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
禮 贊
恭敬頂禮具足大悲至尊諸上師足
乘上善業福慧資糧車 行走廣大知識虛空中
精通無量事業之光芒 太師虛空寶物護佑我
一切不淨靡亂之顯現 禅定體驗善巧已淨治
度過遍處清淨顯現之 無比諸佛護佑諸衆生
阻擋染汙輪回之大河 定持清淨純潔之太陽
永恒享用大樂之甘露 瑜伽自在足下我頂禮
他所教授經續之精華 一切佛陀唯一之途徑
薩迦一切至尊之見解 聆聽前行實修之教言
此乃叁世一切如來唯一的途徑,是佛陀所有甚深之經典、經藏與續藏的精華,是至尊大瑜伽自在所教導的原則,是所有智者的訣竅,是照亮所有經續的明燈,是沒有福報者所難以理解的知識,是進入涅磐之城的階梯,是完全淨妙空性禅定的自性。
一,是含有道果言教珍寶的教授
二,是含有果與道的教授
叁,是知一而知全的教授
四,是能把過患轉爲功德的教授
五,是能把障礙轉化爲成就的教授
六,是籍由了悟禅定來消除禅定障礙的教授
七,是籍由了悟障礙的緣故而消除其魔障的教授
八,是了解如何將過患轉化爲功德,並且利用障礙轉化爲成就的教授
九,是了知無顛倒的叁藏經典真正本質的教授
十,是有如點石成金的教授
十一,是如滿願如意寶珠的《金剛乘根本論頌》的教授。
以上是所講的和所修的法,所包含的內容有:
1、講法用竅訣來講
2、依此教授來修持的方法
3、瑜伽實修者利用十種秘密結合並且對具法器的弟子作有益的教導。
第(1)分包括:所講、能講和如何講。
所講:包含十一種甚深的道果之教授
能講:指的是用四正量和四種耳傳來講
(四正量就是:「聖教量」、「傳記量」、「師訣量」和「覺受量」。
「聖教量」,即如來實語之經教;
「傳記量」,即諸論師根據經教結合實際經驗之記載,稱爲論藏;
「師訣量」,即在修持中要遵循上師密訣指點;
「覺受量」,即修行者在實修中的感受和證驗;)
(四耳傳是指:從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曆代祖師的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稱做「四耳傳」。
四耳傳,即:
1、灌頂之河不絕
2、加持之傳承不絕
3、教授次第無誤
4、以虔誠盈滿自心
1、灌頂之河不絕
指入壇城進行灌頂,授叁昧耶戒,
開示見宗,傳授教敕。所謂灌頂之河不絕,即在因、道、果叁時中,上師不斷授受灌頂,弟子不斷授受灌頂,使灌頂之河不絕。授受灌頂是一切功德之源和道之根本。因此極重戒律,就授受灌頂有叁律儀,在密乘中尤其注重叁昧耶戒,對此有許多詳密的戒規。
2、加持之傳承不絕
指與尊聖金剛無我母之加持等教誡相關的各種加持。
3、教授次第無誤,可區分爲二:
(1)依教授義理爲主,所诠之次第不誤,即依次無誤而正確指點,從尚未擇師、授受灌頂,到尚未傳授經教、教敕間之次第。
(2)依言傳經驗爲主,能诠之次第不誤,即各種驗覺證悟,自本性依次第而無誤相續生起.
