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見修行的開示
澤仁紮西堪布
我們學佛人需要多了解一些佛法方面的內容,而學習佛法需要聞、思、修。做爲一個居士,盡管並不需要學富五車、遍讀經論,但是一些基本的佛學理論還是要盡量多聞思的,否則我們的實修容易陷于迷惑之中。
佛經中經常提到“叁藏”、“叁學”之類的字眼,我們也經常會聽到或者讀到“見”、“修”、“行”之類的好多佛教名詞。今天,我主要就關于見、修、行的內容簡單講一講。
佛陀一生之中所講的法教內容,包含了經、律、論叁種,總起來說就叫“叁藏”;戒律、禅定、智慧, 就是叁學;智慧也可以說是正見,因爲正確的知見需要通過智慧的觀察來樹立。見、修、行中的“見”要符合佛陀的論藏;“修”要符合佛陀的經藏;“行”要符合佛陀製定的律藏。
做爲一個佛門弟子,要經常問問自己,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有沒有符合佛陀的叁藏或者叁學?我們有沒有開始進入見、修、行?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可以說你算是一個佛門弟子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就只能說你勉強算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不一定是個修行人,更談不上有什麼實修的成就了。
下面我們先來講一講什麼是“見”。
那什麼是“見”呢?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各自的生活就出自于你的各種見地。
比如,你認爲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好的、你認爲那種信仰是不好的,你信某種神道,或者你什麼也不信,甚至,你對于男女相貌的看法,其實無一例外都來自于你的見地,這些都是“見”的一種。
我們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就是一種見解或者見地,大部分來自于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以及長大後從報紙、新聞、雜志、書籍等各方面收集到的信息,再加上自己周圍長輩親友的影響等等,逐漸形成了一種你的生活態度,這些都是“見”。
簡而言之,無論你接受的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你的種種思想行爲都是建立在這些“見”的基礎上的。
擁有正確的見地非常重要。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有著諸多可能,因爲你走上不同的道路,會抵達不同的終點,而“見地”會決定你選擇的道路是什麼,所以,如果出發點不對,你所要去的方向肯定就跟著錯了,那你選擇的路就是歧途。
做爲凡夫,我們的出發點都來自于深重的“我執”,貪、嗔、癡、慢、疑等五毒,無一不是出自我執,尤其是“疑”,疑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邪見”。
在般若經中講:凡夫走的路線都是顛倒的。比如,把無我認做有我;把不淨的認爲清淨;把無常認做有常;把痛苦的當做快樂。
輪回的本質是痛苦的、無常的、變化的,可是我們很多所謂的修行人卻沈迷在短暫的享受中毫不自知,這根本不算什麼修行,修行人是時刻要觀修無常的,這樣我們才能時刻警醒,保持精進的狀態,不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我們的快樂享受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騙局,都是相對上來說的。在你特別困的時候,能美美地睡上一覺,你就認爲很幸福,但天天讓你睡,那就是一種痛苦;肚子餓的時候,能吃飽是幸福,但是吃飽了還讓你繼續吃,再精致的美食你都無法下咽······
昨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明天未必還屬于我們,曾經的海誓山盟,到明天可能就已經勞燕分飛了,曾經的高官厚位,明天可能就成爲牢獄之囚······
昨天我蹚過的那條河,今天再過時,還是它嗎?
而且,我們所執著的一切都無時不刻在發生著變化,拿我們的身體來說,細胞在不斷分裂更新,每過二十八天,全身的細胞都基本上全部更新一遍,那麼二十八天之後的你還是你嗎?
