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物(名與色)
什麼是心?不是物。什麼是物?不是心。
根據佛教的說法,生命是心和物的結合。心包括了受、想、行和識。物是四大元素的組合,包括了地(固體)、水(流體)、風(動體)和火(熱)。
生命是心與物的組合,老是心與物的失調,死是心與物的分解,再生是心與物的中心組合──當肉體死去後,精神力在一個不同的物質狀態或身體中形成一個新的組合。
心與物的關系,就好像電池與汽車引擎一樣。電池發動了引擎,引擎發動後爲電池充電,這樣的組合,促成了汽車的運行。同樣的道理,物使心作用,心使物活動。
佛教認爲生命不只是物質而已,整個生命過程依靠因果來持續和流動。精神和物質兩大因素組成了小至變形蟲,大至大象,乃至一切衆生包括人類在內。雖然,有些人認爲生命只是物質現象。但是,有些前衛的科學家已經開始接受,心識于物質形成之前,已經是生命的起源這種觀點了。佛教稱這種觀點爲:「再連接的意識」。
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于心和物裏,除了心識範圍和物質現象,再也沒有別的。我們從心與物的範圍裏,認識到沒有「自我」和靈魂的存在。在精神上,我們也不是對一切都有所認識。比如當我們受傷時,感覺到痛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精神。當我們感覺到餓時,不是我們的胃覺得餓,而是我們的思惟。但是,我們的思維並不需要補充食物,卻能引導身體補充食物。這些都是心與物在作用,它們互相的依賴,相互的支援。在我們的生命中,心與物無時無刻的都在作用。透過對心與物的了解,我們洞察到:
一、我們到底是什麼?
二、我們找到些什麼?
叁、是什麼與我們同在或環繞我們,又爲什麼?
四、什麼是我們所欲求達到的心靈目標?
洞察生命的本質後,我們了解生命有如夢、幻、泡、影,即生即滅。一切的生與滅都是因緣的條件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