他就不需要爲自己的邪惡罪行負責了。
另外一種對業力的錯誤觀念是:以爲業力只執行于某些擁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身。事實,人類的命運,一點也不受他所選擇的宗教所左右。不管他選擇什麼宗教,他的命運還是完全由他的行爲、語言和意識所決定。只要他造善業和過著沒有汙染的生活,他來生一定會重生于快樂的境界。如果他造的是惡業,同時心中充滿邪惡的意念,他的來生肯定在惡趣中度過。因此,佛教並不認爲,只有那些以祈禱爲宗教的人,可以在死後升天堂。一個人,不管他信仰的是什麼,只有他的心識能決定他今世或來世的命運。業力的重點,不在于死後獲得的意義,佛陀沒有秘密,也沒有私人的動機,他沒有向我們承諾,實踐他的教誨,將會在來世獲得虛無缥缈的幸福。他也沒有以業力這一定律來保護富有的人或慰藉窮人,保證他們在來世獲得幸福。
佛陀對業力的诠釋,說明了人類不平等的現象。這些不平等現象不單是自遺傳、環境或自然形成,同時也是我們的業力或是我們自己的行爲導致的結果。然而,我們必須了解──業力是決定我們一生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業力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我們無法以肉眼來觀察它,和了解它如何作用。以種子爲例:業力的結果潛藏在意識中,如同枝幹、葉子、花卉、果實蘊藏在種子中一樣。在良好的因緣條件下,如:陽光、土壤、水分都具足時,種子開始萌發,枝幹、葉子、花卉、果實將會從很小的種子開始茁壯成長。
業力的作用,也可以用銀行的戶口來作比喻。一個人在今生的德行、慈悲、仁愛,就會令他的善業增加,這有如戶口裏的儲蓄,然而他必須不斷的儲蓄,要不然戶口裏的積蓄用完了,他就會破産。到時,他將歸咎于誰導致他造成悲慘的環境呢?他既不能責備別人,也不能抱怨命運,他要爲自己負責,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做爲一個優秀的佛教徒,絕不會是一個逃避者,他必須面對生活。業力不是逃避就能擺脫的,積極的行善和個人的幸福是分不開的。不造業就無業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終究逃避不了業力的牽絆。
佛陀說:「想要逃避惡業的人,在這世間是無法找到躲藏的地方。」《法句經》
對業力的理解:
理解業力,就會讓我們了解到,我們要對自己的悲傷或快樂負責,我們是自己業力的締造者。佛教認爲人類有一種塑造自己的業力來影響自己生命的本能。另一方面,人類不是自己行爲的囚犯,也不是業力的奴隸,也不是受業力操縱的機器,反而我們是業力的主人,業力自動自發的爲我們服務。人類不是業力的産品,人類具有強大的能力去控製業力,人類心識的原動力比業力更強大,因此他可以完全控製業力,讓業力爲他服務。人類不需要臣服于自己所締造的業力,而放棄了自己的希望和努力,他可以累積善業來抵消惡業,他可以用善行和德行來使自己的心識獲得淨化,不須要靠禮拜、祈禱或其它宗教儀式來消災去惡。人類只要以智慧去嘗試過崇高的佛教生活,必定能自我解救和獲得心靈的解放。
人類必須應用後天的一切條件來達到自己的理想,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 一切都不是我們最初自覺性的選擇,但卻能追溯到我們過去的業力。目前,如果我們放縱自己的行爲,根據現有的因緣來行動,我們將可能有得亦有失。業力等于人類的行爲,人類的行爲締造了業力。人類的行爲並非全部都帶意識性的,業力也一樣,無法全部都以善業或不善業來區分。佛陀因此宣說了業力與心識活動的關系。無論是善行或惡行,如果當初是在沒有任何意識或任何意圖之下實行的,就不一定在來世獲得強有力的果報。然而,這些非意識性的行爲,如果其本質是屬于愚癡的,就免不了果報。無知的小孩子也和成人一樣會種下惡因,只要他們的行爲是屬于有意識性的惡行,就逃避不了惡報。比如,一個小孩子碰觸一根燒紅的鐵棒,他不可能不被燙傷。業力的作用也是一樣的,不偏不倚,就如地心吸力一樣。
安古裏瑪拉(Angulimala)和阿首咖(Asoka)的徹底轉變,說明了人類的潛力足以控製業力。安古裏瑪拉是一位攔路大盜,殺害過999人,我們能以他的惡行來爲他下定論嗎?
