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答疑在讀書會
問:佛家的“心”與一般哲學所講的“心”的區別?
答:因果緣起唯心所造,心是主觀的,能動的。佛家講的心不是一般哲學所講的心,佛家講的心,它是一個本體,是個“性”;它的作用是萬法之中都可以包括,所以談到心,與物就分不開,真心與一切相是不能分開的,談心就有色法,談色就有心法;它是一體的,是總和的,不能把它分開,像普通哲學的“唯心論”,是分開的。唯心論、唯物論、理性論、經驗論,它是分開的,分開就有問題,難免片面看問題。整體看問題,就會比較清楚,這是最實際的。有許多人誤會了,以爲佛教是唯心論,爲啥呢?講心嘛,卻不知道佛教的“心”不是一般哲學講的那個“心”。佛教講“心”就有“色”,就有“物質”,講“物質”就有“心”,不能把它分開看。你是怎樣的“心”就會有怎樣的“相”,“相”由“心”變,你是怎樣的起心動念,你造了業以後,你感得的“正報”和“依報”,就各有不同,各有天地,各有宇宙。
《華嚴經》中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叁界萬法,唯心所造。第一個說一切唯心,第二個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聖凡都是在于心。悟則成聖,迷則成凡,都是離不開心,真心受蒙蔽,就是凡夫,真心顯露,就是聖人,都在于心。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有世界就會有分別,識就是分別。第叁個是法界觀,以心攝十法界,天臺宗講“一念叁千”,起個念頭就包括叁千個世界,看你起哪個念頭就是哪個世界,這都離不開心。
百界千如,法界是很圓融的。四種法界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事法界就是宇宙各種事物皆各有其區別與界限,包括心法、色法、有爲法、無爲法、有漏法、無漏法、染法、淨法。
理法界就是指平等的本體界。就是說宇宙之一切萬物,本體皆爲真如,平等而無差別,即是本心、佛性、真如。
理事法界是無礙的,爲什麼呢?它是平等相融的。有心就有這個事,有事就有這個心,這是平等相融,互相交攝的。就像這個燈和光一樣,燈體就是心,發出的燈光就是相,光與燈體是分不開的,互相融合,這就叫理事無礙。理與事平等相攝,互相交融,不能相離,稱爲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就是一切法相像心一樣,心能容攝一切,事與事也是互相交融的,大中有小,多中有一,由小中見大,大中可以見小,一中有多,多中又可以見一。一切世界都是這樣的,一切相都是如此,不能把它分開,這就是緣起法。
曉得這些就曉得了緣起法,曉得了緣起法就曉得了一切,事與事也是互相交融的,大中有小,多中有一,由小中見大,大中可以見小,一中有多,多中又可以見一。一切世界都是這樣的,一切相都是如此,不能把它分開,這就是緣起法。
曉得這些就曉得了緣起法,曉得了緣起法就曉得了性空的道理、真心的道理。這就是佛家的修養,佛家觀察問題的方法。
這四種法界就是說一切都是心物融和的現象,是層層無盡的,心胸要廣大,像虛空一樣廣大,就能夠包容一切,就會産生智慧。法界觀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一點,一般哲學是講不到的,佛家境界是很高的。
一般哲學是把心、物完全分開,要麼專門講心,要麼專門講物,這就是什麼多元論、二元論、或者一元論,是分開來單獨看問題的。佛教看問題是從整體來看,講修心,把染汙心轉成清淨心,這是一個過程,這樣達到的目的就是法界緣起,轉識成智。盡管佛教的宗派有很多,但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一個目的。般若講空,唯識講空,心空境空達到真如境界。密宗講大圓滿、大手印,還是講空,最後達到這個境界。所以各個宗派的目的都是一樣。學佛就要把這個中心思想給抓住。
問:唯識中依他起的“緣起”與中觀所講的“緣起”有什麼區別?
