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兩大部派
一個真正的佛教修學者,不應該執著于任何宗派。
佛陀入滅後數百年,已出現十八個不同的部派,有各自的不同觀點。這些不同的部派,基本是因爲對佛法有各自不同的闡釋而成立的。過了一段時期,這十八個部派逐漸的合並成爲兩大部派:上座部與大衆部。今天,極大多數的佛教徒都分屬這兩大部派。
上座部追隨佛陀的教誨,透過自身的努力尋求解脫。大乘佛教則是以圓成佛道爲修行依止。大乘佛教認爲可以透過菩薩行來圓成佛道,對他們來說,菩薩就是未來佛。菩薩爲了悲憫衆生,發願救度衆生脫離苦海,因此延誤了成佛的時機。但是,這種說法並未見于上座部巴利文經典裏。佛陀教誨弟子要認真的看待佛法,只有在真的了解佛法時,才能對它自由的發揮。但是,總的來說,上座部和大乘佛教都隸屬于尊貴的佛陀。
從以下數點,可以看出部派都能達到共識。
一、兩個部派都是以釋迦牟尼佛爲導師。
二、兩個部派都同樣尊崇四聖谛。
叁、兩個部派都同樣實踐八聖道。
四、兩個部派同樣以十二因緣爲基本教義。
五、兩個部派同樣反對有超自然的造物者締造世界和統治世界。
六、兩個部派所接受的無常、苦、無我和戒、定、慧的觀念完全一致。
有些人認爲上座部的思想較爲自私,這是因爲他們尋求自我解脫之道。但是話說回來,一個自私的人能證悟覺悟嗎?兩個部派都接受叁乘思想(正自覺、獨覺和聲聞覺)和菩提(覺悟)。而上座部堅信菩薩只是證悟佛道的前行。只有證悟正自覺的佛陀,才能爲這世間的所有衆生帶來幸福和快樂。
上座部追隨正統的宗教傳統,盛行于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他們以巴利語作爲宗教活動的唯一語言,以達到涅槃,完成正自覺(佛陀)、獨覺(獨覺佛)、或聲聞覺(阿拉漢) 爲最終的目標。但是,在上座部大多數人都以成就阿拉漢爲目標。在斯裏蘭卡、泰國和緬甸的佛教都屬于這個部派。
大乘佛教已經改變了這些古老的宗教傳統。他們以所處國家的風俗習慣和語言從事宗教活動。他們修持的最後目標也一樣是涅槃(成佛)。因此,他們崇敬佛和菩薩(未來佛)。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佛教徒屬于這個部派。西藏和蒙古的佛教徒屬于金剛乘(密宗)。
國際佛教學者稍後終于接受了大乘和上座部的觀點。對曆史而言,上座部成立的曆史最久。上座部以佛陀原始的教義爲依止。在公元前叁世紀,阿首咖時代,斯裏蘭卡接受了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在那時候並沒有所謂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出現比較晚,大約是紀元初。佛教和叁藏經典于叁世紀傳入斯裏蘭卡,當時並沒有大乘或小乘的存在。從這點看來,上座部的存在,較這兩種概念的存在要來得久。1950 年召開的佛教大會,明確的規定對南傳佛教的稱呼,無論在西方或東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在大乘經典裏,也明確的指出「聲聞乘」,在上座部或大乘佛教裏,對這叁乘之一的「聲聞乘」的解釋都是一致的。
不同的部派對佛陀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兩千多年來,並不因此而導致佛教分裂。這體現了佛教徒獨一無二的容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