他在有生之年,證得阿拉漢果。就這樣,他跨越了他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阿首咖是印度中興的帝皇,他爲了擴張版圖,在戰爭中殺害了成千萬的百姓。然而,當戰爭結束後,他完全改過自新,也因此轉變了他一生。著名的曆史學家 H.G.衛爾斯,給他下了這麼的評論:「曆史無數的帝皇,有不少人締造了文治武功,但其中只有阿首咖的名字,如星星一樣照耀千古。」
其它與業力有關的因素:
佛教相信人類能控製業力,但不相信一切事物都是業力所導致的,但是佛教並不忽視自然界其它的力量。根據佛法,有五種過程或自然規律,運行于我們的身心世界。
一、有關季節性轉變的自然規律。
二、有關胚胎或種子順序生長的自然生物學規律。
叁、有關道德行爲和因果的業力法則。
四、有關電力和潮汐的物理現象。
五、有關潛在意識過程的心理規律。
業力被認爲是五種自然規律中的一種,用以解釋世間的種種變化。業力能被轉化嗎?
業力經常被環境所影響,善業或不善業的形成力量支持或反對這種自我運行的業力規則。其它促成或妨礙業力的是:出生背景、時間或環境條件、外表、個人的才智和努力。
一個有利的出生背景或不利的出生背景能發展或阻礙業力的實現。舉個例子來說明:當一個人出生在高貴和幸福的家庭中,他生活得很愉快,他那幸福的生活背景,爲他提供了一個善業運轉的機會。即使他並不聰明,因爲善業的果報而令他出生在富貴之家,他將因爲他的家庭、他的父母而受到他人的尊敬。同樣的,當一個人出生在不好的生活背景,他就不會有同樣的待遇了。
美好的外表和不美好的外表,也是兩個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妨礙或協助業力的運作。有人因善業的果報而得到好的出身,可是這好的出身又被某些惡業所阻擾,那麼,他將不能充分的享用他的善報。這好比一位王儲,因爲身心的缺陷而無法繼承王位。外表美觀也是一種善報,即使他生長在貧窮的家庭,他一樣能發揮影響力,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從低賤或貧窮的生活背景中,崛起而成爲家喻戶曉的人物。時間和環境條件也是影響業力的兩大因素。當生于饑荒或戰亂的時代,大家都被迫生活在同樣的生活背景,接受同樣的苦難和同樣的命運安排。這種不如意的生活背景也可能是惡業的顯現。在另一方面,好的時間或好的環境條件也可以阻礙惡業的運作。
努力和才智是影響業力運作的最主要的因素。沒有努力,無知和精神方面都不可能獲得進展。一個人如果不努力的去克服自己的困難和治療自己的疾病,或勤奮的使自己精進,那麼,他的惡業種子將得到適當的因緣而萌芽。如果他努力的去克服困難,那麼,善業將協助他,讓他獲得全面的發展。在佛陀《本生經》故事中,在佛陀的某一世,佛陀還是菩薩的時候,有一回,這位菩薩乘船出海,遇到海難,全船的人都在祈求神明的保佑,而菩薩卻努力于尋求自救和救護他的母親,結果船沈了,全船的人都淹死了,只有菩薩和他的母親得救。
業力的運作與出生背景、時間或環境條件、外表、個人的才智和努力息息相關。雖然有些人嘗試透過其它種種的方法來抑製業力的運作,但是,只要他還處在于生死輪回的境界裏,他就無法脫離業力的束縛。只要因緣一成熟,他以往所抑製的業力照樣萌發。這是世俗生活中不可易變的定律,就連已是最後一生佛陀和阿拉漢,也無法避免,還是一樣要受到業力的召感。
時間是人們體驗業力的另一種因素,人們只能在這一世體驗某些果報,有些果報要到下一世才會成熟。有些果報要等到停止生死輪回證悟涅槃後才消失。這主要的原因在于最初的發心和願力(Jaana Ctta),導致他的心識向善或向惡的方面發展。
業力是一種人類的原動力:
那些不相信業力的人,應該了解業力不是藉由各種不同的宗教所産生的。雖然興都教(Hinduism,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承認業力,也爲業力做了诠釋。但是業力是一種宇宙規律,並不屬于任何宗教所擁有的。不管他信仰什麼宗教,他一樣受到業力的牽製。那些一生安住于這宇宙定律的人,將會體驗到和平與快樂。業力不偏不倚的對待每一個人,無論他相信或不相信,無論他有無宗教信仰,業力作爲一種宇宙規律與他同在。 請認清楚,業力並非完全屬于佛教的財産。
如果我們了解業力,知道它是一種無始的動力,業力和電力一樣,無法找到它的起始點,業力只是一種因緣的假合。如果說業力的源頭是意志力,這是一般世俗的說法,就好像一般人都認定河流之水來自山頂一樣。
好像浪濤融彙于海洋一樣,一個意識流向另一個意識,一個意念並入另一個意念,這就是業力的作用。
佛陀說:「生命是每一個衆生的動力,在業力的啓動下自行運作。」
業力是一種能量表現,不能在意識或身體中找到,就好像芒果並不是事先收藏在芒果樹裏,而是根據某種特定因緣的結合而産生的,這就是業力。業力有如風和火,它不蘊藏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只在某種特定的因緣下而存在。
《業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