4、以虔誠盈滿自心,即如是各種驗覺證悟自本性生起之時,對上師、佛、教授生起無法動搖之虔誠信。如若彼等與四量和合,虔誠盈滿彼之自心,即爲驗覺量,依憑彼等成爲他叁量。)
如何講:利用四正量來講完整的言教和利用四種耳傳來特別抉擇金剛乘一切道的意義。由于這些在要典《道果釋論》中也有長篇的解釋說明,我們也應該要參考。
第(2)引導弟子的四種方法分爲:
1依據《金剛乘根本論頌》教授的引導
2六種要點的引導
3十一種要點的引導
4叁種根器的引導
依據《金剛乘根本論頌》教授的引導:偉大的薩迦巴(薩千貢嘎甯波)在他所著的《道果總擴要義》中這樣講:
“製定基礎真道斷戲論,
層次·發揮功效除障礙,
包含樹立見解與成就,
此乃七種要義以抉擇。”
以七種的要義來抉擇或包含前行和正行的內容上,偉大的聖者紮巴堅贊進一步的說,具有信心和服從上師的命令者,想得到基道果的完整教授的話,首先應以叁現分來引導,然後再以叁密續來引導,因爲金剛乘的全部教授都包含在叁密續當中。所以,一個人應該依照此(叁現分;叁密續)來修持。”
第一篇 前行
信心與皈依
第一章 信心
信心分爲叁個部分:信心的重要性,什麼是信心,修持信心的方法。
一 信心的重要性
接受叁現分引導的弟子必須要具足信心的,因爲在《十法經》中雲:
“無信心之人,不生諸善法,
如種被火焚,青芽豈能生?”
如果有人缺乏信心,那麼所有功德的基礎就不存在,因此,他將不會尋求解脫之道。對于這樣的人,他無法得到諸佛的功德,也無法得到上師與叁寶的加持。因此,對于修持佛法而言,具有信心非常重要。
如在《寶燈經》中雲:
“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除疑度脫諸瀑流,信能表喻妙樂城,
信無濁穢今心淨,能今離慢是敬本,
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二 什麼是信心
在《俱舍論》中這樣解釋:“如果有人問信心是什麼,信心是對因果、業報和叁寶有勝解信、現求信和清淨信。”
具備此叁種信心者,不會因“四去”而遠離佛法,四去指的是:愛好故去、嗔恨故去、怖畏故去以及無知故去。
不因此四種原因而遠離佛法者,是不會因爲魔障而抛棄信心的。
愛好故去,意思是,因爲貪愛的原因而遠離佛法。但是如果我們由于了知貪愛的過患,即使得到如同國王一樣的財權,也不會因此而遠離佛法。如彌勒怙主教導:
“輪回無常之快樂,凡夫無法得亦尋,
尋求究竟解脫者,放棄國王之財權。”
嗔恨故去,即因爲嗔恨而遠離佛法。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
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
由于了知嗔恨的過患,我們不會遠離佛法,因爲如果由于嗔恨而抛棄追尋解脫輪回,那麼,我們傷害的不是自己的敵人,而是我們自己。
畏怖故去,即因恐怖而遠離佛法。即使有人說:“如果你修持佛法,就會失去生命和一切財富。”我們也依然不會放棄佛法,因爲我們了知此生的痛苦和恐怖,比起在地獄中或者其他惡道中的痛苦,不及其萬分之一。如在《入菩薩行論》中雲:
“縱使天非天,齊來敵對我,
然彼也不能,擲我入無間。
強力煩惱敵,擲我入獄火,
須彌若遇之,灰燼亦無余。”
無知故去,即因無知而遠離佛法。如在《入菩薩行論》中雲:
“身疾所困者,無力爲諸業;
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我們應該了知,不知道如何取舍,正是造成墮戒的原因。
如果我們能像善財童子依止吉祥生和吉祥慧女那樣依止善知識,同時能閱讀經典,了知一切善惡,就不會遠離佛法。如在《入菩薩行論》中雲:
“應如吉祥生,修學事師規,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關于如何依止善知識,在《華嚴經》中的吉祥生傳一品經文裏,有比較詳細的敘述。吉祥生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之一的善知識。在那段經文中,記載了善財童子參訪吉祥生與吉祥慧女,他們告訴善財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識。善財童子依教參訪了很多善知識,進入彌勒菩薩的秘密壇城,最後又依文殊菩薩通達所有法門,善財童子因此而贊說了依止善知識的無量功德。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應該依照經中所說的原則,不畏一切苦行,滅除所有邪見、違緣,如法地修學事師法。善財童子依止過的善知識中,有各種各樣的顯現,比如勝施婆羅門顯得癡心非常重;還有甘露婆王,他以魔王的方式示現,有極大的嗔心;還有婆須密多,她以妓女的形象示現在世間。如果我…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