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P16

  ..續本文上一頁我;有無數次,她出生爲漁夫或獵人,以造惡業得來的食物養育我;有無數次,她生爲野獸,爲了保護我而犧牲了生命。如果要收集一切她喂過我的奶水,將像大海一樣多。有無數次,她也當過我的父親,給我提供了食物、衣服、財物等等。她也曾做過我的兄弟和親戚,並且相互給予了深愛,舍不得分開時流過的眼淚,如果要收集起來,也將像大海那麼多。即使我用多劫的時間來講述母親對我的慈愛和幫助,也無法完全講述。即使我將整個南瞻部洲裝滿黃金來給她,也不足以報答母親對我的恩德。佛經中雲:

  “何者曾爲我之母,無始劫來以至今,

   母親育我之奶水,四大海水難比擬。

   何者曾爲我之父,父親贈我象與馬,

   超越梵天之高度,一切有情恩如是。”

  c思維當報母恩 如果我不報答對母親不可思議的深恩,那我豈不是一個最惡劣的人嗎?我應該努力以恩德來報答她的恩德,以利益來報答她對我的利益。什麼對她最有益?如果她能得到樂及樂因,她將得到最大的利益,而這是她現在最缺乏的。

  因此,如果我的母親能得到樂及樂因,那將多好啊!這樣的心態即爲願望。

  此外,我應該想:我將使她得到樂及樂因。由此而生的心態即爲發心。

  另外,我應該想:希望事情如我所願(使母親得到樂及樂因),由此産生的心態即爲發願。我們應該盡量觀修以上這叁種心態。

  最後,我們應該這樣觀修:我沒有能力使母親得到樂及樂因,誰才有這樣的能力呢?只有上師和叁寶才具有這樣的能力。如同一位手臂殘廢的母親,爲了救被大水沖走的兒子,向他人呼喊求援那樣,我們應該祈請上師叁寶護佑我們的母親具有樂及樂因。經由這樣的練習,我們才能對母親真正升起慈心。

  (2)摻入對其他親人的觀修

  我們應該逐步的將其他對自己很慈愛的親人,如父親和其他親戚,也摻入觀修的對境中。我們應該憶念他們的一切恩情:此生對我種種的照顧,過去的生生世世中,他們也曾做過我的父母利益過我,保護我使我免于受到傷害,因此,他們對我是非常慈愛的。

  我們思維必須要報答他們的深恩,將上述對母親的觀想,同樣運用到此觀修中來,直到對他們生出與對自己母親一樣無別的慈愛。

  (3)摻入對一般衆生的觀修

  我們應該憶念和我們在食物和財富上有關的鄰居及其他人,並且心裏這樣想:在此生他們已經直接利益到我,而在生生世世中,他們也曾做過我的父母。這樣來觀修,就如同上述對母親的觀修一樣。

  2觀修對敵人的慈心 要把慈心的觀修對象擴展到讓自己生起嗔恨心的對境,例如傷害過自己的敵人和魔等等。並且要這樣來觀想:在生生世世中,這樣的敵人和魔也曾做過無數次我的母親,每次她都對我有很大的利益,保護我免于受到傷害,而我卻未曾以恩德報答他們對我的的恩德,以利益報答他們對我的利益,所以,他們都成了我的冤親債主。因此,就像一個欠債者被逼迫還債時,總會認爲他的債主是在胡言亂語,同樣的,我會認爲逼迫我償還前世之債的人就是我的敵人和魔鬼。因爲我們的心都被業力和煩惱所蒙蔽,在生死的轉變中,我們不再認識對方,而將對方視爲傷害自己的人,或者被自己傷害的人。我們的心因此受到欺騙,不具本有的自由心性,雖然是我們很親近的親人,卻彼此互相傷害。因此,存在于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如畢哇巴大師所說:

  “冤親債主曾爲母,多生利我今如狂,

   乃由業力牽引故,忘失宿世母子情。”

  因此,我的冤親債主不但在生生世世中利益過我,甚至現在,當我內心充滿傲慢行爲狂亂的時候,他幫助我消除傲慢、進入佛門,以如此種種的方式來利益我。所以,我必須毫不做作地發自內心地來報答他的恩德。如在經典中所述:

  “敵人及親人,煩惱之對境,

   等同善知識,居處皆安樂。”

  如果我們如此觀修,也無法升起慈心,反而不斷升起嗔心,想去傷害自己的敵人,這時候,我們應該想起曾講過的因果關系中嗔心的過錯。所以,我們應該這樣來思維:“如果我不能調服自己的嗔恨心,那麼外在的敵人再怎樣努力也調服不完;如果我能調服嗔恨心,那麼所有外在的敵人將不複存在。”如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到:

  “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

   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

   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

   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3觀修對一切衆生升起慈心 要將慈愛擴展到對待一切衆生,如在《普賢行願品》中所說: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如同虛空的無邊無際一樣,衆生的數量也是無邊無際的。在無窮盡的衆生中,沒有一個衆生不曾做過我的母親,無數次,他們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每次他們都以無比的慈愛來保護我免于受到傷害。但是由于我的心被業障煩惱和生死流轉所蒙蔽,我不能了知他們曾經做過我的父母,現在我對他們不聞不視是不對的,我應該盡自己所能,以慈愛來報答一切衆生的恩德,以利益他們來報答他們對我的利益。那麼什麼對那些如母衆生最有益呢?我們應該把對自己現世母親的觀修運用到這裏。如果要同時升起對一切衆生的慈心比較困難,那麼可以首先思維地獄的衆生,之後再逐步地思維六道的一切衆生。我們應該這樣想:“如果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樂及樂因,我的願望就會得以完成。”以前面所述的願望、發心和發願來觀修。如此觀修之後,如果能對一切衆生生起真實的利益之心,那麼對慈心的觀修就具備了。如在《經莊嚴論》中所說:

  “菩薩視衆生,如其親生子,

   深心懷大悲,常令得安樂。”

  綜合以上次第的觀修

  應開始憶念自己的母親,並且如下觀修:“唉!她是我的母親,一直對我有無限的關懷和慈悲。首先,她給予我珍愛的身體,其次,她給予我寶貴的生命,最後,她毫無吝啬地給予我她最珍愛的財産。當我完全無知時,她教導我如何取舍、分辨是非;當我一無所有時,她讓我擁有我未曾擁有過的;當我不如別人時,她讓我擁有和別人一樣的能力。我們應該了解如前所述的事實以及我們所能憶念到的其他恩德,都是我們母親的深恩。

  總而言之,只要我努力修持,就能成就佛果,這也完全是我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德。不但如此,多生中,她都曾爲我的母親,而每一次,她都如現世的母親一樣,保護我免于受到傷害,並且利益我。如果我不能以更大的恩德報答她的恩德,那麼有誰比我更惡劣呢?我必須以恩德來報答她的恩德,以利益報答她對我的利益。而對于我的母親,什麼最有益呢?短期內是讓她身心安樂,而從長期來看,讓她具有安樂的因,這樣是對她們有利益的。可她現在不具快樂,並且正走在與幸福快樂之因相反的路上。我是多麼希望她能在短期內得到健康幸福,並且具足功德得到恒久的安樂之因啊!”

  我們應將願望、發心、發願叁者融合在一起來做上述的觀修。最後,我們應該想:讓我的母親安住于樂及樂因之中。但是自己卻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從內心深處祈請上師叁寶讓如母衆生得到樂及樂因。這樣觀修直到從自己的內心乃至骨肉裏都生起這樣的心:“願我大恩的母親快樂、幸福、生活富足,並且能造作善業,這樣多麼好啊!”如果我們能從這樣的修持中生起覺受,那麼我們就應該保持此覺受的持續生起。

  同樣的,我們這樣感念父親的恩德:他是我慈愛的父親,除了未曾孕育過我和未曾哺乳過我之外,他和我的母親在撫育我這方面,沒有任何的區別。在過去世中,他做過我的父母無數次,而在每一生中,他如同現世的父親一樣,給予我快樂和幸福。我們應該如前所述一樣來觀修他的大恩。

  同樣的,對于其他親戚和一般人,我們這樣觀想:直接上來說他們在此生中以各種方式來幫助著我,間接上,在過去世中,他們都曾做過我的父母。如此憶念他們給過我的慈愛和幫助,然後觀修慈心。

  同樣的,對于敵人和魔鬼,我們這樣觀想:在過去世中,敵人和魔鬼也曾做過我慈愛的父母,我不但未曾報答過他們的恩德,沒有利益過他們,反而視他們爲討債的敵人和鬼怪。現在他們在表面上似乎是敵人,事實上,在我與修法相違的行爲中,他們以批評來幫助我,雖然顯現的形象如同鬼怪,他們卻警醒我在身口意叁門應該都修行善業。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他們都在多方面給我無量的利益。我們應該從內心想,他們都是有大恩于我的衆生,所以,應如前所述的一樣來對他們觀修慈心。如果要生起慈心很困難,並且反而容易生起嗔恨心,那麼就應該想:“對慈心的觀修是我達到解脫的唯一之路。現在我們的身心連細小的痛苦都無法忍受,但是我的嗔恨心卻仍然在積累導致以後在惡道中都無法解脫的惡業,而這只會帶來無量的痛苦。因此,在大乘的修行者中,有誰比我更愚癡呢?我的嗔恨心最終只是在傷害我自己,又怎麼能傷害到我的敵人呢?”這樣思維,直到生出慚愧和忏悔心。

  如此,我們觀修六道中的每一道,並且如下來思維:“無始劫以來,我一直在善道和惡道中不斷出生,並且一直流浪,沒有一個地方是我不曾出生過的,沒有任何一個衆生不曾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每一次做我的母親時,她給予我身體、食物、財物、利益,並且消除我的障礙,即使是將過世的時候,也依然對我具有大恩德。”如以上所述來觀修,直到對一切衆生升起真實而毫不造作的慈心。

  下座的時候,我們應舍棄對任何衆生的嗔恨心,並且應該慈愛地憶念他…

《道果前行引導文叁現分莊嚴論(堪布澤仁紮西 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