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15

  ..續本文上一頁種,造各種衆生,

   漂泊于輪回,業網乃極大。”

  也許有人會問:“假如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爲什麼我們看到一些造作過惡業的人,在此生中享受著極大的快樂呢?”這種快樂的享受不是此生的業報,而是他們前世的善行在此生的成熟。他們此生所造惡業的果報將在來生受報。更進一步的說,某些造作過極大惡業的人卻享受著比他人更多的福報,這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示:這個人此生中所犯惡業的巨大力量,使他本來可以在未來世繼續享用累積的善業的果報(順後受業),卻在此生耗費殆盡,接下來將只有痛苦的業報。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尼歐王國的故事。依照此故事的傳說,尼歐國是充滿罪惡的,有一次連續下了七天的米雨和珠寶雨,但最後卻下了七天的沙雨,並淹沒了這一切。同樣的,假如一個實修善業的人在忍受著諸如疾病等等的折磨,這並不是此生善業的果報,而是前世惡業的成熟果報。一個從事極大善業的人比其他人受更多的苦,也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啓示:因爲此人所有過去世惡行的果報,本來會在未來世繼續嘗受,但卻在此生由于所作善業的巨大力量,在今生就已耗盡,從今以後,他將不再嘗受痛苦。如在《金剛經》中雲: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

  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以,假如一個真正實修佛法的人,遭受到像那樣的痛苦,不會認爲這是不公平的,反而會爲此而感到高興。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所以,假如有人對因果有很大的信心,並且如法地來取舍善惡,那麼他是肯定有把握不會墮入惡道的。如聖天論師所說:

   “世間之正見,何者已具有,

   此人千劫中,不墮叁惡道。”

  以上所講的大乘和聲聞乘共同的引導之道,至此講完。

  

第二章

  

覺受見的教導,爲了産生增上意樂心

  《金剛乘根本論頌》中提到:瑜伽修行者達到禅定的狀態中才能有覺受的顯現。這部分內容分爲兩個部分:

  一 實修直到共同的體驗在自己的心相續中生起;

  二 不共的體驗將在金剛乘的修道中獲得,因此而歡喜。

  一實修直到共同的體驗在自己的心相續中生起

  一般的瑜伽修行者具有共同的禅定,共同的禅定狀態中具有共同的體驗。一般的瑜伽修行者指的是修行波羅密乘(顯宗)的人。共同的禅定指的是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共同的體驗指的是能産生一種毫不自私的、爲一切虛空法界衆生的利益幸福而努力實修的心。讓這些體驗生起在自己心相續中的方法,分爲叁種:

  (一),觀修利益他人的慈心;

  (二),觀修他人脫離痛苦的悲心;

  (叁),觀修爲了利益他人、願證佛果而發的菩提心。

  

  

(一)慈心

  觀修慈心的原因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我們應該要努力追求抛棄痛苦自性的輪回,而進入到如同火燒爲灰燼一般的狀態,聲聞緣覺的無余涅磐中嗎?”答案是,不是的。我們抛棄無始以來如母親一般的衆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脫,就好像兒子看到母親被河水沖走時,自己有能力去救她卻反而毫不在意地站在岸邊。這樣不知道報答母親的恩德,會讓我們很慚愧,甚至成爲他人的笑柄。如在《弟子書》中所說:

  “諸親趨入生死海,如同沈沒大水中,

   易生不識而舍棄,自脫無愧何過此?

   嬰兒初生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

   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舍?”

  同時,至尊紮巴堅贊在他的歌集中雲:

   “自求解脫實無益,叁界有情皆父母。

   若將父母滯于苦,追求己樂豈無愧?”

  也許有人會問:“盡管事實如此,但是因爲對自己的愛勝過對他人的愛,更何況生命是短暫而無常的,得到暇滿人身的機會又那麼難得而稀少,努力從這個世界追求自己的解脫不是很合理嗎?”不是這樣的,聲聞緣覺的證悟是不究竟的,自利沒有斷證圓滿,利他事業不廣大,這樣的證悟就像不良的工藝,很難修改,最終還得要耽誤很長的時間才能證悟佛果。這不是智者們應該努力追求的。

  不以難得的暇滿人身去追求究竟的證悟,卻反而去追求不究竟的解脫,這樣的人是非常愚癡的。有人也許會認爲修持大乘是困難的,但是修持小乘同樣也是困難的。其實,修持大乘並不難,因爲我們所要搭乘的(交通工具)和要走的道路都是舒適而易載的。所有衆生都是我們修道上的助緣,因爲一切遠離安樂的衆生都是能讓我們升起慈心的助緣;一切在痛苦中的衆生都是讓我們升起悲心的助緣;一切貧困的衆生是讓我們修布施的助緣;一切傷害我們的衆生是讓我們修忍辱的助緣。因此,就如諸佛是我們修道路上的導師,衆生就是幫助我們實修菩提的友伴。所以我們應該如禮敬諸佛一般去尊敬衆生。如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衆,豈有此言教?”

