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第五章 佛學基礎

  第五章 佛學基礎

  叁藏經典

  叁藏經典是結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義,以巴利文記錄的佛教經典。

  其中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佛教的叁藏經典是由親耳聽聞佛陀言說的阿拉漢們所結集的。

  佛陀雖然已經入滅,但是他生前的教誨,毫無保留的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佛陀雖然沒有著書立論,可是他的教義,卻由他的弟子們以超凡的記憶,一代一代的以口頭方式流傳下來。

  佛陀入滅後,五百名上座阿拉漢弟子即刻召集了結集大會,重覆地審核了佛陀的教義,當時,由阿難達尊者誦出經藏,伍巴離尊者誦出律藏。在第一次結集一百年後,當卡拉索喀(alasoa)王朝時,舉行了第二次結集。這是因爲有部分信徒提出要求修改十項戒律(十事非法),但是,遭到上座弟子們反對,他們認爲佛陀所訂立的戒律是完整的,不需要做任何的更動,要求修改戒律的信衆決定舉行另外的結集,這稱爲大衆部結集,這導致僧團的分裂。

  到了公元前叁世紀,阿首咖 (Asoka) 時代,舉行了第叁次結集。在這次結集中,僧衆們對經藏和律藏都發表了意見,也一致的對經藏和律藏做了再次結集。在這次結集後,主持莫噶裏普塔 .提薩(Moggalputta Tssa,古譯: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從經藏中整理出第一部「論」《辨宗義論 》(Atthaatthu),讓信徒們更容易的理解佛陀的教義。上座部通過和接受了論藏(阿毗達摩,Abhidhamma)爲佛教經典的一部分,到這時候,叁藏經典才完全的定了型。

  公元 80 年,第四次結集在斯裏蘭卡舉行,由國王瓦塔噶米尼 .阿巴鴉 (Vattagamn Abbaya) 主持。這是在佛教史上,第一次將叁藏經典以文字記載下來。

  叁藏寶典分爲叁個部分:律藏、經藏和論藏。

  律藏:

  律藏記錄了比庫和比庫尼生活的戒律。它詳細的記載了佛陀所教化的戒律和道德生活的漸次進展。它也記載了佛陀弘法的生涯,也間接的記載了當時印度的曆史、風俗、習慣、藝術和科學等有價值的史料。

  佛陀證悟後的二十年內,並沒有訂立任何戒律。後來僧團逐漸龐大,所帶來的問題也多了,因此,佛陀開始爲僧團製定戒律。

  在律藏中保留至今的五種:

  一、巴拉基嘎 (Pàràjika,古譯:波羅夷)。

  二、巴吉帝亞 (Pàcittiya,古譯:波逸提)。

  叁、大品律 (Mahā-vagga)。

  四、小品律 (Cullaagga)。

  五、附隨 (Parivāra)。

  經藏:

  經藏主要收錄了佛陀在各種場合所講述的教義。其中也包括了佛陀的弟子如:沙利子 (Sàriputta)、阿難達 (ânanda) 和馬哈摩嘎喇那 (Mahàmoggallàna) 等的弘法記錄。經藏是一套非常究竟的經典,佛陀爲了弘揚佛法,將這些教義善巧的加以解說,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和不同性格或理解力的人。

  經藏分爲五大部:

  一、長部 (Dãghanikàya)

  二、中部 (Majjhimanikàya)

  叁、相應部 (Saüyuttanikàya)

  四、增支部 (Aïguttaranikàya)

  五、小部 (Khuddakanikàya)

  小部經藏共收錄了十五部經:

  1、小誦(Khuddaka patha)

  2、法句(Dhammapada)

  3、自說(Udana)

  4、如是語(Itivuttaka)

  5、經集(Suttanipata)

  6、天宮事(Vimanavatthu)

  7、餓鬼事(Petavatthu)

  8、長老偈(Theragatha)

  9、長老尼偈(Therigatha)

  10、本生(Jataka)

  11、義釋(Nidesa)

  12、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

  13、譬喻(Apadana)

  14、佛種姓(Buddhavamsa)

  15、所行藏(Caciyapitaka)

  論藏(阿毗達摩):

  論藏,對一個肯思考的人來說,是重要和有意義的。它包含了佛教所有高深的哲理,與經藏深入淺出的說教方式,剛好成爲一個強烈的對比。經藏中所提出的問題,是屬于個人或衆生。但是,在論藏中不同于這些傳統的名目,我們面對的是一些探索生命本質的名詞,如:假合、名、色等等。在經藏中所記載的是普通的教義(普法,ohara Desana),在論藏中所記載的是究竟的教義(對法,Paramattha Desana)。

  在論藏中,每一件事物都加以詳細的分析和說明,因此稱爲分析的教義。

  論藏中包含了四種有關于生命終極的究竟法 (Paramattha), 它們是:心法(Citta)、心所法(Cetasa)、色法(Rūpa)和涅槃法(Nibbàna)。這四種究竟法,對衆生進行了細微的分析和詳細的解說,一切都是因緣條件和四大的假合。最後,它更將所有有關于達到終極目標的方法和細節都加以更詳細的分析和解釋。

  論藏包括以下七部經典:

  一、法集論(Dhammasaïgaõã)

  二、分別論(Vibhaïga)

  叁、界 論(Dhàtukathà)

  四、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

  五、論 事(Kathàvatthu)

  六、雙 論(Yamaka)

  七、發趣論(Paññhàna)

  另一種對叁藏寶典的分類法是根據佛陀的論說,而分爲九類(九分教):

  一、契經(Sutta):散文體,是佛陀在各種場合宣說的各種長、中、短的經文、如:《祝福經》(Mangala Suttaü)、《寶經》(Ratana Suttaü)和《慈心經》(Metta Suttaü)等。律藏的全部經文都屬于這個體裁。

  二、重頌(Geyya):以散文體的論說于前,偈頌結尾,有重新宣示之意。如:《相應部經》等等。

  叁、記說(Veyyàkaraõa):即廣分別說,整部論藏都屬于這類,在叁藏中除了其它八類外,都全部屬于這類。

  四、偈頌(Gàthà):詩偈體,全部經文以詩偈誦出。如《法句經》、《長老偈經》、《長老尼偈經》等。

  五、自說(Udàna):是佛陀即興發表的言說。這類經文一部分收錄在《小部》 中。

  六、本事(Itivuttaka):共有一百一十二部經。每部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爲開始。也是《小部》十五部中之一。

  七、本生(Jàtaka):收錄了五百四十七個佛陀自說過去世因緣的故事。

  八、稀有法(Abbhuta dhamma):解說一切絕妙稀有的事,如:《稀有法經》(《中部》第 123 經)。

  九、方廣(Vedalla):意義方廣大的經文,如:《大毗陀羅經》(《中部》第 43 經)、《毗陀羅經》(《中部》第 44 經)、《正見經》(《中部》第 9 經)等。這些都是佛陀回答發問者而令他們充滿法喜的經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