答:中觀講緣起,講因緣生法,但具體解釋還是靠唯識來解釋。
中觀,就是般若,在漢傳佛教叫般若,西藏叫中觀。首先是破“執”,破執著,破我執,破法執,怎樣破呢?就是一切緣起,都比喻成夢幻泡影。般若經有十個喻,金剛經是六個喻,一切都是因緣生法,緣起法,緣生法。這就是中觀的思想,至于這個“緣”怎樣講,“因”怎樣講?就得由唯識來講。
唯識是有立有破,中觀講緣起性空,由性空顯緣起,重在破,重在空。當然,這個空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渺渺茫茫的空,是空除執著的“空”,如《金剛經》上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什麼相呢?我相、法相、非法相。我相是執著五蘊身爲“我”,法相是執著一切現象都是實有的,非法相就是執著一切都是空的、斷滅的。這些都要破除,《金剛經》處處都講到這些。
《金剛經》有叁個大題。第一個如何發心,第二個如何降伏其心,第叁個如何生心。
第一個,如何發心呢?就是要發菩提心,其中有大悲心、大智慧心。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大悲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就是大智慧了。發心就要這樣子發心。
第二個,如何降伏其心呢?要無所住,破除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些“相”都屬于我執,由我而引申的,分別我、人、衆生、壽者,是我執。
法相就是執著一切都是實有的東西,把精神的現象、物質的現象都認爲是實有的東西。對于凡夫來說,就是對六塵境界貪戀不舍,攀緣追求、起無明、起煩惱、造業,我執、法執、我相、法相,這就是流轉生死的根本。
第叁個,非法相。執著一切斷滅了,人死了沒得了,沒得因果。這一切,就是斷滅相,這個“空的”要破,它否定緣起法,緣起法是不能否定的。染汙緣起,清淨緣起,唯識講的叁性,第一性,依他起性,就分染的、淨的,你若是不能破除執著,遍計執不能破,我執、法執不能破,你就走的是不能解脫的道路,是墮落的道路。你學了佛,有了信仰,又了解,而且在行動上有行持,就會慢慢轉過來,成爲清淨的“依他”。這樣就會有種子在,種子遇到緣起,就會發生現形。
在六因裏面,有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有心就有心所,都是同時而生起來的。那麼你起了現行,種了因,種一份因就會有一份果,這個果是種子,是潛伏起來的,這就是因果同時。
另一方面,你若真是修定,就會有受用。有慈悲心,同時就有一份慈悲的受用,就把瞋心一分分斷了。一分斷了就一分證真,這就是修道位。修道位從初地到十地,分分證分分斷,證一分真就斷一分煩惱,所以就叫因果同時。比如說現在你聽到我的話以後,你就已經熏習到你的本識中成爲一種種子了,這就同時存在。這個種子對于將來的果來說,種子又是因,將來又有果,那叫異時因果。所以有同時因果和異時因果。
問:請開示分別意識的“識”與唯識的“識”的區別?
答:唯識的“識”通指八個識,各有其作用,而這個分別意識的根根是第七識末那識,我執識,凡是夾著我執在裏面,對一切相分別內外,分別我法,分別能所,其中生起執著,從而就生起“我的就貪,別人的我也要貪”,這個就是虛妄分別引起的。這個分別與正確的觀察是有區別的。學佛以後,有正知正見,能夠加上定力,臨境不迷,就會善于觀察,這就不叫分別,作用就轉過來了,由染汙種子轉成了清淨種子,積累多了,慢慢到了見道位,就是禅宗的“悟”的境界,就能完全轉過來了,變成智慧。這個意識就不叫“意識”了,變成了智慧就叫住妙觀察智。所以這個虛妄分別,要善于對待,若是夾著我執和妄心,就叫虛妄分別;正確觀察,合法合理的,以佛家的觀點來看問題,很冷靜的,有定力的,那不叫虛妄分別。
2003年3月16日講于北京叁學讀書會
正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