你又在哪裏?你的眼睛、手臂是你嗎?如果是,那麼失去它們之後的你還是你嗎?······
諸如此類,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顛倒夢想,如果以顛倒的見地做爲出發點,走上的路就一定不是佛教徒的道路。
所以,概括來說,見解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方向。我們這裏所說的“見”,也是一種方向,指的是對于“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之類困擾人類的問題,以及大到宇宙人生的一種看法,這種來自于佛教的“見”,我們稱之爲“正見”。
下面來講講“修”的內容。
修的含義非常深廣:念經持咒是修、打坐禅修是修、調整我們的身語意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是修、在生活中改變對他人的態度也是修······
在這裏,我們要講解的“修”主要是實際的禅修。
在具備了正見的基礎上,我們要進入實修的部分,因爲,我們所掌握的理論要在實際禅修中去檢驗並運用它。
進入禅修時,最好做一些基本的准備工作,盡量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遠離喧鬧的人群以及日常生活中紛雜的事務,這樣能給心的安定創造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
找一個合適的坐墊很重要,坐墊要盡量舒適,稍微柔軟一些不要太硬,禅修時房間裏面不要燃香,也不要點燈燭,光線適中。前方可以挂一幅唐卡,也可以安置一尊佛像,這樣的話,同時最好擺放一些供品,如果不放置佛像,可以僅僅放一朵藍色的花,大小約叁寸就可以。
安坐的時候,以七支坐姿來安坐。好多人會說雙盤太難了。其實,能否雙盤並不是特別重要的,散盤、單盤都可以,不一定非要雙盤。
坐下來的時候,身體要端正,脊柱直挺,臀部靠腰椎的部分稍微外凸一點點,這樣就能夠保持脊柱自然的彎曲弧度,整個脊柱的壓力就沒有那麼大了。
雙肩放平,稍微向後打開,手肘下沈,有下墜感,手可以交疊自然放在腿上,稍微收一下下颌,這樣頸椎自然拔起,牙齒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輕抵上颚,眼睛不要全部閉上,但也不要圓睜,眼皮遮住半個眼球最好,注意力放在前方的對境上,眼球保持不動。
眼睛如果全部閉上,容易陷入昏沈,如果全睜著,又容易放逸,所以,半睜半閉是最好。剛開始禅修時,眼睛長時間不動就容易流淚,即便如此,也要順其自然流下,不要企圖去擦拭,也不要過多關注它來分散自己的專注力。
這樣的禅修,對于初學者來說,時間不要太長,每次五分鍾即可,否則,一旦腿酸腳麻或腰疼的厲害,容易對禅修産生畏難和抗拒的心理,很可能就再難生起對禅修的興趣了。
禅修的時候,當你逐漸安靜下來,保持專注于對境的狀態時,就會有了初步的禅修體驗,會發現我們的念頭幾乎沒有一刻停歇,其實,那些念頭本來就有,只是當我們心態散亂的時候,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體驗到了這些念頭的來去,說明你在提高自己的專注力方面有了初步的進展。覺察到了念頭以後,不要試圖去驅趕它們,任由它們來去即可,你只需要在專注力轉移到這些念頭時,及時回到你所專注的對境上,不要嘗試各種努力,你的任何努力都會分散你的專注,所以,發現了念頭的轉移,只需及時回來即可。
接下來,你的禅修體驗還會經曆幾個階段,然後,你的心越來越專注,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深寂······直到念頭完全止息,就到達了寂止的狀態。
禅修的時候,不要急功近利,我們可以慢慢來延長禅修的時間,從五分鍾到八分鍾,到十分鍾、十五分鍾、到半小時······直到能保持很長時間的專注狀態,這樣,我們自心的定力會逐漸增長,身體的不適也會逐漸消失。
對于利根者來說,到達定的狀態可能並不需要長時間的禅修,而且在行住坐臥中,能夠隨時隨意進入定境,但對于目前仍是愚鈍凡夫的我們來說,循序漸進是必要的一個過程。
禅修的目的是爲了增加我們的定力,只有定力增加,我們對自心的掌控能力才能夠增加。我們往往認爲自己就是自心的主人,但是我等凡夫的心就像一頭瘋狂的大象,根本不聽我們的指揮,其實,在狂野雜亂的心的面前,我們根本無能爲力,並由此造作了很多惡業,所以專注力和定力是我們必須要練習的,在寂止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看到自性的明光,證悟無我的智慧。
在寂止的基礎上,結合已經具備的正知正見,我們再來進行勝觀。
勝觀時,要有“無我”的空性正見,在此基礎上思維諸法無我,觀修空性,才能最終開啓我們的清淨智慧,也就是無我的智慧,無明的煩惱和習氣才能夠連根拔除,那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關于勝觀的具體觀修方式,在這裏我就不展開講解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我翻譯的《叁現分》一書中去了解。
另外,從字面上來講,“修”還有修正、修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做實際的禅修,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保持在座上修定時的狀態,盡量減少自己的貪欲以及分別執著,這也是“修”,也非常重要。但是,今天我們所講的“修”,是以禅修爲主的內容。