  因此,我們應該愛衆生就猶如母親愛她的子女,我們應該努力從內心深處來觀修慈心。

  觀修慈心的功德 我們在一刻中觀修對衆生的慈心所集聚的功德,勝過一天中供養千億諸佛的功德。如在《月燈經》中所說:

  “雖供無量盡其多,鋪遍諸刹俱胝數,

   一切佛前做供養,不及慈心之一分。”

  如果我們傷害或者幫助衆生,就是傷害或者幫助

  佛陀。因爲佛陀是衆生的主人。如在《入菩薩行論》

  中所說:

  “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

  “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

  “大悲諸佛尊,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衆生?”

  觀修慈心的本質 如下:以衆生爲觀修的對境,升起希望衆生具樂及樂因的心。月稱菩薩這樣說:

  “與衆生利益,是名爲大慈。”

  觀修慈心的方法 觀修慈心,應該這樣:首先,觀修對親人的慈心,因爲對他們比較容易升起慈心;其次,觀修對敵人的慈心,因爲對敵人升起慈心比較困難;最後,觀修對一切衆生升起慈心。

  1觀修對親人的慈心,應該這樣循序漸進:(1),以母親爲觀修慈心的對象;(2),摻入對其他親人的觀修;(3),摻入對一般衆生的觀修。

  (1)以母親爲觀修慈心的對象 應如是觀修:a憶念母親 b憶念母親的恩德 c思維當報母恩。

  a憶念母親 不論親生的母親仍然健在還是已經往生,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內心憶念母親的外貌,如她的容貌等等,回想母親疼愛自己的行爲,在自己心裏強烈地憶念:“這就是我大恩的慈母。”

  b憶念母親的恩德

  (a)憶念母親給予我們此生身體和生命的恩德;

  (b)憶念母親教導我們取舍是非的恩德;

  (c)憶念母親爲了教養子女必須忍受種種痛苦的恩德

  (a)憶念母親給予我們此生身體和生命的恩德

  母親當初懷我足九個月,懷孕中母親滋補食物營養,做一切可能對我有益的事,並且盡可能避開那些可能對我有害的飲食和行爲。母親如此辛苦地生下我,使我具足暇滿人身,所以母親對我真的是恩重如山!

  在憶念母親給予我們生命的恩德時,我們應該想:“被生下後,我的身體不能照顧自己,我的語言不能和別人溝通。我的理智還不能分辨取舍,所以我無助地像一條蟲子。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母親非但沒有讓我自行滅亡,反而以慈愛的心來疼惜我、以慈愛的眼神來看護我、以好聽的名字呼喚我、以雙手來擁抱我。她以口喂食,以雙手清除我的汙垢,用她的體溫來溫暖我,喂我喝香甜的奶,保護我免于接近水、火、斷崖的危險,護衛我,不讓我受到冷熱的傷害,一瞬間也舍不得離開我,就像細心照料她那跳出來的心髒一樣來護佑我。”

  (b)憶念母親教導我們取舍是非的恩德

  當我生活還不能自理的時候,是母親教會我飲食,當我蹒跚學步的時候,是母親教會我走路,當我還不會講話的時候,是母親教我呀呀學語,母親教會我認識所有的大小事物,所以我們應該這樣想,母親教會我對無數事物的取舍,她真的是我大恩的母親!

  (c)憶念母親爲了教養子女必須忍受種種痛苦的恩德

  母親不顧她自己的一切,卻擔憂我可能會生病、死亡、比不上別的孩子,因此,她不惜去求蔔、問卦、找醫生、爲我消災祈福等等,她做得比我所能描述的還要多。爲了照顧我,她白天沒有片刻閑暇,晚上不能好好睡眠,她如此辛勤地工作,以至于手腳都皲裂了。至于那些食物和財物,她舍不得自己享用,舍不得給別人,舍不得用在今生她自己身上,舍不得用在她的來生,但是她爲了給我花費,卻毫不後悔,反而還會因此心滿意足。假如母親有權利給予我轉輪聖王的王位,她也不會認爲這很偉大。她總是擔憂我會痛苦,她的心裏只牽挂我一個,她就是照顧我勝過照顧她自己的慈祥母親。不止如此:在此有情世間裏,能聞到叁寶之名都很難得,如果一個人修持正法,他今生將身體安樂,中陰期間心會安樂,來生將步入安樂的道上,並且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安樂。我能擁有這樣修學佛法的機會都是因爲母親的恩德。

  同時我們還要這樣思維:不只是此生,從無始劫以來,她就一直做爲我的母親。而每一次她以如此的慈愛來撫育我的種種恩德也是難以計量的。在無數次生命中,她出生在貧困的家庭裏,以向他人乞討得來的食物和衣服來養育…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