下面講講“行”。
“行”指的是在生活中踐行我們所接受的正見、踐行我們禅修時的體悟,也就是用佛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爲。
在這裏,我們從持戒的方面來講解“行”的含義。
對于很多人來講,一聽到持戒這個詞,就首先想到類似孫悟空的緊箍咒之類的東西,覺得持戒就是要用很多教條去束縛自己。有很多人在皈依的時候,都會問到一個同樣的問題:師父,我皈依後還能吃肉嗎?還能抽煙喝酒嗎?因爲,人們往往下意識地對自己可能會被禁止的事物産生留戀,隨之而來的就是莫名的恐慌。
不管你目前工作和生活的狀態如何,當你面臨一個新的選擇時,無論去向是否能改善你目前的狀態,恐慌心理是人們面對改變時的一個常態。
趨吉避凶,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的,誰也不希望自己面臨險境。但是,問題是由于貪嗔癡,我們的所作所爲未必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吉祥,你如果想要幸福吉祥,首先就要知道什麼是不幸福不吉祥。
同樣的,持戒不是硬生生地讓你舍棄自己的習慣,而是首先告訴你,做爲一個想要得到解脫並利益衆生的人,什麼能幫助你達到這樣的目標,什麼是能障礙到你的。
簡而言之,持戒就是行善斷惡。
十惡業有哪些呢?屬于身造作的惡業有殺生、偷盜、邪淫叁種,屬于語造作的惡業有妄語、兩舌、绮語、粗語四種,屬于意造作的惡業有貪、嗔、邪見叁種,這樣一共有十種。
和十惡業對立的反面就是十善業。
知道了這些,就知道了我們持戒的方向。
修行人分在家和出家兩種,對于諸位在家的人來說,你可以選擇的持戒方式有:持不殺生一戒的一戒居士、兩戒居士、多戒居士、五戒居士或者圓戒居士、梵行居士。其中梵行居士完全斷除了男女之事,是居士的最高戒行。
做爲學佛人,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持戒,我們可以從一戒開始,慢慢體會持戒給自己的身心帶來的變化,再選擇受持更多的戒。所以,學佛受戒並不是強行禁止你的什麼行爲。
持戒是下世得到人身的重要保障,如果不持戒,僅僅做布施等善行也未必就能得到人身,你可能會成爲一個猴子,空守著整個山洞的金銀珠寶而無法享用,更不用說什麼從輪回中解脫的事了。
而人身是難得的,六道之中只有暇滿人身才能夠有修行的機會,才有機會從輪回的牢獄中逃離出去。如果你對輪回中短暫的享樂無法割舍,就無法生起逃離輪回的心,如果你想逃離,沒有人身也根本辦不到,如果你想得到人身,不持戒就根本是妄想。
所以,持戒是無論如何都要引起重視的一件事。我們平時所說的叁學:戒、定、慧,就是從輪回中逃離的方法,也是一個次第修學的過程,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而智慧是我們最終成就佛果的兩個條件之一。
持戒簡單來說,就是行善斷惡,行持善業,讓自己的身口意逐漸規範到佛陀的法教當中,生活中的持戒,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改變。
無論持戒還是其他善行,一定要謹慎世間八風的染汙。比如,當你持戒精嚴的時候,你有可能會心生傲慢,對戒律松弛的人瞧不起並輕視對方,而如果他人比自己持戒好,你可能又會心生嫉妒,去造作誹謗的惡業······
所以,我們的修行,要警惕世間八風的侵擾。無論你看起來如何像一個特別好的修行人,一旦落入八風之中,就成了輪回的因,根本無法脫離這個大苦海。很多人把持戒等善行當做對別人的要求,總是在用這些考量著他人的修行,很少回頭觀照自己的內心,很少去用對待別人的嚴苛去要求自己,所以,時刻要警惕我們的起心動念。
如果說我們衆生是得了各種疾病的患者,那麼佛陀就是大醫王,佛陀的法教就是治病的良方。
我們如果希望自己的疾病盡快康複,肯定會無條件地謹遵醫囑。對于醫生尚且如此,對于佛陀這樣的大醫王更要生起無上的信心。遵照佛陀的法教信受奉行,不僅能給我們現世帶來好的心態,得到暫時的安樂,更能使我們最終得到究竟的佛果。
佛陀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他以凡夫的形象示現在這個娑婆世界,是爲了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告訴我們,他所踐行的道路是真實無誤並且能夠到達彼岸的。他不需要人們把他做爲一個神去頂禮膜拜,他只是告訴我們,通過了解輪回的痛苦和過患,通過行善斷惡,通過培養對所有衆生的慈悲心,通過解救所有衆生脫離痛苦的無上發心,我們每一個衆生也能像他那樣得到圓滿的果位。他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了我們,還爲我們畫好了不同的去向那個目的地的路線,你要不要去,打算怎麼去,完全看你的選擇。
在這個社會上,好多人會說:“我是信佛的”。其實,我們不是信佛的,我們應該是學佛的,學習佛陀的法教,學習脫離輪回苦海的方法,學習解救和我們一樣沈溺在這個輪回中的衆生······
見、修、行當中包含了佛陀的一切法教,我們今天只是一個簡單的概括,如果我的講解能夠讓沒進入佛門的人生起了解佛法的興趣,能夠讓初學者走上正途,能夠給路上的道友提起警醒,那麼今天的時間就真的沒有浪費。
今天是一個殊勝的日子,這也是一個殊勝的緣起,我們有緣相聚在這裏,一起通過分享佛陀法教的方式來紀念我們偉大的導師,是再好不過的了。
最後,我們一起來把聞思佛法的功德做一個圓滿的回向。
上師2012年11月開示于北京八大處
《關于見修行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